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士曼先生的實驗方向是使用比玻璃更輕、更靈活的片基。他的第一個方法是將照相乳膠塗在相紙上,然後將相紙裝入膠卷架。該膠卷架用於取景相機,代替玻璃片支架。
1885 年第一個膠片廣告詞是“很快將推出一款新型感光膠片,相信將被證實為室外和工作室用玻璃幹燥板的經濟而方便實用的替代品”。
1886年,伊士曼研製出卷式感光膠卷,即“伊士曼膠卷”,結束了用濕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曆史。使用膠卷架的該攝影係統立即大獲成功。然而,相紙作為乳劑的介質並非完全令人滿意,因為相紙的顆粒有可能在照片中重顯。
伊士曼先生在完善透明膠卷和膠卷架的同時,改變了其工作的整個方向,並奠定了他在業餘攝影上取得成功的基礎。
他後來說道:“當我們開始實施膠片攝影的計劃時,我們期望使用玻璃片的每個人都能夠改用膠片。但是我們發現這樣做的人相對較少。為了擴大業務,我們須得到普通大眾的支持”。
早在1889年前,喬治-伊士曼收到了一份普通工人的建議書。建議書呼籲生產部門將玻璃窗擦幹淨。這雖然是不能再小的一件事情,伊士曼卻看出了其中的意義所在,他認為這是員工積極性的表現,立即公開表彰,發給獎金,從此建立起一個“柯達建議製度”。這個製度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並得到了不斷的改善。而公司員工已經提出建議180萬個,被公司采納的有60萬個以上,而公司職工因提出建議而得到的獎金,每年大約都在數百萬美元以上。讓伊士曼想不到的是,他所建立的“柯達建議製度”後來成為了其他各大企業紛紛效仿的對象。
柯達的每一個前進都是科研推進的結果,為了打造一個優秀的品牌,從一開始,伊士曼就很注重科研工作。為此,他不惜重金招聘許多第一流人才,鼓勵他們去探索、研製新產品。柯達公司的研究發展預算名列美國企業界的前列,每天投資額高達150萬美元,僅總公司就雇用了約2000名工程師和科學家從事各種研究工作。
伊士曼是個發明家,更是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的財富滾滾而來。他並不需要生產全世界的照相機,但全世界的照相機廠商,凡是使用了他的專利產品,都得向他付費。他引發了照相技術裏程碑意義上的多次革命。但是或許事業太繁忙,或許他過度專注自己的發明,伊士曼終生未婚。但伊士曼卻並不孤僻,他把自己後來的全部心思和財富都用在了慈善事業上。
伊士曼先生對慈善事業的貢獻幾乎與他在攝影領域中的開拓工作一樣家喻戶曉。在這一領域和在其他領域一樣,他以一個狂熱的愛好者的熱情投入工作。
在周薪達到60美元時,他便開始捐贈非贏利機構--其中50美元捐給剛成立、奮鬥中的羅徹斯特機械學院,現在更名為羅徹斯特技術學院。
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景仰者,因為他雇傭了一批該學院的畢業生,後來都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捐贈給了麻省理工學院極其豐厚的禮物以表達這種景仰之情,後來數目達到2千萬美元。該禮物是以“史密斯先生”的名義匿名贈送,後來神秘的“史密斯先生”的身份幾年以來一直有人加以猜測,甚至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首流行歌中表現出來。
伊士曼先生對牙科診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為羅徹斯特牙科診所製定了完整的計劃並募集了 250 萬美元的資金支持。然後為兒童啟動了大規模的牙齒治療計劃。牙科診所同樣被贈予倫敦、巴黎、羅馬、布魯塞爾和斯德哥爾摩。
當他被問及為何偏愛牙醫診所時,他回答說:“將錢花在牙科診所上比花在任何其他慈善計劃上所得的回報要多得多。如果在關鍵的兒童時期好好愛護牙齒、鼻子、喉嚨和嘴巴,則在孩子們的一生中,更漂亮的外表、更佳的健康狀況和更充沛的精力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機會,這是一個醫學事實”。
【商業信條】
人生有4個存折,健康,情感,事業和金錢,而健康是第一位的。因為如果健康丟失了,其它的存折都會過期。
製定每一個戰略,做出每一個決策,處理每一個客戶事項的時候,都要考慮這樣做會給品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一切以客戶為中心的態度做事,一切以它為支柱。
10.美國吉列公司創始人--金-坎普-吉列
【名人簡介】
美國吉列公司創始人--坎普-吉列,1854年出生在美國芝加哥一個小商人的家庭裏。他創造了聞名世界的“吉列剃須刀”,吉列剃須刀行銷全世界,吉列因此坐擁巨大財富,成為屈指可數的富豪。
吉列(Gillette)公司簡介總部設於波士頓的吉列(Gillette)公司成立於1901年,目前有雇員3萬人,主要生產剃須產品、電池和口腔清潔衛生產品。提到“吉列”,人們就會想到世界上最好的剃具。“掌握全世界男人的胡子”的吉列剃刀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高達90%,全球市場的份額竟達到70%以上。
【人物生平】
坎普-吉列16歲那年,因為父親的生意破產,家庭突然窘迫被迫輟學。對於一個沒有學曆、沒有經驗的人來說,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就是推銷員了,吉列走上了推銷員之路,而且一幹就是24年!
