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1837年出生於美國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的一個富有的商人家庭。

1892年,他撮合了愛迪生通用電力公司與湯姆遜-休士頓電力公司合並成為通用電氣公司。在出資成立了聯邦鋼鐵公司後,他又陸續合並了卡內基鋼鐵公司及幾家鋼鐵公司,並在1901年組成美國鋼鐵公司。

摩根毫無疑問是華爾街的金融奇才,在其創業的人生道路上,充滿了冒險和投機鑽營。在幫助法國政府發行公債中,大膽改造,終於創建了金融聯合公司“辛迪加”。摩根的金融管理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人物生平】

摩根少年時代開始遊曆北美西北部和歐洲,並在德國哥歇根大學接受教育。

從哥歇根大學畢業後,摩根來到鄧肯商行任職。摩根特有的素質與生活經曆,使他在鄧肯商行幹得相當出色。但他過人的膽識與冒險精神,常使總裁鄧肯感到提心吊膽。

一次,在摩根從巴黎到紐約的商業旅行途中,一個陌生人敲開了他的艙門:“聽說,您是專搞商品批發的,是嗎?”

“有何貴幹?”摩根感覺到對方焦急的心情。

“先生,我有件事有求於您,有一船咖啡需要立刻處理掉。這些咖啡原是一個咖啡商的,現在他破產了,無法償付我的運費,便把這船咖啡作抵押,可我不懂這方麵的業務,您是否可以買下這船咖啡,很便宜,隻是別人價格的一半。”

“你是很著急嗎?”摩根盯住來人。

“是很急,否則這樣的咖啡怎麼這麼便宜?”

說著,拿出咖啡的樣品。

“我買下了。”摩根瞥了一眼樣品答道。

“摩根先生,您太年輕了!誰能保證這一船咖啡的質量都與樣品一樣呢?”

他的同伴見摩根輕率地買下這船還沒親眼見到質量的咖啡,在一旁提醒道。

“我知道了,但這次是不會上當的。我們應該踐約,以免這批咖啡落入他人之手。”

摩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力。

當鄧肯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嚇了一身冷汗:“這混蛋,拿鄧肯公司開玩笑嗎?”

鄧肯嚴厲指責摩根:“去,去,把交易給我退掉,損失你自己賠償!”鄧肯吼道。

摩根與鄧肯決裂了。摩根決心一賭,他寫信給父親,請求父親助他一臂之力。在望子成龍的父親默許下,摩根還了鄧肯公司的咖啡款,並在那個請求摩根買下咖啡的人的介紹下,摩根又買下了許多船咖啡。

最終,摩根勝利了,在摩根買下這批咖啡不久,巴西咖啡遭到霜災,大幅度減產,咖啡價格上漲二三倍。摩根賺錢了。

摩根在父親的資助下,在華爾街獨創了一家商行。

與眾多白手起家的大財閥的發跡史一樣,摩根財產的聚斂,也是先從投機鑽營開始的。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1861-1865年)爆發,林肯總統頒布了“第一號命令”,實行了全軍總動員,並下令陸海軍展開全麵進擊。

摩根與一位華爾街投資經紀人的兒子克查姆商量出了一個絕妙計劃。

克查姆說:“我父親在華盛頓打聽到,最近北方軍隊的傷亡慘重!”

摩根敏感的商業神經被觸動了:“如果有人大量買進黃金,彙到倫敦去,會使金價狂漲的。”

克查姆聽了這話,對摩根不由得刮目相看。為什麼自己就沒有想到這點,兩人於是精心策劃起來--

兩人立即行動起來。他們先秘密買下400-500萬美元的黃金,將其中一半彙往倫敦,另一半留下。然後有意地將往倫敦彙黃金之事泄露出去。這時,估計有許多人都知道北方軍隊新近戰敗的消息,金價必漲無疑,那時再把手裏的一半黃金以高價拋出去。

當摩根與克查姆“秘密”地向倫敦彙款時,消息走漏了,結果引起華爾街一片恐慌。黃金價格上漲,而且連倫敦的金價也被帶動得節節上揚。摩根、克查姆大賺了一把。

1862年,美國內戰正酣。由於北方軍隊準備不足,前線的槍支彈藥十分缺乏。在摩根的眼中,這又是賺錢的好機會。

“到哪才能弄到武器呢?”

