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吞萬裏吳楚大決戰
在春秋前半葉吳國是默默無聞的小國,它的崛起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吳國的雄起在於其堅強勇悍的精神。
自吳王壽夢揮鞭,鯨吞蠶食周邊蠻族後,吳國明君輩出。他們的開拓勇武精神,堪媲美於楚國早期君王。壽夢去世後,其長子諸樊繼位。在皋舟之役中重創楚軍,使得楚國令尹子囊留下遺言:“一定要在郢城築城,以防備吳人。”公元前548年,諸樊在進攻楚國時,中箭身亡。諸樊的弟弟餘祭繼承其父兄的事業,開疆拓土,於公元前544年向南進攻越國。不想被越國俘虜刺殺身亡,餘祭的弟弟餘昧(又稱為“夷末”和“夷昧”)繼承王位。
餘昧在位十七年,在這段時間裏吳國麵臨楚國巨大的軍事壓力。向戌弭兵後,晉楚兩霸停止戰爭,這使得楚國騰出手來全力進攻吳國。楚靈王上台後,雄心勃勃地發動對吳國的戰爭。在戰爭的初期取得了一係列的戰果,攻占吳國朱方城,並處死客居於此的齊國流亡政客慶封。但是吳國人很頑強地頂住了楚國的攻勢,使楚軍多次無功而返。
在中原諸侯眼中,吳國人雖然悍勇,但對之抱有輕視之心。認為這是一群沒文化的蠻夷,故而在盛況空前的弭兵大會中都沒有邀請吳國參加。
然而吳國並非如中原人所想象的那麼落後。
公元前544年,即弭兵會議後兩年,由於吳國餘祭被刺身亡,餘昧繼位。便派弟弟季紮出使諸侯國,向列國通報吳國新君上台的消息。
這是一次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外交攻勢。
季紮是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博學多才。他熱愛中原文化,並有深入的研究與不俗的見解。吳王壽夢非常喜歡這個兒子,想讓他繼承王位。但季紮拒絕了,堅持由長兄諸樊繼承王位。為了達成老國王的遺願,吳國的王位兄死弟承,他的三位大哥都想最終讓季紮成為吳王。
這次出使列國,季紮要讓中原諸侯國改變對吳國的印象。
第一站便是禮樂文明的活化石魯國,季紮非常激動,提出要求觀看聆聽周朝的舞蹈與音樂。魯國的叔孫豹便讓樂師們演唱了數十首歌,這些都是季紮在吳國所未曾聽過的,但他卻能做出十分中肯且貼切的評價。
比如聽了《周南》和《召南》後,季紮便評道:“美哉!基業已奠定,但還沒完成,百姓勤勞而無怨言。”聽了《王風》後,他又評說:“美哉!有憂思之情,但心無恐怖,這大概是周室東遷後的歌曲吧。”聽了《齊風》後,他評道:“美哉!宏大而廣博,這是大國的音樂。大概是薑太公的國家吧,國家前途不可限量啊。”聽了《秦風》後,他說:“這就是西方的音樂吧,宏大到了極點,這大約是周室的舊樂吧。”
季紮總共點評了十六首歌曲及六段舞蹈,評論相當精彩,史書《左傳》中把他的這些評論全文記載。這顯示了季紮深厚的禮學素養,以及作為政治家的獨到見解。
這不能不使魯國執政叔孫豹對他刮目相看,一直以來,魯國自以為是仁義文化最為完備的國家。對於吳國這種後起之國嗤之以鼻,看不起。但季紮完全改變了魯國人的偏見,原來吳國不僅武力強大,文化也不可小視哩。
離開魯國後,季紮又先後出使齊國、鄭國、衛國和晉國。每到一個國家,他都與政要們會晤,點評時政。季紮雖然僻處東南,但對各國政治形勢了如指掌。
在齊國他會見晏子,勸晏子把封邑與權力歸還公室。晏子聽從他的勸告,在後來欒氏、高氏與陳氏、鮑氏大內鬥時,晏子得以躲過了災禍。並且勸說陳文子還權於齊景公,此舉使齊國得以複興。
在鄭國季紮會見子產,並預言子產會執政,後來果然如他所料。
在晉國季紮會見趙武、韓起和魏舒,對三人的才華倍加欣賞。並預言晉國的權力將集中於三家,這後來又成為事實。
這些都證明季紮驚人的判斷力與過人的智慧。
這次外事訪問大大提高了吳國的國際聲望與地位,吳國進一步從封閉走向開放。也正因為如此,才不斷有來自各地的人才湧入吳國。包括後來舉世聞名的大軍事家孫武,而這正是吳國能在春秋末期雄霸天下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529年,吳國人給楚國沉重一擊。
這一年楚靈王遠征徐國,後院起火,弟弟熊棄疾聯合陳、蔡複國武裝及國內叛亂分子攻占郢都。楚靈王自殺身亡後,進攻徐國的楚軍不得不撤軍。善於捕捉戰機的吳王餘昧果斷地出兵,截斷楚軍退路,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幾乎全殲楚國遠征軍。
緊接著吳軍大舉出動,攻占了楚國的州來城。
吳軍果然厲害。
楚國令尹蔓成然臉上掛不住了,他向楚平王主動請纓東討吳國。可是作為名將出身的楚平王,對戰爭的理解要遠遠超過蔓成然。兩個國家的交鋒不僅比拚軍隊的戰鬥力,也是比拚兩國的實力。楚國雖強,但如今剛經曆內戰與政變,元氣大傷。況且吳軍挾全殲侵徐楚軍和攻克州來之餘威,兵鋒極盛,誠不可與之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