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攘夷英雄荀吳(1 / 3)

春秋時代是華夏族大發展的一個時期,華夏族的發展與“攘夷”之戰是密不可分的。

“尊王攘夷”是管仲提出來的一個大戰略,攘夷之戰是針對夷狄勢力向中原滲透而做出的反擊。但是必須注意一點,即華夷的界限並不明顯。更多是以文化來區別,而非以地域來區別。比如說最早攘夷的對象中,就包括楚國。但後來楚國積極向華夏文明靠攏了,就不能稱為“夷”了,也漸漸被視為華夏族的一部分了。

在攘夷戰爭中,晉國的表現最為傑出。在荀林父、士會和郤克三任中軍元帥的指揮下,晉軍掃滅夷狄中最為強大的赤狄,這也是華夏攘夷之戰最偉大的勝利之一。

赤狄被消滅後,狄人的活動一度消失在眾人的視野裏。過了數十年後,狄人中的白狄勢力開始轉強,再次對華夏族安全構成威脅;同時,戎人中的山戎勢力也逐漸強大。山戎中有一個部落,稱為“無終”。無終戎人與狄人部落組成同盟,與中原諸侯國相抗衡。

由於中原弭兵,晉國可以集中力量來對付夷狄勢力的死灰複燃。晉國再度扛起“攘夷”的旗幟,開始第二波大規模的攘夷戰爭。

公元前541年,即弭兵後第五年,晉國政府開始對夷狄勢力發起清剿,首先打擊的目標是山戎的無終部落。

在春秋戰史上,無論是晉國還是其他諸侯國,最重要的兵種就是車兵。這是由於中原的地形條件所決定的,廣闊的平原適合戰車縱橫馳騁。而且戰車本身攻防兼備,有快速機動的作戰能力。戰車上有射手與護衛,既可以近距離格鬥,也可以利用弓箭遠射,可以稱為當時最有效率的進攻武器了。

可是戰車部隊在與聚居在山地中的戎狄軍隊交戰時,就出問題了。山區地形不利於笨重的戰車行進,無論是機動性還是速度的優勢都無法發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晉國人很早便開始組建步兵。晉文公時組建“三行”部隊,即三支步兵部隊。由此可見晉國人在軍事戰術改革上,一直是處於領先的水平。不過晉國的百年霸業主要對手是楚國,特別在晉悼公時期魏絳提出“和戎政策”後,晉與戎狄的關係趨於緩和,步兵的發展便陷於停滯。

從技術層麵上說,步兵並不屬於先進的兵種。無論是在武器配置還是在機動能力上,都遠遠不如戰車部隊。但是在山地戰中,步兵的優勢要遠遠超過車兵,這就是戰爭的辯證法。這裏要說明的一點是,所謂的戰車部隊其實是戰車與步兵的混成部隊,但是以戰車為主要突擊力量。

晉國出動大軍,在荀吳的指揮下出征無終戎人部落與狄人聯軍。

此時晉軍仍以戰車部隊為主,魏舒深表擔憂,他對主將荀吳建議說:“敵人以步兵為主,而我軍則以車兵為主。如今戰場乃是在險峻的山區,不利於戰車的行進。如果敵人以十名步兵對付我一輛戰車,那我們一定會吃敗仗。我建議將軍隊全部改編為步兵,這樣可以在險峻的地形下展開戰鬥,一舉擊垮對手。”

魏舒的分析合情合理,荀吳同意他的建議,於是晉軍主力開始整編。這個改變引起了軍隊的騷亂,因為晉國是有很強榮譽感的武士國度。戰車部隊的指戰員是有特殊地位的,是其地位與勇敢的象征。現在魏舒要把戰車的指戰員編入步兵中,這無疑是削奪他們的特權,這使一些人感到受到汙辱。

有一名戰車指揮官仗著自己是主將荀吳的親信,拒絕服從魏舒的命令,不願意走下戰車,自掉身價。魏舒毫不留情,當場將這名指揮員抓起來。並以違抗軍令為由,下令斬首示眾。魏舒的鐵腕令在場的所有人都震驚了,連主將的親信都敢殺了,還有誰敢以身試法呢?不管情願不情願,其他人爭先恐後地跳下戰車。

戰車的作戰人員全部被改為步兵,原先每輛戰車有駕駛員一人,射手一人,護衛一人,共有甲士三人。魏舒將五輛戰車十五名甲士分為三組,每組五名甲士,編入步兵中。在陣法的設計上,魏舒也做了重大改變,將兵力分為五個方陣,兵力不對稱。其中後衛與右翼兵力最為強大,前鋒、中鋒和左翼的兵力稍弱。這種陣法很明顯是要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圍殲敵軍的主力。

魏舒的大膽改革是晉軍贏得勝利的保證。

晉軍主力進抵大原(今太原西南),與戎人無終部落和狄人聯軍相遇。戎狄軍隊見晉軍放棄了傳統的戰車編隊,而采取步兵隊形。並且前鋒線上兵力不多,不禁譏笑晉軍將軍放棄熟悉的車兵戰術;反而擺出戎狄所擅長的步兵陣形,不禁流露出輕視之意。

其實戎狄軍隊雖然悍勇,但在戰術上卻比較粗放。不注重軍隊的紀律,打仗時比較沒有章法。而晉軍一直是軍紀嚴明,軍隊進退都必須聽從將領的命令。一支有組織並紀律嚴明的軍隊,往往能輕鬆地戰勝一群勇敢的烏合之眾。

戎狄軍隊見晉軍前鋒兵力弱,便猛衝過來。晉軍有條不紊,且戰且退,誘使戎狄軍深入。這時,強大的後衛兵團與右翼兵團開始猛攻。陣勢本來混亂的戎狄軍陣腳大亂,很快大進攻變成大潰敗。晉軍奮勇出兵,斬獲無數。

晉軍的完美表現證明了魏舒的創新變革是正確的,軍隊組織紀律的嚴格及戰術的靈活是勝利的關鍵。

這是弭兵後晉國第一次大規模對外用兵,雖然晉國的霸業岌岌可危,然而其軍事力量之強大,仍然是令人震驚的。

Tip:收藏+分享春秋無義戰(下),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