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失衡的天平(1 / 3)

時光荏苒,轉眼三年過去了。

這一年是公元前519年,即吳王僚八年,楚平王十年。自從吳王僚上台以來,吳國對外戰爭乏善可陳。六年前的長岸水戰敗給楚軍,繼而又丟掉了占領四年之久的州來城。對於這樣的戰績吳王僚著實深感慚愧,有辱偉大先王們的聲譽。他覺得有必要再次發動對楚國的戰爭,重新奪取州來城。

吳國為這次戰爭做了充足的準備,吳王僚禦駕親征;公子光則擔任前敵總指揮。在出征之前,公子光沒有忘記伍子胥,因為伍子胥對楚國的情形太了解了。必須向他谘詢一下,聽聽他的建議。

這對伍子胥來說是個好消息,他一直擔心一件事,即怕楚平王早死,他恨不得親手宰了楚平王。如今吳國人要進攻楚國,這是一個好兆頭。雖然自己無法親自披甲上陣,與楚平王的軍隊作戰,但他仍可以助公子光一臂之力。

伍子胥對公子光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滿腹文韜武略,對楚國軍事實力了如指掌。既深知其優勢所在,又洞悉其劣勢所在。伍子胥逐一向公子光解說,從楚國的攻守戰法到指揮員的作戰風格,從楚國的防禦設施到其嘍囉國的虛實。

公子光聽完後大喜,收獲良多,真不虛此行啊。他向伍子胥拜謝道別後,便匆匆趕回軍營,一邊走還一邊思考作戰計劃。

自吳王壽夢以來,吳楚兩國交鋒數十年互有勝負。誰也沒法完全占據上風,棋逢對手,平分秋色。兩國有很多共同點,蠻夷色彩比較濃厚,極其尚武,有稱霸的雄心。但從最近十餘年的交鋒來看,吳國是比較積極主動的,而楚國則偏重於防禦。

吳王僚親自率領大軍奔襲州來城。

自從收複州來城後,楚平王預感到吳國人勢必不會善罷甘休,他下令重築州來城。經過幾年的建設,州來成為一座堅固的軍事堡壘。不過築城這種消極防禦能產生多大成效,在楚國內部是有爭議的,沈尹戌(沈尹是官名,戌是姓)一針見血地指出:“楚國一定會戰敗的。”為什麼說楚國一定會戰敗呢?他分析說:“現在楚國政府沒有致力於安撫民眾,而大費民力築城,挑撥吳國人來進攻,能不失敗嗎?”

一個手下的侍從不解地問道:“楚王這些年來致力於振貧窮、養老疾、宥孤寡並救災患,這樣可以算是安撫民眾了吧?”

沈尹戌略帶著冷嘲熱諷的語氣說:“什麼才算是安撫民眾呢?如今王宮開支無度,生活奢侈;民眾的徭役很重,四處築城。很多人都活活累死,這樣算是安撫百姓嗎?”

看來楚平王雖然是個有作為的君主,也發布過一些人道主義的政策,但楚國的現狀是百姓的生活質量仍然不高,辛苦操勞,心中不免有怨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威信,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吳國大舉進攻州來城,州來城戰事吃緊,守軍趕緊向郢都求援。

楚平王一聽,心裏暗想吳國也太猖狂了吧。自從長岸水戰後,寡人對吳國人的囂張一直是克製的,還將俘虜歸還吳國。吳國人竟然不識好歹,那好,敬酒不吃吃罰酒,這次得好好教訓一下才行。

想到這裏,他馬上下令召見令尹陽匄和司馬薳越,任命兩人為正副司令,統率精銳楚軍前往救援州來城。並且派出使節,前往征令嘍囉頓國、胡國、沈國、蔡國、陳國和許國同時出兵。

在楚國一方,七國聯軍的陣營堪稱龐大。旌旗獵獵,車輪滾滾。光隊伍便綿延十餘裏,戰車上千輛。士兵們戎裝在身,手持利刃,殺氣騰騰地向著州來城的方向急行軍。

此時已有探子將楚軍的動向報告給吳王僚,吳王僚留下一部分人馬監視州來城,其餘精銳狙擊楚國援軍。吳軍在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駐紮,同時派出探子打探楚軍的情況。

楚國人的運氣不太好,在臨戰關鍵時刻總指揮陽匄不幸染病身亡。陽匄是楚國令尹,即首相。地位高並有威信,他的死對楚軍的士氣是一大打擊。死在大戰前夕,這顯然不是一個好征兆。陽匄死後,副指揮薳越便成了楚軍的統帥。薳越是司馬,相當於國防部長。他是個有才華的人,但卻出身低微。在楚軍將領中有很多人是貴族出身,心眼裏瞧不起薳越。經常跟他唱對台戲,不聽他的指揮。

在吳國一方,吳王僚也有些心虛。楚軍在人數上是占優的,前來增援州來的除了楚軍外,還有其他六個小諸侯的軍隊。人多勢眾,而且州來城的楚軍也隨時可能出擊。吳王僚心裏頗有不安,是否要將軍隊孤注一擲地投入決戰呢?他下不了決心。

這時公子光挺身而出,他對吳王僚說:“敵軍雖然人多勢眾,可存在兩大致命的弱點,第一,追隨楚國出戰的嘍囉國,與我們無冤無仇,隻是因為害怕楚國勉強出戰罷了。在這六個嘍囉國中,頓、許和蔡這三個國家對楚國政府早有怨恨之心;胡國與沈國的國君都年紀輕輕,沒見過戰爭的殘酷;而陳國總司令也不過是個無能之輩罷了。有什麼好擔心的呢?第二,楚軍雖然英勇善戰,但陽匄突然病死,已經嚴重影響軍隊的士氣了。如今薳越根本沒辦法指揮其他將領,沒人願意聽他的命令。七國參戰卻各自心懷鬼胎,前線將領不能令行禁止。從這兩點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打敗楚軍。”

公子光之所以能如此精辟地分析敵軍的弱點,很明顯他從伍子胥那裏打聽了很多情況,才胸有成竹。

吳王僚問道:“那依你之見,這仗要怎麼打呢?”

公子光答道:“應當要避實擊虛,我們先派出一部分精兵,向胡、沈和陳三國軍隊發動進攻。這些都是烏合之眾,勢必率先逃跑。隻要這三國軍隊逃走,頓、許和蔡三國軍隊一定會跟風逃走,這些嘍囉國敗走後楚軍也會全線崩潰的。為了迷惑敵人,我們得使詭計。即派一些戰鬥力較弱的部隊充當頭陣,而將精兵置於第二線。這樣一來使敵人輕敵,便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