經濟發展的多變,社會競爭的激烈,吉列不得不多次更換公司,他推銷了包括食品、日用百貨品、服飾、化妝品在內的各類物品。他辛勤奔波了很多年,事業還是沒有多大的成就。到了40歲吉列仍還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
機遇往往在你不經意之間。有一次,吉列為一家生產新型瓶塞的廠家推銷產品,這種產品十分暢銷。當吉列問及產品暢銷的原因時,老板微笑著告訴吉列,這種新型瓶塞屬一次性產品,價格便宜,人們重複購買也不會有心理障礙。
吉列受到了啟發,回想自己的半生頗感慚愧。是啊,自己幹推銷員已經20餘年了,整天忙忙碌碌,卻不能擁有自己的一份事業,為什麼不能發明一種"用完即扔"的產品來賺錢呢?
一天,手托下巴的吉列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那刮不幹淨的胡須紮了一下他的雙手,同時也刺激了他的思緒,吉列立即從商店買來製作剃須刀用的銼刀、夾鉗以及製作剃須刀所需的鋼片,開始潛心地呆在家研製起他的刀片來。起初,他的設想是把自己需要製作的刀片,製造成為具有鋒利和安全的雙重特點,而且刀柄和刀片部分必須分開,這樣可以便於產品的更新換代。
吉列便把刀柄設計成圓形,圓形刀柄上方留有凹槽,能用螺絲釘把刀片固定;刀片用超薄型鋼片製成,刀刃鋒利,從安全角度考慮,刀片夾在兩塊薄金屬片中間,刀刃露出,當使用這種剃須刀刮胡子的時候,刀刃始終與臉部形成固定的角度,這樣,既能很輕易地刮掉臉部和下巴上任何部位的胡須,又不容易刮破臉。
設計方案確定後,吉列找到了專業技術人員做成樣品。他開始利用從事推銷工作的優勢,去說服人們投資來開發這種新型剃須刀。在他的極力鼓動下,有幾位朋友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給他投資了5000美元。
1901年,吉列終於結束了他24年推銷員的生涯,創建了吉列保險剃刀公司。吉列更是進一步研製製作刀片的新材料,使刀片更薄,更具有柔韌性,更容易夾在金屬片中間。與此同時,吉列進一步吸收資金。
1902年,吉列終於開始批量生產自己研製出來的新型剃須刀。可沒想到,這種產品卻滯銷。在一年的時間裏,吉列總共才銷出刀架51個、刀片168片。對這樣的銷路,吉列一度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經過反複的思考,發現了新型剃須刀滯銷的症結:第一,人們喜歡保持自己往日的習慣;第二,人們對這種新型剃須刀的優點還不了解;第三,自從產品問世以後,自己並沒有及時研製出一種廉價、方便、“用完以後即扔”的產品出來。
於是,吉列果斷做出決定:凡是購買新型剃須刀的,一律免費贈送刀柄。這一措施推出後,公司的銷售額果然直線上升。長期的推銷員工作使吉列清醒地認識到,新產品的功能再好,如果沒有進行到位的宣傳,產品也可能滯銷。所以,吉列同時還加大了對新產品的宣傳力度。
美國社會此時正處於大眾傳播媒介蓬勃發展的時期,為提高媒體的經濟效益,各報刊均開設了廣告服務欄目。吉列抓住機會,選擇傳播麵廣、影響力大的刊物大做廣告。他請人擬定了誘惑力很強的廣告詞,強調新刀片和舊刀片的不同,勸說人們放心購買。
在連續不斷的廣告宣傳中,吉列還強調新型刀片的質量和優點,他給顧客的承諾是:保證每片刀片至少可以刮10到40次--僅這一條,就打動了不少消費者。
為了保持廣告長盛不衰的勢頭,吉列為每副剃須刀增加了5美分的廣告預算。他多次對部下強調,吉列公司的興旺發達完全要靠廣告的推動,“我們一定要做進攻者,我們必須通過不斷地攻擊,去擊敗競爭對手。”通過大量有效的廣告宣傳,吉列一步步打開了新型剃須刀的消費市場。
經過8年的市場推銷和從不間斷的廣告宣傳,吉列的安全剃須刀終於在美國廣大消費者心中占居了一席之地。人們習慣地根據其形狀構成,稱其為“T型剃須刀”。正當吉列信心倍增,準備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和拓寬銷售市場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戰爭初期,美國采取了“坐山觀虎鬥”的中立政策,仍然同交戰雙方做生意,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牟取暴利。1914年,美國商品輸出額隻是23億美元,兩年以後竟然增至43億美元。對外貿易的增長,不僅使資本家大發戰爭財,而且刺激了國內生產水漲船高,吉列的剃須刀事業也獲得了長足發展。
