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曾經三次向晉國的霸權發起挑戰,但無一例外以失敗而告終。
到了齊景公時,齊國與鄭國和衛國建立起鐵三角同盟,實力大大超過之前的齊頃公、齊靈公及齊莊公時代。齊景公雄心勃勃,他曾經在晉昭公麵前表現出“欲取而代之”的雄心,如今條件漸趨成熟了。
陽虎從齊國逃跑,投奔晉國,這給了齊景公出兵的口實。
公元前501年秋季,齊景公親自率軍對晉國發動進攻,目標是晉國城邑夷儀。齊國的複興與報仇雪恨的強烈願望,激發了國人軍國主義的狂熱。
在齊國將士中,有一名叫“敝無存”的武士,臨出征時他正打算要結婚。聽到要與晉國開戰的消息後,他毅然放棄了新娘子。他說:“這次出征,要麼戰死沙場,要麼立功歸來。倘若有幸活著回來,我一定要娶望族高氏或國氏家的女兒。”看來他把打仗看成是一個人生的機會,為了表示他的決心,他把未過門的新娘子送給了弟弟。敝無存跟隨大軍攻打晉國夷儀,他豁出命了。戰鬥時衝鋒在前,他率先登上雲梯,衝上夷儀城牆想方設法打開夷儀的城門。但他最終無法完成心願了,在城門下戰死了。
不過敝無存的勇敢精神卻激勵了齊國將士。
東郭齊是另一名勇士,他作戰驍勇,推了一部雲梯便準備登城。他要有個伴來掩護,這時有個名叫“黎彌”的勇士對他說:“我跟你一起上,登上城牆後你在左翼,我在右翼。等到其他人都登上城了,我們再下去。”東郭齊說:“好。”於是他奮勇登城,上了城後,就在雲梯左翼與晉軍交戰。這時黎彌也上了城,見到晉國人多,嚇壞了,趕緊又順著雲梯溜下城了。東郭齊一人在城牆上苦戰,他果然神勇,一直戰鬥到戰友們都上了城。晉國人害怕了,紛紛逃竄。
齊國人終於占領了夷儀。
齊國在對晉戰爭中贏得一場勝利,雖然隻是小戰役,但足以鼓舞士氣了。與齊國結盟的衛靈公也躍躍欲試,他也出兵加入對晉戰爭的行列中。
夷儀之戰的失利,並沒有重創晉軍實力。晉國統帥部調兵遣將,在中牟一帶部署了一千輛戰車,嚴防齊軍的進攻。
衛靈公親率五百輛戰車,準備強行通過中牟,與齊軍會師。駐紮在中牟的晉軍將領打算進攻衛軍,這時從衛國叛逃到晉國的褚師圃建議說:“衛國雖然是小國,但國君親自率軍作戰,士氣旺盛,不一定打得贏。而齊國剛剛攻克夷儀,頗為驕傲自滿。如今齊侯已回國,軍隊統帥的身份比較低微。不如攻打齊軍,一定可以取得勝利的。”
其實衛國軍隊的戰鬥力,未必如褚師圃所說的那麼強。可能是他雖然流亡在外,還是不想看到自己祖國的男兒們血流成河吧。
晉國人聽從了褚師圃的建議,轉而進攻齊國軍隊。果然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齊軍,低估了晉國人的力量,被反戈一擊後倉皇逃竄。
齊晉之間的較量雙方各勝一場,算是扯平了。
即使如此,齊景公仍然十分滿意。確實他有理由感到欣慰,因為這是一次旗鼓相當的較量,而且齊國人是主動進攻。更重要的是,齊國已經不是孤立作戰了,而是有了盟友參戰,這說明晉國統治中原諸侯的曆史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中原政局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齊景公在伐晉一役中沒有占到便宜,但是在外交上卻大獲全勝。繼衛國和鄭國之後,魯國終於也與齊國握手言和,這對晉國來說不啻為當頭一棒。
在陽虎之亂後,齊國逮捕了陽虎,而晉國收容了他。這無疑使魯國對晉國深感不快,而對齊國產生了好感。不過真正使魯國向齊國靠攏的,是魯國政要們都意識到,晉國已經雄風不再了。雖然齊國的軍事力量未必超過晉國,但齊國處於上升期,而晉國卻已經處於下落期了。
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之君會於夾穀,在這次曆史性的會議上,魯國大司寇孔子大放異彩。
孔子怎麼突然成為魯國大司寇了?這事還得從陽虎說起。
孔子一直聲名卓著,卻一直沒有機會當官。直到陽虎掌權後,才力請孔子出山。可是孔子對陽虎“陪臣執國命”的僭越行為頗為反感,虛與應付。後來陽虎兵變失敗,此事便不了了之。雖然孔子一生都討厭陽虎,但這件事說明陽虎其實頗有雅量,有政治家的心胸。不管他是否真的認為孔子有治國之本領,至少對於這位國際文化名人,他表現出了應有的尊敬。陽虎的態度,對孔子的仕途有很重要的影響,他突然成為政壇炙手可熱的人物。陽虎逃跑後,孔子的命運也發生了轉折,無論是魯定公還是三桓集團都不能無視他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