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楚八十多年的爭霸中,受害最深的國家首推鄭國,其次則為宋國。宋國是一個和平主義思想泛濫之國,兩次弭兵運動均由宋國發起,實有其思想根源。然而第一次弭兵,僅三年就宣告失敗,鄢陵之戰的爆發使晉楚又一次全麵對抗。
第一次弭兵的失敗,是因為晉楚兩國分別稱霸於北方與南方的格局並沒有改變。然而此後三十年,齊國與吳國的崛起,削弱了晉和楚兩國的勢力。齊國一方麵支持欒盈在晉國發動叛亂,另一方麵出兵入侵晉國,一度令晉國疲於招架;南方的楚國比晉國更窘迫,吳國接連入侵,嚴重威脅到其國家的安全了。
晉和楚兩大超級強國的首要目標,已不再是打垮對手,而是鞏固自己原有的勢力範圍。如果這兩個國家繼續對抗,隻會給齊國和吳國等國家帶來更多的機會。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第二次弭兵運動才成為可能。
第二次弭兵運動的倡導者是宋國的向戌。
向戌是春秋時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早在公元前576年時他就擔任宋國的左師,相當於左丞相。到公元前546年,他在這個職位上已經整整三十年之久。向戌在擔任左師這一段時間裏,宋國的外交政策是堅定不移地跟隨晉國。他與晉國高層關係極其密切,以至於晉國特地發動一場消滅偪陽的戰爭。其目的就是將偪陽送給向戌,作為他的私人采邑。
向戌之所以有第二次弭兵的構想,主要是因為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
公元前548年,晉國元帥士匄年邁退休,“趙氏孤兒”趙武接任元帥兼首相。
趙武上台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減各諸侯國向晉國應繳納的貢禮。在士匄掌權時,由於晉國爆發欒盈叛亂,對外則頻頻用兵於齊國。從而導致國庫空虛,不得不加大盤剝中小諸侯國的力度。
可是如今趙武卻主動減輕諸侯國的負擔,這件事值得玩味。
趙武之所以在財政上采取緊縮政策,乃是基於對國際大勢的分析。在會見魯國大夫叔孫豹時,趙武透露了個人想法。他認為晉國以後的戰爭會比較少了,一則是因為齊莊公被殺後崔杼當權,積極與晉國和解;二則是晉國希望與楚國多溝通交流,避免新一輪的爭霸戰。
實際上趙武敏銳地意識到,在多極化的背景下,晉楚兩雄爭霸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趙武的表態讓向戌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他馬上積極投入弭兵運動的準備工作。向戌很有外交天賦,他不僅與趙武關係密切,同楚國令尹子木交情也不錯。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弭兵,促成國際和平。這是一個偉大的理想,向戌開始為這個偉大的目標而四處奔走。
作為一名資深的政治家,向戌心裏很清楚要實現大國間的弭兵,首先要征得晉國人的同意。公元前546年,向戌首先出訪晉國會晤晉國元帥趙武,將弭兵的設想全盤托出。
向戌的弭兵計劃得到了趙武的欣賞,他召集晉國高層官員開會商議,韓起在會議上發言:“戰爭是勞民傷財的事情,對小國來說則是災難。現在有人倡導弭兵,盡管不一定因此而實現和平,但是我們還是要積極響應。如果我們拒絕了停戰,而楚國人接受停戰的主張並以此來號召諸侯,那麼我國就會失去盟主的資格。”
韓起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一致認同,晉國執政趙武宣布接受向戌的弭兵提議。
之後,向戌又馬不停蹄到楚國訪問。
對弭兵的建議,楚國人求之不得。楚國的威脅已不再是北方的晉國,而是東方的吳國。與晉國實現弭兵正好可以將力量集中於東部,全力以赴解決掉吳國,楚國人很爽快地答應了向戌的請求。
晉和楚兩國政府都同意弭兵,向戌備受鼓舞。為了這個偉大的使命,他不辭辛苦,又奔赴齊國。但是在齊國,向戌卻遇到了麻煩,齊國政府在弭兵之事上猶豫不決。
齊國人有自己的小算盤。
自從崔杼弑齊莊公後,齊國與晉國媾和。在名義上,齊國仍然尊晉國為盟主,但是並不受晉國的指揮。齊國正處在國力上升的階段,如果諸侯間實現停戰,對其擴張勢力是非常不利的。由於中原國家基本上都歸附於晉國,同意弭兵就意味著齊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與晉國爭霸中原。
在這個時候,齊國大夫陳文子站出來說:“現在晉國與楚國都同意弭兵,我們怎麼能拒絕呢?再說,有人提議要消除戰爭,如果我們反對的話,民眾會怎麼想呢?如果民眾不支持我們,那麼怎麼統治呢?”
大家一聽,是這麼一回事。實現和平是民心所向,長年的戰爭已經使老百姓深惡痛絕了,於是齊國政府也宣布支持向戌的弭兵計劃。
晉國、楚國和齊國先後同意實現停戰和平,向戌從北走到南,從南走到東。接下來,他風塵仆仆,又趕往西部的秦國。秦國除了曾參與楚國幾次軍事行動外,其對手其實隻有一個,就是晉國,可是實力又不如晉國。秦景公一想,反正也打不贏晉國。弭兵對自己隻有好處,沒有什麼壞處,便也同意了向戌的計劃。
這樣,四大強國均公開表示結束敵對戰爭,實現永久性的和平。
向戌的弭兵計劃沒有把吳國考慮在內。
在他眼裏,吳國是蠻夷之邦,化外之地。當然楚國也一度被當做蠻夷之邦,但是自楚武王以來,楚國與中原的往來很密切,中原一些諸侯國也成為楚的嘍囉國;同時楚國大力吸收中原先進文明,所以早脫去了蠻夷的色彩。
吳國則不然,雖然武力十分強悍,但在中原人眼中仍是一個文明落後的國家。在整個弭兵運動中,沒有吳國的加盟,就是當時中原人對這個國家的偏見。
這次弭兵計劃受到了所有國家的歡迎。
春秋時代的中國人,政治文明確實非常高。我們在閱讀春秋史的時候,經常時不時地感覺到一種親切感,不少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很有一些現代特色。
比如晉楚爭霸,就有點類似20世紀的美蘇爭霸。美國有北約集團,蘇聯有華約集團。兩千多年前的晉楚爭霸也是這樣呀,晉國有中原聯盟,楚國有南方聯盟,是不是有點類似呢?美蘇爭霸時,爭霸的重點是在美蘇之外的第三方國家,如朝鮮、越南、中亞、中東和東歐等;晉楚爭霸也一樣,雙方爭奪的是鄭國、宋國和陳國等第三方的國家。你看當時中國人的戰略,與後來的美蘇戰略何其相近呀。美國與蘇聯有持續數十年的冷戰,而晉國與楚國八十餘年的爭霸中,大多數時間也是處於冷戰狀態。20世紀搞了個聯合國,旨在維護世界和平。而公元前5世紀的中國人,搞了個弭兵運動,也是為了維護國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