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1 / 3)

1958年,台塑的月產量由100噸增加至210噸,成本下降了不少。但這時世界塑膠粉的成本普遍降低,銷售價格普遍下降。相比之下台塑的產品成本仍然偏高,無法拓展外銷。麵臨此境,王永慶決定第二次擴充增產。

1960年,台塑公司順利完成了1200噸的擴建計劃,並且大力發展了自己的加工廠--南亞塑膠加工廠,建立起塑膠原料與加工一體化的生產體係。王永慶這時才感到,自己摸到塑膠業發展的門徑了。台塑企業在第二次擴建計劃完成後,產量激增,成本大減,外銷之路很快被打開,並開始在塑膠業站住了腳。

降低成本使台塑企業起死回生,也使王永慶嚐到了甜頭。在以後的經營過程中,他始終把“物美價廉”作為第一目標,而要做到物美價廉就必須降低成本。因此,降低成本成了王永慶的看家本領。

他投資設立了“新茂木業股份有限公司”,到20世紀80年代初,這一公司已由原來的3條生產線發展成為擁有5個分廠的大企業。1964年,王永慶投資創辦了“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從而結束了台灣紙漿進口的曆史。1968年,王永慶又與日本商人合資4000萬台幣,成立台旭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王永慶名下的產業可以說是遍布台灣各地,跨化學、木材、紡織等多個部門,被譽為“主宰台灣第一大企業家”。到1978年,台塑集團企業的營業額突破了10億美元,真正躋身於世界大企業之林。

正當人們對王永慶取得的成就讚不絕口時,雄心勃勃的王永慶已把深邃的目光瞄向美國市場。他看準了美國的PVC粉原料充足,價格便宜,便決定在那裏建工廠。

1980年,王永慶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休斯頓成立了一家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塑膠工廠。如今,他在美國已經擁有3個石化原料廠以及11個下屬工廠,被美國石化界稱為“不可輕視的勁敵”。

從貧窮中走出來的王永慶讀書不多,小學畢業就直接開始了創業。他的成功,完全是憑借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的實際經驗所獲得的,所以他認為實際經驗最重要。王永慶在經營塑膠王國時,除了奉行“點點滴滴求合理”的經營原則外,還十分重視開發和利用無形的資源。

王永慶經常是把他的“壓力管理”和“獎勵管理”配合起來使用,對員工們產生了雙重的動力,使台塑適應了企業規模化經營的要求,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高科技的發展使科學技術對於企業的發展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於是王永慶又果斷地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台塑集團內部推行電腦化作業。正是在王永慶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之下,才有了台塑集團輝煌的今天。

王永慶認為,如果一個人錢賺得太多時,就會覺得錢實在是沒有什麼用的。就金錢的實際效用而言,賺第一個10萬最難也最有用。王永慶處處以社會責任為己任,在其事業發展擴大的同時,不斷地用自己賺取的財富來回報社會。

20世紀60年代,王永慶投資新台幣1.5億元創辦了私立“明誌工業專科學校”。40多年來,明誌工專不僅為台塑集團輸送了大量的人才,而且為整個社會造就了數萬名技術人員。現在這批人正在台灣的各企業中起到技術骨幹的作用。

隨著台塑事業的發展,他每年都捐出數千萬新台幣以改善台灣的醫療狀況。1976年,王永慶捐資新台幣20億元,設立了以父親的名字命名、不以盈利為目的長庚醫院。長庚醫院優越的醫療條件、低廉的收費,備受患者的歡迎。

進入20世紀90年代,兩岸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大陸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王永慶看在眼裏。1990年,大量外商紛紛撤離大陸,王永慶敏銳地嗅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麵對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王永慶終於下定決心要利用這一契機,打入大陸,為台塑拓展更為廣闊的地域和市場。

1990年初,王永慶秘密經過香港,在商界和大陸有關部門的周密安排下,到了大陸。十幾天的大陸之行,盡管給王永慶的感覺並非十全十美,但以往的恐怖心理卻已被大陸欣欣向榮的景象和熱誠招待一掃而光。大陸方麵慨然提供取之不盡的廉價石油,並同意王永慶在經濟開發區內興建煉油廠、輕油裂解廠等一係列條件,更堅定了王永慶進軍大陸的決心。

從大陸回來以後,3月13日,王永慶在台灣各大報紙上發表了近8000字題為《我們為何前往大陸考察投資環境》的文章。4月9日,王永慶又以《石化業如何把根留在台灣》為題,公開呼籲台灣當局正視石化業、塑膠業的處境,加速對大陸投資政策明智化。