摩根在寬大的辦公室,邊踱步邊沉思著。

“知道嗎?摩根,聽說在華盛頓陸軍部的槍械庫內,有一批報廢的老式霍爾步槍,怎麼樣,買下來嗎?大約5000支。”克查姆又為摩根提供生財的消息了。

“當然買!”

這是天賜良機。5000支步槍!這對於北方軍隊來說是多麼誘人的數字。槍終於被山區義勇軍司令弗萊蒙特少將買走了,56050美元的巨款也彙到了摩根的賬下。

“這是比南軍更可怕的武器。”由於錯買了這些廢槍,而以瀆職罪免去司令職務的弗萊蒙特少將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聯邦政府為了穩定開始惡化的經濟和進一步購買武器,必須發行4億美元的國債。在當時,數額這麼大的國債,一般隻有倫敦金融市場才能消化掉,但在南北戰爭中,英國支持南方,這樣,這4億美元國債便很難在倫敦消化了。如果不能發行這4億美元債券,美國經濟就會再一次惡化,不利於北方對南方的軍事行動。

當政府的代表問及摩根,是否有辦法解決。摩根自信地回答:“會有辦法的。”

摩根巧妙地與新聞界合作,宣傳美國經濟和戰爭的未來變化,並到各州演講,讓人民起來支持政府,購買國債是愛國行動。結果4億美元債券奇跡般地消化了。

當國債銷售一空時,摩根也理所當然名正言順地從政府手中拿到了一大筆酬金。

輿論界對於摩根,開始大肆吹捧。摩根成了美國的英雄,白宮也開始向他敞開大門,摩根現在可以以全勝者的姿態出現了。

1871年,普法戰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法國因此陷入一片混亂中。給德國50億法郎的賠款,恢複崩潰的經濟,這一切都需要有巨額資金來融通。法國政府要維持下去,它就必須發行25億法郎的巨債。

摩根經過與法國總統密使談判,決定承攬推銷這批國債的重任。那麼如何辦好這件事呢?

能不能把華爾街各行其是的所有大銀行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規模宏大、資財雄厚的國債承購組織--“辛迪加”,這樣就把需要一個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分攤到眾多的金融組織頭上,這5000萬美元,無論在數額上,還是所冒的風險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

當他把這種想法告訴親密的夥伴克查姆時,克查姆大吃一驚,連忙驚呼:“我的上帝,你不是要對華爾街的遊戲規則與傳統進行挑戰吧?”

克查姆說的一點也不錯。摩根的這套想法從根本上開始動搖和背離了華爾街的規則與傳統。不,應該是對當時倫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資銀行的傳統的背離與動搖。

當時流行的規則與傳統是:誰有機會,誰獨吞;自己吞不下去的,也不讓別人染指。各金融機構之間,信息阻隔,相互猜忌,互相敵視。即使迫於形勢聯合起來,為了自己最大獲利,這種聯合也像春天的天氣,說變就變。各投資商都是見錢眼開的,為一己私利不擇手段,不顧信譽,爾虞我詐。鬧得整個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膽,各國經濟烏煙瘴氣。當時人們稱這種經營叫海盜式經營。

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針對這一弊端的。各個金融機構聯合起來,成為一個信息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的穩定整體。對內,經營利益均沾;對外,以強大的財力為後盾,建立可靠的信譽。

他要克查姆把這消息透漏出去。

正如摩根所預料的那樣,消息一傳出立刻如在平靜的水麵投下一顆重磅炸彈,引起一陣軒然大波。

“他太膽大包天了!”

“金融界的瘋子!”

