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長岸水戰(2 / 3)

對蔓成然的請戰,明智的楚平王搖搖頭說:“寡人即位不久,尚沒來得及安撫百姓、祭祀鬼神、整飭軍備並安定國家。此時貿然出擊,倘若無功而返,民怨沸騰,得不償失,還是等等吧。”

為了重振旗鼓,楚平王勵精圖治。分貧振窮、養老疾、宥孤寡、救災患、赦罪戾、禁治奸邪並舉拔賢能,是時加強軍備並交好鄰邦。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曆內憂外患後的楚國漸漸恢複元氣。

在楚國致力於內政建設時,吳國政局發生了一些變化。

公元前527年,吳王餘昧去世,在位共十七年。自吳王諸樊後,吳國的權力交接都是兄死弟承。這是因為當年吳王壽夢想要傳位給小兒子季紮,但季紮堅決推辭。將王位讓給哥哥,他的三個哥哥相繼成為吳王。按照這樣的順序,這回應該是季紮稱王了。

可是季紮仍然拒絕了,為了徹底避開權力場,他逃走了。

季紮為什麼不想當國王,這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最可能的一種情況是他熱衷於文化研究,想置身於政治旋渦之外。雖然季紮聰明睿智並有過人的判斷力,但其性格未必能使他成為一名好君王,也許他有自知之明。在曆史上,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在藝術和文化領域有特殊才能的君王,在政治上卻是一塌糊塗。顯然季紮寧可當一名哲學家,也不願成為君王。

不管出於什麼理由,季紮的逃走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即誰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呢?

兩個競爭者出現了,他們是公子光與公子州於。

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而州於是吳王餘昧的兒子(有史料稱州於是吳王壽夢的庶子,季紮的庶兄)。這兩人都頗有才華,而且都有資格稱王。但是吳王餘昧剛去世,既然弟弟不接受王位,那兒子繼承算是天經地義了。

就這樣,州於成了吳王,稱為“吳王僚”。

然而公子光對此極其不滿,在他看來,當年自己的父親為了實現祖父吳王壽夢的遺願,才將父死子承的傳統修改為兄死弟承。可是現在季紮逃走了,國家的權力理所當然應該回到自己手中。

一直以來以精誠團結著稱的吳國政壇開始出現了一道裂縫。

自從公元前549年楚國人第一次使用艦船發動水麵戰爭以來,善於學習的吳國人很快也組建起一支水上軍事力量,以抗衡楚國水師。

吳王僚上台後第二年(公元前525年)就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對楚國的戰爭。

在吳楚爭鋒中,主動權開始操在吳國人手上了,而一向咄咄逼人的楚國人卻成了防禦的一方。吳國的這次進攻最大的亮點就是以戰船為主戰力量,溯長江而上,攻略楚國。

自從州來被吳軍攻占後,楚平王忍辱負重,以退為進,等待雪恥的一天。經過四年的準備,楚國的國力恢複到楚靈王時代的水平,完全有能力擊敗吳國了。

每次戰爭之前,總是要求神問卜。楚國令尹陽匄占卜的結果是作戰不利,這時司馬子魚拍案而起,大聲喝道:“我軍處於上遊,吳軍處於下遊,有何不利?況且按照慣例,應該是由司馬占卜,我請求重新占卜。”

子魚喚來卜師,對他說:“我率部屬衝鋒拚死一戰,楚國大軍隨後跟上去,希望能大獲全勝。”言下之意,是以自己的一死換來戰爭的勝利。卜師重新占卜的結果是吉利的。

楚國水師沿長江而下,迎戰吳國水師。

這是一次水麵大戰,春秋時代頻繁的戰爭也使得軍事思想、軍事技術和軍事藝術不斷得到發展。這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時代,競爭與創新成為時代的主潮流。

吳國水師由公子光統率,向西航行。而楚國司馬子魚則率楚國水師,順流而下,在長岸(今安徽當塗西南)兩支水軍相遇了。

水麵戰鬥對吳楚雙方都是一個新的挑戰,為了擊敗楚國水師,吳國造了一艘大船,稱為“餘皇”。這艘船造於吳王餘昧時,曾經是他的座船。但是從地利上看,無疑對楚國人是有利的,因為楚國水師處於上遊;吳國船隻則在下遊,這使得楚國船隻在速度與衝擊力上要勝過吳國。

大戰打響了。

楚國司馬子魚抱著必死的決心,身先士卒。其他楚軍官兵無不感奮,爭先恐後向前衝。以勇猛著稱的吳國人也被楚國人的拚命精神嚇住了,兩軍在長江江麵上混亂地廝殺,士兵們的鮮血染紅了江麵……

勇敢的子魚戰死了。可是楚軍大獲全勝,還擄獲了吳國的主力戰船“餘皇”號。他們將“餘皇號”拖上岸,在船四周挖了深溝,並派人嚴加看守。

吃了敗仗後,公子光沒有灰心喪氣。他是一個意誌堅強且雄心勃勃的人,決不輕易認輸。如果他就這樣敗回國內,連與吳王僚競爭的資本也沒有了。他決定要反擊一擊,奪回“餘皇號”。於是召集殘兵敗將,打氣說:“餘皇號戰船是先王的座船,現在被楚國人擄獲了,這是我一人的罪過嗎?你們大家也有罪。現在我們應該將它重新奪回來,以功贖罪。”

大家都表示了,行。你是公子,又是統帥,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