這位台灣企業界的經營之神再次把握契機,借助大陸這塊熱土,以不可阻擋之勢,向稱霸世界的目標進軍。

【商業信條】

1.錢是沒有用的,別人可以從你手中奪去;隻要具備了實力就會成功,而且無論如何力量是人家奪不走的。因此,培養自身的實力才是至關重要的。

2.一個公司經營的成敗,人的因素最大。屬於人的經驗、管理、智慧、品行、觀念、勤勞等等的無形資源,比有形的更重要。

3.忍耐力較諸腦力,尤勝一籌。

81.新加坡首富--郭令明

【名人簡介】

郭令明1942年出生,新加坡華人,祖籍福建同安。新加坡豐隆集團創始人郭芳楓的長子。現任豐隆集團主席。

目前,豐隆金融有限公司已發展為設有14家分行的國際性金融機構,業務發展到馬來西亞、英國以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所屬企業60多家,所經營的業務有商貿、製造、酒店、房地產、造船、保險代理等等。

2006年,估計郭令明的個人資產達到了三十六億美元,在東南亞富豪排名中名列第四。

【人物生平】

他的父親郭芳楓1911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莊戶人家,14歲那年抱著一卷草席到新加坡謀生,白天在五金店當學徒,晚上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與三個弟兄一起開辦了名為"豐隆"的小店,半個世紀後,豐隆成為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1995年,郭芳楓去世,時年54歲的郭令明成為郭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門人。

洞察先機、細心謀略、衡量風險,再大膽出擊。豐隆集團執行主席郭令明,用自家拳打下房地產與酒店帝國。這次,他轉換擂台到馬來西亞,以新酒店品牌套成新拳法,矢誌在鄰國毗岸打下一片天空。

在吉隆坡,之前稱為“麗晶酒店”的酒店已悄悄換上新裝潢,並標上“吉隆坡千禧大酒店”的新名稱。這是郭令明計劃的一部分。它不是新的房地產收購案,而是自家酒店拿回來“自己做”。

郭令明的公司已擁有這家酒店18年,但之前卻交給他人管理。現在由他們自己經營,想通過千禧大酒店的勝利打響在全球的第一炮。在經營過程中他們雇傭服務殷勤和經驗豐富的職員在千禧大酒店工作,並以科學管理、優質服務打開市場。

郭令明透露,他們正積極考察、研究馬來西亞的酒店業,不排除通過合並的機會,壯大聲勢。“合並是發展較快速的方式。但是,價格是否合理也很重要。”

除了合並,郭令明還以收購地皮作為發展酒店的策略。“我們會買地,自己建酒店,並在酒店附近進行產業發展,這是‘一石二鳥’的方法,亦是許多私募基金采用的法則。”

這個法則,讓郭令明的酒店事業盈利豐厚並能永續發展,由此奠定自己酒店大亨的地位。近日,他剛和韓國公司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以發展城鎮計劃。該酒店集團也將在吉隆坡千禧大酒店旁建設名為“千禧住宅”的公寓。

“馬來西亞的房地產業正開始發光,許多富有生活品味的公寓正開始冒起,提供了好的投資機會。但人才短缺,正是各行各業麵對的問題,如何吸引最佳人才,才是最大的挑戰。”郭令明說。

豐隆集團旗下共有11家上市公司,除了房地產外,豐隆集團還積極發展酒店業,旗下共有110家國際酒店,遍布亞洲、大洋洲、歐洲和美國,總客房數目達3萬間。豐隆集團也成為新加坡的標杆企業。

【商業信條】

1.做生意要有遠大眼光,要配合時代需要。順應形勢的要求,把握時代的趨勢和脈搏,從而因勢利導,采取適當的經營對策。

2.問題不在於你是否自己打天下,而在於你是否具備企業家的素質。

3.不是每個企業家都是白手起家的,所有企業家也不必都從赤手空拳做起。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領導你所繼承的產業。因此,在談論企業家時,我們不應限定自己必須白手起家。

82.保險業巨人--克萊門提-史東

【名人簡介】

克萊門提-史東出生於1902年,美國保險公司的董事長和主要的股份持有人,同時也是阿波特-柯維爾公司的董事和主要股份持有人,並且還是霍斯思書店的董事長。

他可算得上是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擁有個人資產達4億美元之巨。他一生都從事推銷,推銷保險,推銷自己的信念和致富的方法。

【人物生平】

克萊門提-史東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隻剩下母親和自己相依為命。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史東的母親幹了許多年縫紉女工,攢下的一點錢向底特律的一家小保險公司投資。後來她成了這家公司的保險推銷員。

