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安定王室(1 / 3)

攘夷與尊王是霸業的一體兩麵。

除了荀吳的攘夷偉業外,在安定周王室上,晉國仍然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部春秋史,就是周王室的衰落史。周王室雖然威風不在,但是還有利用價值。無論是先前的齊國還是後來的晉國,在稱霸途中都以“尊王”為口號,打著王命的旗幟以號令諸侯。雖然周王室的力量不斷地萎縮,卻仍然頑強地存在。即使是野心勃勃的楚莊王曾經“問鼎中原”,但始終考慮到有晉國和齊國這樣的強國拱衛周室,所以不得不放棄取而代之的野心。

到了春秋末期,周室的勢力不僅受到外部諸侯的擠壓,自身也陷入內部深深的危機之中。

公元前520年,在位二十五年的周景王去世,這是周室內亂的一個導火線。周景王在位的時候,立姬壽為太子。可是這個太子無福享受王位,早早就死了;另一位王子姬猛被立為太子,又稱為“王子猛”。

王子猛為什麼會被立為太子,這個已經很難考證了。他既不是嫡子,在庶子中也非長子。根據周代立儲製度,他被立為太子的機會並不大。如果以後來政局的發展推測,他是得到了朝廷中兩個實力派人物的支持,一個是單穆公(當時是卿士的身份);另一個是伯蚠。

周景王還有一個兒子姬朝,又稱為“王子朝”。他是庶長子,深受周景王的寵愛。王子朝的師傅賓起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也深得周景王的信任。在賓起的不斷鼓動下,周景王在晚年時打算廢棄王子猛的太子位,傳位給王子朝。

當周景王打算改立太子的消息傳出來後,卿士單穆公與大夫伯蚠合謀,準備發動政變,殺掉王子朝與他的老師賓起,杜絕隱患。

不料賓起的耳目眾多,事先得知單穆公與伯蚠的陰謀,他秘密地彙報給周景王。公元前520年初夏,周景王以打獵為借口,要求王室高級官員隨行。打算先下手為強,鏟除單穆公與伯蚠。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周景王還沒來得及誅殺單和伯兩人,心髒病突然發作一命嗚呼了。

周景王一死,單穆公與伯蚠先發製人,馬上擁立王子猛為周王。緊接著率軍攻打賓起,並將其誅殺。

賓起死了,可是王子朝卻逃出了都城。在周室舊官吏的支持下,占據郊、要和餞三個城邑,並且率領甲士開始反擊。單穆公與伯蚠抵擋不住,帶著王子猛倉皇出逃,周王室的內戰全麵爆發。

單穆公一麵抵抗叛軍,一麵向晉國政府緊急求援。

在周室內戰四個月後,晉國軍隊在籍談和荀躒統率下,開始卷入勤王之戰。晉軍勢如破竹,將王子朝的叛軍趕出王城,重新扶立王子猛為周王。

然而叛軍並沒有放棄,很快卷土重來。單穆公與伯蚠的政府軍被擊潰,前來救援的九州戎人也被叛軍擊敗。這裏有個現象很有意思,春秋時代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曾經被華夏族視為洪水猛獸的戎狄,此時已經開始與華夏族融合,甚至成為保衛周王室的一股力量了。

王子猛在返回王城的一個月後去世,有可能死於叛軍之手。他的弟弟王子匄被立為天子,史稱“周敬王”。

有剽悍的晉軍參戰,周政府軍無疑有相當大的優勢。於是頻頻發動對王子朝叛軍的進攻,叛軍控製下的據點一個個被拔除。到了公元前519年年初,政府軍基本收複失地。在這樣一種大好形勢下,周敬王與單穆公卻做出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決定。

周敬王向晉國方麵通報,鑒於叛亂基本被平定,要求晉國從周王室的領地撤軍。在周敬王看來,兄弟都靠不住,也不能過分倚賴諸侯國。不然平定叛亂後,晉國軍隊賴著不走可怎麼辦呢?

晉國方麵倒中規中矩的,好吧。你讓我撤,我就撤了。正月初九,晉軍全部撤出周王領地。

然而周政府對形勢的判斷完全錯誤,他們低估了叛軍的力量。

當時擁戴王子朝的政府官員不在少數,看來這個王子朝還是個比較有能力的人。正當他被晉軍與政府軍聯軍打得走投無路時,情況忽然出現大逆轉。尹邑是周王室一座重要城池,暗中支持王子朝的尹圉設計誘殺擁護周敬王的劉佗,迎接王子朝。

單穆公與伯蚠兵分兩路,進攻尹邑,被叛軍打得大敗。這一戰,成為周王室內亂的一個轉折點。

此時支持王子朝的勢力也在王城內大搞破壞,單穆公與伯蚠商量後,覺得王城也不保險。這裏支持叛軍的力量很強大,還是先撤出王城,護送周敬王前往劉邑。

王子朝又回到了王城,住進王宮,自立為王。

這樣,周王室便形成兩王並存的局麵。王子朝占據京城,宣稱自己為合法政府,並對周敬王連續發動進攻。戰爭成了一邊倒的局麵,很快王子朝就控製了周王室的大部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