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在國際外交上既向楚國示弱;同時又不斷地損害其他諸侯國的利益,各國對晉國開始產生二心。在這樣的背景下,晉國急於通過炫耀武力的方式來挽回其國際霸主的地位。晉國政府主動尋找戰機打擊白狄勢力。
白狄的勢力轉盛後,建有三個國家,分別是鮮虞、肥和鼓。在這三個白狄國家中鮮虞的力量最強大,肥國與鼓國力量較弱。
公元前530年,荀吳率領一支晉軍,假稱要與齊國軍隊會師,向鮮虞的白狄借道通過。鮮虞不敢得罪晉國,答應其要求。荀吳的晉軍兵團迅速穿過鮮虞,但不是前往與齊國會師,而是挺進到昔陽進攻肥國。在晉軍淩厲而又堅決的打擊下,肥國很快就抵擋不住了。首領被晉軍俘虜,這個白狄國家亡於晉人之手。
晉國的狡詐早已是世人皆知了,在一百多年前,晉國人曾經假虞滅虢,現在幾乎是故伎重施。向鮮虞借道滅肥之後,荀吳在返回途中順便攻打鮮虞。
這麼一來,晉與白狄的戰爭全麵展開了。
為了威懾中原諸侯,晉國於公元前529年在邾南舉行盛況空前的軍事演習。動員的兵力達到四千輛戰車之多,這幾乎是春秋時代最龐大的一支兵力。晉國在霸業衰微的情況下,試圖以軍事演習展現強大的軍事力量來告誡中原各國,不可對晉國這個盟主懷有二心。
白狄的鮮虞國對晉國這次軍事演習也十分關注,但他們卻做出一個十分危險的判斷。即認為晉國的軍隊已傾巢而出,前往中原地區。這時晉國絕不可能發動進攻,所以在邊境線上的警戒放鬆了。
然而鮮虞國低估了晉國的軍事力量。
晉國能在一百年的時間裏,稱雄於諸侯,並非浪得虛名。晉國將軍們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與出色的戰略思想,日後孫武寫下《孫子兵法》時,其中許多軍事原則大概就是對晉國戰爭經驗的總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閃擊戰的一個原則,正當鮮虞國認為晉國不可能在邾南進行軍事演習的同時發動進攻時,晉國的將軍卻給了該國一個教訓。
上軍總司令荀吳是令夷狄膽戰心驚的名將,指揮過討伐山戎無終國的戰役與滅肥戰爭。他秘密集結一支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突破鮮虞國的邊防線,長驅直入。這時鮮虞國如夢初醒,倉促應戰。結果被有備而來的晉軍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逃。荀吳指揮戰車部隊一路追擊,大獲全勝。
白狄的厄運還沒有結束。
兩年以後,即公元前527年,晉軍再次大舉出擊,其統帥還是這位常勝將軍荀吳。白狄所建立的三個國家中,肥國已經被消滅,剩下鮮虞國與鼓國。鼓國實力弱小,是鮮虞國的屬國。荀吳的戰略是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晉軍攻入鮮虞國後,並沒有戀戰,轉而包圍鼓國。
鼓國軍心動搖,有一些意誌不堅定的人就準備要獻城投降。當時有一名鼓國政要,秘密派人潛入晉軍營中與荀吳會晤,商談獻城投降的事宜。
令人驚訝的是,荀吳竟然一口拒絕了。原因呢,很簡單。荀吳是個武士,他有自己的一套武士原則。荀吳的部下聽後嚇了一跳,趕忙說:“將軍,我們可以不費一刀一槍就唾手得到一座城池,為什麼要拒絕呢?”
荀吳回答道:“如果現在有人要拿我們的城池向敵人投降,那是我最深惡痛絕的;現在別人拿城池向我投降,我為什麼偏要高興呢?明明是我最痛恨的事情,我卻要獎賞並鼓勵這種行為,這怎麼行呢?我們有能力就進攻,沒能力就撤退。量力而行,不能因為想占領城池就使用並鼓勵這種下三爛的手段。如果這樣做,我們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這就是中國的武士精神,中國的武士道。
出於對變節小人的痛恨,荀吳還派人把變節者的名單交給了鼓國。鼓國人把變節者逮捕處死後加強城池的防衛,與晉軍形成對峙的局麵。
攘夷英雄荀吳的傳奇故事還沒結束,他指揮晉軍包圍鼓國三個月。鼓國人吃不消了,請求投降。荀吳對鼓國使者說:“你先放一批老百姓出城。”
鼓國政府便把一部分民眾放出城,到荀吳的軍中。荀吳接見這些老百姓後,又說道:“看你們的臉色還不錯,看來還有糧食吃。你們先回去吧,繼續修繕城防工事吧。”言下之意,不接受投降。這下子可把晉軍的軍官們搞懵了,這是什麼主帥啊?大家紛紛站出來說:“敵國要投降,您卻拒之門外。非得勞民傷財繼續開戰,這能對得起國君嗎?”
荀吳臉色一沉,大喝道:“我就是這樣來侍奉國君的。鼓國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現在獻城來降,我們固然能得到一座城池,但是卻不能得到懂得道義、忠於君主並勤勉為國的人民。”這就是一個武士的戰爭觀,他認為鼓國還可以繼續抗戰。如果這時鼓國投降,說明鼓國人不夠堅強和勇敢。這樣晉國吞並鼓國後也得到這些不夠勇敢的鼓國百姓,這樣是不行的。他寧可繼續包圍鼓國,使鼓國民眾在戰爭中提升堅韌不拔的勇氣。隻有經過戰火的考驗,他們才有資格成為英勇善戰的晉國國民。
這種軍事邏輯堪稱軍國主義思想的典範,作為一名恪守武士精神的軍官,荀吳大力鼓吹軍國主義,他蔑視軟弱懶惰的人。如果他在消滅鼓國的同時卻得到這樣一批軟弱的民眾,在他看來這是得不償失的。
在荀吳拒絕鼓國的投降後,鼓國軍民隻得硬著頭皮繼續抵抗。最後城內的糧食全部耗盡了,荀吳才同意鼓國的投降。在他看來,鼓國軍民能夠堅持到最後關頭,戰爭已經使他們變得堅強。晉國不僅得到鼓國的土地,而且也得到堅強的人民,這才是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