克萊門提-史東很懂事,大了一點就知道賺些家用。他經常在課餘時賣報掙錢。有時,他會到一些小飯館小酒吧裏賣報,因為那裏聚集的人多,而且能遮風避雨。可是那些老板見到就趕。史東常常被趕到大街上,可他總是趁老板不注意又溜回去。也許就是這種經曆造就了他不怕碰壁的堅強性格,日後成為競爭中的強者。

就在克萊門提-史東初中剛畢業,沒事母親讓他試著為保險公司拉拉生意。按照母親的安排,他來到一座辦公大樓前,心裏重溫著母親對他說過的話:“當你嚐試著去做一件對你隻有好處而不會有壞處或損失的事時,不要有顧慮,說幹就幹!”這樣,他便有了勇氣,毅然地走進了那扇大門。

他不斷地勸說人們到底特律健康-意外傷亡保險公司投保。他從底樓一直跑到頂樓,逢人就說,終於爭取到兩位客戶。盡管成果並不理想,他卻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他第一次當推銷員的成績呀。

從那以後,史東對自己的推銷才能產生了信心,相信有一天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推銷員。他接著幹下去,隨著經驗逐漸豐富,他成功的比率也日漸增加。有了成就感,史東喜歡上了推銷這一來。隻要是空閑時間,他就跑出去拉生意,有時一天竟能做成10多筆生意,甚至最多的時候能做成20多筆。這樣,他這一天的收入就相當可觀了。

正當他為已經取得的成績而高興的時候,有人帶信來:校長叫他去一趟。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推開校長辦公室的門,校長對他說:“你知道自己違反了校規中哪幾條嗎?”史東說:“我不知道。”校長說:“你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你現在收入已經比我這個校長還高了,知道嗎?”“不知道!”史東聽出對方是在奚落他,他不能忍受一轉身走了出去。他就這樣退了學。

退學以後,史東一身輕鬆,毫無牽掛地到密執安州各地去,為他母親所在的那家保險公司服務。他的成績顯著,每天可以拉到30多位客戶,多的時候能拉到40多位。

在他剛滿20歲的時候,他來到芝加哥,設立了自己的保險代理公司,給這個公司起名為聯合保險代理公司。實際上,公司成員隻有他一個人。公司開張的第一天就生意紅火,拉到了50多位客戶來投保。

隨著公司經營範圍的不斷擴大,客戶的增多,史東開始感到人手不足是個主要問題了,於是決定招兵買馬--雇傭兼職人員來為他幹活。在這以前,他一直認為,隻要自己的力量還可以承擔。事業剛剛起步,多一個人就多一份開支。可是現在不同了,他已經開始感到,要想進一步擴展事業,就非得要增加人員不可。他通過征聘的形式,從眾多的應聘者中選擇了幾名推銷員。

在那些應聘信中,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比如有來自印第安納州和威斯康星州的,盡管他沒有錄取這些人。他突然想到,為什麼不讓這些踴躍應征者在當地為他所代理的保險公司拉生意呢?他立刻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在那兩個州雇傭一些人,幫助公司展開業務。

從這以後,他由點到麵,四麵擴展,相繼在其它州也征聘推銷人員,覆蓋麵愈來愈大。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他的保險推銷人員已有1000多人了。他的經營局麵已基本打開,這時他還不到30歲。

正當史東的保險代理公司蓬勃發展之際,卻出現了全國性的經濟不景氣。許多工商企業紛紛倒閉,這對保險事業無疑是個不小的打擊。人們大多數已無錢投保。

麵對這樣的現實,保險公司的許多推銷人員都失去了信心。史東心裏也著急,不過他覺得這個時候必須給下麵的人鼓鼓氣。他對他們說:逆境中也是可以獲得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你自己必須是樂觀向上的,你一定不能失去信心和決心。推銷員的悲觀與樂觀都可能影響客戶。為了使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他親自示範,到紐約州去推銷保險。事實證明,盡管市場不景氣,他仍能達到20年代升平世道的水平。

經過這次波折,史東自己也發現了這樣一個道理:在經濟上升時期,做什麼都容易,對手下的推銷人員不必操過多的心;可一旦遇上困難時期,麵臨真正的考驗,許多人就承受不了了。由此可見,提高推銷人員的心理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他決定大力向他們灌輸自己的那一套積極的精神態度,並開展首次推銷訓練運動。

在訓練運動中,他親自深入到第一線視察,與工作人員交流,並表演示範。但是1000名推銷員,到後來隻剩下1/35仍堅守崗位。這也是一種自然淘汰,留下來的200人個個都是好樣的,能接受史東的經營思想,工作效率也很高,到了全國經濟複蘇的時候,他們甚至創造了遠遠超過1000人時的輝煌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