戰爭期間,美國的鋼鐵、武器、汽車、等工業部門都得到迅速發展,在這種形勢下吉列生產剃須刀所使用的原材料價格也有所下調。這樣,吉列的剃須刀在市場上有了更大的競爭力。
隨著戰爭的不斷升級,吉列公司的生產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銷售形勢如火如荼,吉列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多。1917年,美國放棄“中立”,向德、奧宣戰。美國派兵對德、奧作戰,這是其曆史上第一次較大規模地向海外派遣軍隊。當美國士兵源源不斷向歐洲戰場開拔的時候,吉列的剃須刀也隨之走進每個士兵的背包之中。一戰給吉列刀片帶來了機會,戰爭使吉列刀片成了“軍需品”,使那些從未聽說過自己動手、天天剃胡須的美國士兵,接受了吉列刀片。戰後,士兵又帶著它回到了各自的家鄉。
1917年,吉列刀片創造出1.2億片銷量的市場,市場占有率80%,有44家海外分公司。到1920年,大約有2000萬人都在使用吉列的剃刀和刀片。第二次世界大戰,吉列公司仍以“勞軍”的名義,把數量巨大的剃須刀作為軍用品供應美軍,使世界上數百萬上千萬男人進入了這一市場。金克-吉列終於實現了成為巨富的理想。
由此,吉列公司獲得戰後的巨大發展。1939年,吉列獲得世界職業棒球大賽獨家廣播讚助權,並一直保持到1950年。在以後的年代,吉列的名字頻頻在賽馬、拳擊、橄欖球等體育比賽中出現。1962年,公司連續第四次破記錄,銷售額達到2.76億美元,淨利潤為4500萬美元,利潤率達16.4%。在《幸福》雜誌美國500家最大工業公司的利潤率中,吉列公司排在第四位,投資回收率高居首位,達40%。 1968年,吉列剃須刀創下了銷售1110億枚“天文數字”的曆史記錄。
1980年以後,吉列經曆的2次較明顯的低迷都與營銷小力相關,而重新回升也都與營銷力度的加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2005年1月,美國寶潔公司宣布並購吉列公司,整個交易金額預計高達570億美元。兩家公司合並後將組成世界最大日用消費品生產企業。
在其100多年的曆史中,吉列開創許許多多的行業第一:剃須刀架(1946年)、雙刀剃須刀(1971年)、旋轉頭剃須刀(1977年)、彈簧剃須刀 (1990年)以及“鋒速3”剃須刀。
【商業信條】
1.將眼光放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機會就在身邊。
2.任何專注於某項事業的人最終都會取得成功。
3.首先善於發明,其次善於營銷。
11.汽車帝王--亨利-福特
【名人簡介】
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美國汽車工程師與企業家,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者。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汽車的人。
在世界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一百五十多家汽車生產廠、汽車裝配廠和汽車配件生產廠,其產品銷往世界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到1996年,在公司成立後的九十三年裏,福特汽車公司共向世界提供了二億五千多萬輛各式汽車。他在1947年時逝世於故鄉德寶的自宅中,享年83歲。