摩根一下子被輿論的激流卷入這場爭論的漩渦中心,成為眾目所視的焦點人物。

摩根並沒有被這陣勢嚇倒,反而越來越鎮定,因為他已想到這正是他所預期的,機會女神正向他走來。

在摩根周圍反對派與擁護者開始聚集,他們之間爭得麵紅耳赤。而摩根卻緘口不言,靜待機會的成熟。

《倫敦經濟報》猛烈抨擊道:“法國政府的國家公債由匹保提的接班人--發跡於美國的投資家承購。為了消化這些國債想出了所謂聯合募購的方法,承購者聲稱此種方式能將以往集中於某家大投資者個人的風險,透過參與聯合募購的多數投資金融家而分散給一般大眾。乍看之下,危險性似乎因分散而減低,但若一旦發生經濟恐慌時,其引起的不良反應將猶如排山倒海快速擴張,反而增加了投資的危險性。”

而摩根的擁護者則大聲呼籲:“舊的金融規則,隻能助長經濟投機,這將非常有害於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信譽。投資業是靠光明正大獲取利潤,而不是靠坑蒙拐騙。”

隨著爭論的逐步加深。華爾街的投資業也開始受到這一爭論的影響,每個人都感到華爾街前途未卜,都不敢輕舉妄動。

在人人都感到華爾街前途未卜,在人人都感到華爾街不再需要喧鬧時,華爾街的人們開始退卻。

“現在華爾街需要的是安靜,無論什麼規則。”

這時,人們把平息這場爭論的希望寄托於摩根,也就是此時,人們不知不覺地把華爾街的指揮棒給了摩根。摩根再次被機會女神青睞了。

摩根的戰略思想,敏銳的洞察力、決斷力,都是超乎尋常的。他能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形下,表現得泰然自若,最終取得勝利。這一切都表明,他的勝利是一個強者的勝利,而不僅僅是利用輿論的勝利。

摩根作為開創華爾街新紀元的金融巨子,他一生都在追求金錢中度過,他賺的錢不下百億,但他死後其遺產隻有1700萬美元。

摩根從投機起家,卻對投機深惡痛絕,並針對華爾街的這一弊端加以改造,創造了符合時代精神的經營管理體製。他為聚斂財富而不擇手段,而他卻又敬重並提拔待人忠誠的人。

摩根在他76歲生日時逝去,他成功的經營戰略,至今仍影響著華爾街。

【商業信條】

有攀升,就有下跌;有過熱,就有疲軟。

服務是企業的生命,隻有良好的服務才使企業更有競爭力。

在戰火硝煙中攫取財富,在冒險中追逐刺激,樂此不疲。

2.微軟之父--比爾-蓋茨

【名人簡介】

比爾-蓋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於美國西北角的西雅圖市,美國人,企業家、軟件工程師、慈善家以及微軟公司的董事長。

他與保羅-艾倫一起創建了微軟公司,曾任微軟CEO和首席軟件設計師,並持有公司超過8%的普通股,也是公司最大的個人股東。

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比爾-蓋茨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2008年6月27日正式退出微軟公司,並把580億美元個人財產盡數捐到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福布斯》雜誌2009年3月12日公布全球富豪排名,比爾-蓋茨以400億美元資產重登榜首。2010年以微弱劣勢降至世界第二。

【人物生平】

比爾-蓋茨有兩個姐姐,母親是出身金融世家的教師,父親是律師。

比爾-蓋茨的父母也十分關注孩子的成長。蓋茨從小精力旺盛,喜愛思考,酷愛讀書。蓋茨看的書越來越多,想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次他忽然對他四年級的同學卡爾-愛德蒙德說:與其做一棵草坪裏的小草,還不如成為一株聳立於禿丘上的橡樹。因為小草千篇一律,毫無個性,而橡樹則高大挺拔,昂首蒼穹。他堅持寫日記,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紀常常如大人般的深思熟慮。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來之不易,要十分珍惜這來到人世的寶貴機會。

