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國內亂的這段時間裏,周王室也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內亂(公元前520~前502年)。在這場動亂中,周敬王的軍隊在晉國人的支持下打敗了王子朝的叛軍,迫使王子朝逃到了楚國。可是王子朝運氣欠佳,公元前506年,吳軍攻破郢都。楚昭王落荒而逃,王子朝失去了楚國政府的庇護。一直視王子朝為眼中釘的周敬王乘機派人潛入楚國,殺死王子朝,並割下了他的腦袋。
周敬王自以為王子朝一死,便可高枕無憂了,誰知反倒掀起了另一波反叛高潮。公元前504年,王子朝的餘部再次發動叛亂,而他們的幕後支持者便是鄭國。在晉和楚的霸業夕陽西下之時,便是大兼並時代的開始。一直致力於獨立外交的鄭國人敏銳地嗅出政治新氣味,在吳軍擊破郢都後,鄭國人不失時機地吞並了歸附於楚國的許國。並且支持王子朝餘黨進攻周王室,以掌握國際政治的話語權。
鄭國政府不僅支持叛亂,還親自參加對周王室的入侵。連續攻克周王室轄下的六座城邑,這分明是與支持周王室的晉國分庭抗禮。
此舉無疑大大激怒了晉國人,晉定公勃然大怒。認為鄭國越來越囂張了,連霸主也不放在眼裏!晉國人的反應相當迅速,晉軍馬上入駐周王室領地,遏製鄭軍的攻勢;同時晉軍司令士鞅指示魯定公,立即率魯國軍隊入侵鄭國。
中原的亂局初現端倪。
魯定公是魯昭公的兒子,魯昭公被“三桓”驅逐後客死他鄉。三桓家族便立其子公子宋為君,史稱“魯定公”,這使魯國的內鬥暫時告一段落。接到晉國指示後,魯定公不敢怠慢。他親自率領軍隊,借道衛國對鄭國發動軍事打擊,奪取鄭國的匡邑。
可是偏偏又節外生枝。
魯國軍隊從衛國借道過於囂張了,仗著有霸主的命令,無視衛國的主權。入境時也不向衛國政府打招呼,得勝歸來後更是趾高氣揚。大搖大擺地從衛國都城南門進去,從東門出來,如入無人之地。
憋足了一口氣的衛靈公再也受不了了,他心裏大怒:“我衛國怎麼說也是堂堂一個諸侯國,竟然被魯國人如此戲弄,老子顏麵何存呢?”他殺機頓起,惡從膽邊生,再也坐不住了。“噌”的一聲跳了起來,馬上命令手下大將率軍隊前往截殺魯軍。
在大臣叔文子的苦苦勸諫下,衛靈公在最後關頭還是召回軍隊,咽下了這口惡氣。然而衛靈公內心深處,埋下了對晉國與魯國不滿的種子。
中原聯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裂痕。
自力更生的鄭國人擺脫晉國控製的願望十分強烈,並選擇公然與晉國對抗,而衛靈公也蠢蠢欲動了。這一切,都被老謀深算的齊景公看在眼裏。
在齊景公看來,取代晉國的時機成熟了。當然,晉國並沒有像楚國那樣遭到外敵的重創,可是晉國內部鬥爭嚴重削弱了其實力。在向戌弭兵後的四十年裏,中原諸侯國的相互攻伐大大減少。這使得中小諸侯國有時間大力發展武器裝備,縮小與強國之間的軍事差距,晉國對中原諸侯國的控製力越來越不得心應手了。
齊國的崛起,是晉國霸業的最大威脅。在齊景公統治時期,齊國國力得到長足的發展。加上有如晏嬰和司馬穰苴這樣優秀的文臣武將輔佐,齊國在東方瘋狂擴張,先後取得了討伐徐國和莒國的軍事勝利;同時武裝幹涉魯國內政,這些都暴露出齊景公的勃勃野心。
南方楚國已經失去霸主地位,北方的晉國還能扛多久呢?
齊景公心裏構想著一個龐大的計劃,即拉攏魯國、鄭國和衛國,組成四國同盟,共同抗衡晉國。鄭國與衛國相對容易爭取,魯國就有點難度了。這是因為齊國與魯國在曆史上關係錯綜複雜,並且存在領土糾紛。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齊景公這個人還是有些謀略的,他慷慨地將齊國所占領的鄆和陽關兩地歸還給魯國,以博取魯國人的好感。
公元前503年秋,齊國首先與鄭國結盟。顯然,打出反晉旗幟後的鄭國十分需要有一個強大盟友的支持,齊景公又怎麼會錯失良機呢?齊景公親自前往鄭國,與鄭獻公達成盟約,齊鄭聯盟宣告成立。與此同時,齊景公又向衛靈公與魯定公拋出橄欖枝,邀請他們參加結盟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