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兵聖孫武(1 / 2)

伍子胥是吳王闔閭稱霸的最重要人物,他不僅是個優秀的人才,而且慧眼識人。向闔閭推薦過很多人才,其中包括專諸和要離,但最重量級的人卻是舉世聞名的兵聖孫武。

孫武的早年生活是個謎。

有史料稱孫武是齊國人,其先祖是陳國流亡到齊國的陳完,與齊國權臣陳無宇屬同宗;一種說法稱孫武是陳無宇的後人,此說大抵不夠確切;也有史料稱孫武是吳國人。不管哪一種說法屬實,有一點是明確的,即孫武早年生活比較平淡無奇。他曾經有一段時間隱居在吳國,勤奮地鑽研兵法。探討總結春秋時期軍事思想的發展,並提出自己深刻的見解。著成兵法書一冊,這便是中國曆史上不朽的巨著《孫子兵法》。

伍子胥在隱居期間,對吳國的逸士能人十分留意,並挖掘出許多人才。他可能讀過孫武的某些著作,對其兵法思想極為歎服。可以說伍子胥有伯樂之才,他意識到孫武是個帥才,可以幫助吳王成就霸業。

有一天,吳王闔閭邀伍子胥一起討論軍事。在交談時,伍子胥提起孫武,並在闔閭麵前七次舉薦孫武。吳王並沒有在意,他本人便是擅長將兵的名將,又見伍子胥推薦了一個從來沒有指揮過作戰的隱士,心中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伍子胥推薦孫武,不過是個借口罷了,其真實的目的是想提高自己在吳王心中的地位。

雖然闔閭心裏是這麼想,但他並沒有說出來。既然伍子胥推薦了,那麼就召孫武前來吧,至少這也算是給伍子胥一個麵子吧。

孫武來到了王宮,吳王闔閭以禮相待,當然這是出於客氣。他開門見山,向孫武詢問兵法見解,顯然是要試探一下孫武的兵學修養。

闔閭並沒有意識到,他是有幸通篇讀完偉大的《孫子兵法》的第一個人。孫武將自己寫成的兵法書卷遞交給吳王,闔閭開卷一閱。隻見第一篇《始計》開頭寫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看到這裏,闔閭震驚了。

自從有文字以來,從來沒有人把戰爭問題寫得如此深刻和透徹!在此之前,闔閭自認為是個精通軍事之人。而在孫武的文字麵前,他才意識到自己隻是會打仗,不能說領悟到了戰爭的真諦。對孫武的著作,吳王讚歎不已。他如饑似渴,一篇篇地讀下來。總共十三篇,分為《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既論及戰略問題,也論及戰術原則。簡明扼要,字字珠璣。

闔閭讀完後,心情舒暢,非常高興。對於這本兵法書的價值,他沒有絲毫的懷疑。不過他更關心的是,孫武究竟隻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呢?還是一位可以擔任統帥的將軍呢?

他準備給孫武出個小小的考題。

吳王闔閭便問道:“先生的兵法,能否稍稍試驗一下呢?”

孫武知道吳王心中有疑慮,便微微一笑說:“當然可以了,大王可以拿後宮的宮女來做個試驗。”

闔閭一聽樂了,戰爭是男人的事情。宮女弱不禁風的,怎麼受得了軍事訓練呢?嗯,好,既然你吹牛了,我就看看你的本事吧,於是他批準了:“好吧。”

孫武又說道:“臣有一個要求,請求大王讓兩位寵姬分別擔任隊長,各領一隊。”闔閭一聽,這要求不過分。批準了,行,照辦。

演練的第一天,吳王親自到場觀看。

參加演習的宮女總計三百人,分為兩隊,每隊一百五十人。這些平素花枝招展的女人們,全都穿著鎧甲,戴著頭盔。一手持著劍,一手持著盾。雖然身著戎裝,卻沒有顯示出英姿颯爽,反而看起來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這些沒摸過劍的女人嘻嘻哈哈的,覺得挺好玩的。

這時孫武站在台上,開解講解操練要訣。隊形的進退和變化主要以鼓聲為指令,根據不同的鼓聲,前進或後退、左轉或右轉。孫武強調道:“聽到第一通鼓聲時,要精神振作,做好準備;聽到第二通鼓聲時,要齊聲呐喊著前進;聽到第三通鼓聲時,要排列成為戰鬥隊形。”

台上的孫武神色嚴肅地講解操練要訣,台下的宮女們卻嘻嘻哈哈。看著對方穿著戎裝的可愛模樣,互相開玩笑,把這當做一場遊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