春秋是中國曆史上巨變的時代,這是一個亂世,周王失尊,群雄並起,霸業的興衰更替成為三百年春秋史的主軸線。你方唱罷我登台,城頭變換大王旗,無休止的戰爭隻是強人們爭奪“盟主”的舞台,故而說春秋無義戰。然而,這又是一個充滿魅力與活力的時代,透過戰場彌漫的煙霧,我們看到了從容不迫的騎士精神,看到了優雅雍容的禮儀文化,即使麵對殘酷的戰爭本身,也無時無處不滲透著令人心馳神往的人文力量。我們看到了後世曆史絕對無法看到的場景:兩支敵對的軍隊在戰場上,在生死搏殺的同時,可以相互從容敬酒;勝利的一方可以指點失敗的一方逃跑的策略;是戰士的同時,也是風度翩翩的君子,春秋的戰爭總能披上一層文明的麵紗。
天下洶洶卻孕育著勃勃生機,戰火紛飛卻不失文明本色,這就是春秋的特點,也是其區別於其他亂世的根本所在。盡管時間跨度有三百年之久,盡管空間分布有數十乃至上百個諸侯國之多,可是這一期曆史上的暴君與暴行卻很少,這是值得重視的,倘若要勉強地給出一個所謂的時代精神,那大概就是勇敢加上文明——這是士必須具備的兩點品質。因此,這段曆史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富而精彩的故事,更是故事與人背後的超越時間的精神。
春秋大約是中國漫長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不僅在於其曆史意義,更在於其文化價值,在過去的兩千多年裏,儒學思想超拔於其他學術之上,倘若不了解春秋史,談何了解孔子的微言大義呢?世易時移,今天固然無須殫精竭慮地體會聖人的春秋大義,然而對許多人來說,即便翻讀《左傳》、《國語》等史書或《東周列國》之類小說,仍覺春秋曆史混亂不堪,歸根結底緣於國家太多、人物太繁、故事太雜、時間太長、線索太亂,諸多事件或並行、或交錯,孰先孰後,孰重孰輕,讓人越看越混亂。今筆者不才,揮舞刀筆,披荊斬棘,快刀除亂草,隻留得主幹與重要的枝杈,或許有助於今天閱讀罷。
主幹是清晰可見的,即霸業興衰更替,其線索如下:鄭莊公——齊桓公——晉楚八十年爭霸——弭兵——吳楚爭霸——吳越爭霸。除此而外,枝杈則不遺漏中小諸侯的重要史事,譬如鄭國子產改革、魯國三桓家族及孔子事例等。與時下流行的調侃、戲說似的曆史寫作風格不同,筆者更願意做貼近曆史真實的嚐試,真實才是曆史有別於小說的最大魅力。
曾經存在,曾經發生,又轉瞬間如風而逝,隻留下發黃史冊的文字——這就是曆史,那就讓我們一起走入這段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又蕩氣回腸的春秋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