1999年,《財富》雜誌將福特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家”,以表彰他和福特汽車公司對人類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2005年《福布斯》雜誌公布了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20位企業家,亨利-福特名列榜首。
【人物生平】
亨利-福特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韋恩郡的史普林威爾鎮該鎮是今日德寶市的一部分。福特的父母威廉和瑪利-福特是來自愛爾蘭的移民,福特成長在他父母擁有的一座農莊上。
他小時候的玩具就是各種工具。12歲時他花了很多時間建立了一個自己的機械坊,從13歲開始,他就開始修理各式各樣的機械,15歲時他親手造了一台亨利-福特自傳內燃機。
17歲那年,他獨自一人到位於底特律的密西根汽車製造公司上班。但在這家擁有2000人的底特律最大的工廠,福特隻工作六天就辭職不幹了,原因是“該公司優秀的員工需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才能修複的機器。我隻要30分鍾就可以修好,因而其他員工對我十分不滿”。
到了23歲,製造經驗日漸豐富的亨利-福特開始研製使用內燃發動機帶動的交通工具。這一年他和父親達成了妥協:父親給他40畝木材地,條件是讓兒子放棄做一名機械師。
聰明的福特答應了父親的協議,他回到農場,砍下一些木頭建了自己的“婚房”。福特的父親沒料到福特在這個房子裏安置了一個個人工作間。在這個隱蔽的小房子裏福特研究著他喜愛的機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亨利-福特作為機械師掌握了汽車生產、裝配的關鍵,後來作為管理者的他熟悉流程的每一個細節。
過了幾年,亨利-福特開始試驗雙缸發動機,此時他拿也到了一家電力公司月薪45美元的聘書,從此他告別了農場。
1896年,亨利-福特把底特律第一輛“汽油馬車”開上了大街;
他起初在底特律汽車公司(卡迪拉克公司前身)當總工程師,三年作坊式的生產之後,他再次辭職,決心“再也不受別人的指揮了。”1899年8月,37歲的他從電力公司辭職,從此將全部精力投身於汽車事業。
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成立,資本10萬美元,起初他的股份是25.5%。
“盡管有以前的教訓,但我仍然想發展一個自己的股權少於控股權的公司,”亨利-福特後來回憶,“不過,很快我又發現自己必須擁有控股權。”當產量達到一天100輛的時候,有些股東感到強烈的不安,他們試圖阻止亨利-福特管理公司。
為了不受無理的阻撓更好發展事業,1906年亨利-福特用賺來的錢持有了51%的股權,沒過多久又增持到58.5%;到1919年,他的兒子埃德塞爾以7500萬美元買下了餘下的41.5%股票。
“一個工廠為了獲得真正的經濟效益,必須全力以赴地生產一種產品。”亨利-福特堅定地相信,“金融策略是由我的銷售策略決定的,我相信薄利多銷比厚利少銷要好得多。”這也意味著前所未有的風險。如果當時的福特公司受製於投資基金,在穩定盈利後很難進行“驚人的一跳”,進軍前所未有的“大眾消費品市場”--這意味著簡單品種、超大規模生產、低價銷售網絡。
在福特的盡心經營下,福特公司快速發展起來。
1920年末,戰爭中膨脹起來的汽車製造業遭遇不景氣,華爾街預測福特公司需要大量的周轉資金。此前福特家族買下了公司的所有股份,而在1921年初的幾個月要支付5800萬美元--此時福特公司銀行帳戶上隻有2000萬美元。
考慮到亨利-福特長期以來對於金融資本、借貸行為的偏見,華爾街興高采烈。一個救治方案是:借錢。以巨額貸款換取銀行代表擔任福特公司財務主管。亨利-福特發起了企業內部挖掘潛力的戰鬥。他把兒子任命為公司的財務主管,清理戰爭時期的冗餘,收回國外的錢、出售自由公債並賣掉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