蓋茨的父母在質樸的處世方式中,更多地關心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他們在工作之餘總是盡可能地與孩子們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斷地進行各種遊戲,從棋類到拚圖比賽,幾乎所有的益智遊戲。他在日記裏這樣寫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約,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信守由人類積累起來的智慧所提出的至高無上的諾言……那麼諾言是什麼呢?就是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他在另一篇日記裏又寫道:也許,人的生命是一場正在焚燒的火災,一個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從這場火災中去搶救點什麼東西出來。這追趕生命的意識,在同齡的孩子中是極為少有的。父母對他的事業都很有較大的幫助,父親是他早期的法律顧問,協助他打下了很多官司,而母親則在蓋茨與IBM的關鍵性合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蓋茨先後就讀於西雅圖的裏奇景小學、湖濱中學。在初中蓋茨接觸到了電腦,喜愛上了電腦程序編寫,13歲就開始了一些電腦的編程。在這他並結識了和他一樣喜愛電腦的保羅-艾倫。他們經常沉浸在對電腦知識的研究與探索,利用一切可用的條件進行電腦編程。

17歲的時候,蓋茨賣掉了他的第一個電腦編程作品--一個時間表格係統,買主是他的高中學校,價格是4200美元。在學生時代,蓋茨和朋友艾倫靠編程賺了不少的錢,為以後的發展積累了不少的實戰經驗和資金。

蓋茨在體育和社會活動方麵表現出這種不落人後的精神。有一次暑假童子軍的80公裏徒步行軍,時間是一個星期,他穿了一雙嶄新的高筒靴,顯然新鞋不大合腳,每天13公裏的徒步行軍,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盡苦頭,第一天晚上,他的腳後跟磨破了皮,腳趾上起了許多水泡。他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第二天晚上,他的腳紅腫得非常厲害,開裂的皮膚還流了血。同伴們都勸他停止前進,他卻搖搖頭,隻是向隨隊醫生要點藥棉和紗布包紮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繼續上路了。

就這樣他一直堅持到一個途中檢查站,當領隊發現他的腳發炎嚴重,下令醫治,才中止了這次行軍。蓋茨的母親從西雅圖趕來,看到他雙腳潰爛的樣子時,難過地哭了,直埋怨兒子為什麼不早點停止行軍。蓋茨卻淡淡地說:“可惜我這次沒有到達目的地。”

1973年,比爾-蓋茨進入了哈佛大學攻讀法律,在哈弗學習正是父母們最大的心願。在哈佛大學兩年的時間裏,蓋茨沒有減少對電腦的喜愛,將大多的時間放在了編程序和打撲克上,還時常關注計算機的發展,和艾倫一起討論最新的計算機信息。

1975年,年僅19歲的蓋茨預言:“我們意識到軟件時代到來了,並且對於芯片的長期潛能我們有足夠的洞察力,這意味著什麼?我現在不去抓住機會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學業,軟件工業絕對不會原地踏步等著我。”

比爾-蓋茨要離開哈佛,放棄錦繡學業,與別人一起創辦計算機公司!

比爾-蓋茨便毅然離開了令億萬學子向往的哈佛大學,開始在軟件領域大展宏圖。他與艾倫一同寫下了電腦語言BASIC版本,提供給新成立的阿爾伯克基公司使用。不久,剛剛二十歲的蓋茨和二十二歲的艾倫在新墨西哥阿爾布奇市正式創立了日後的軟件帝國--微軟公司。

如今,如果你的辦公桌上有一台個人電腦、裏麵幾乎都裝有微軟的操作係統。比爾-蓋茨使個人計算機成了日常生活用品,並因而改變了每一個現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因此有人說,比爾-蓋茨對軟件的貢獻,就像愛迪生發明了燈泡。

他是一個商業奇才,獨特的視角使他能準確看到IT業發展潛質,獨特的管理手段,使得不斷壯大的微軟能夠保持活力。微軟公司在1980年開始了第一次騰飛,占有大型電腦市場百分之八十市場的IBM公司購買了微軟公司的個人電腦操作係統PC-DOC及一係列的軟件應用於個人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