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鋼鐵帝國幅員遼闊,從哈薩克斯坦的前國營鋼廠,經過歐洲和非洲,一直延伸到美國。他就是印度鋼鐵巨頭--拉克希米-米塔爾,1950年,出生於印度的拉賈斯特邦。
據2004年《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拉克希米-米塔爾排在第62位,淨資產為62億美元。在2008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上,拉克希米-米塔爾以450億美元牌躍居第4位,個人資產僅次於沃倫-巴菲特、卡洛斯-斯利姆-赫魯家族和比爾-蓋茨。
【人物生平】
他父親在20世紀初就在加爾各答開始鋼鐵製造生意。從小受到家族的影響,對於商業的運行技巧心領神會。
年少的米塔爾在1971年就建造了自己的鋼鐵小作坊。個性獨立的米塔爾不願意借助家庭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事業。他在1975年脫離拉克希米-米塔爾了家族企業,在印度尼西亞成立了一個小工廠。
1976年,米塔爾和家人搬到印度尼西亞居住,在這裏建立了印度之外的第一家海外鋼鐵企業。他建立龐大的鋼鐵帝國的成功秘訣是買下奄奄一息的國營鋼鐵廠,然後迅速轉製,用先進的管理和設備令它起死回生。
在點滴中積累下的經驗讓米塔爾受益匪淺。米塔爾的商業生涯開始之時,他就善於抓住與利用身邊的機會。他把自己在印度尼西亞的創業時光,形容為“能量爆滿的10年”。印度尼西亞是個多元化的市場,當地經濟非常開放,他學會了低成本生產。
從這個小工廠發端,他逐漸建造了一個跨越14個國家的鋼鐵帝國。
1980年開始創業的米塔爾幾十年來不斷購進鋼鐵企業,並把它們的資源進行優化組合,逐漸將一家規模不大的企業發展成年產3200萬噸鋼鐵的公司,去年壯大成為僅次於阿賽洛鋼鐵集團的世界第二大鋼鐵企業。
1989年的第一單大買賣讓他,當時他購進的一家印尼鋼鐵廠。這家國營企業原本每天虧損100萬美元,也製定了多種工作方案同時也請來美國的顧問和德國的專家,但是他們都沒有找到良方救治。而米塔爾買下這家鋼鐵廠後,一年的整治和管理就讓鋼鐵產量翻番,實現了贏利。 在同年,他到特立尼達島考察,成功掌管了一個國有工廠。
1992年,米塔爾進軍墨西哥,他花2.2億美元買下了墨西哥政府10年前花費20億美元建造、虧損了幾年的第三大鋼鐵廠Sicartsa。在米塔爾的經營下,不到5年,Sicartsa就成為集團皇冠上的明珠,產量占到了集團總產量的63%。
之後他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展開了收購,並在1995年進入了哈薩克斯坦的市場。
至ISG被收購時,米塔爾的個人淨資產已經上升到了將近220億美元。他從1995年開始成為了倫敦居民,現在他已經是英國家喻戶曉的財富人物。據相關報道稱,米塔爾出資1.3億美元在倫敦西區購買了一套公寓,並且為他獨生女的婚禮花了幾百萬美元,其中包括在凡爾賽王宮款待1500人的豪華晚會。
2004年10月25日,為成為全球鋼鐵霸主,米塔爾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他宣布計劃以大約45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美國國際鋼鐵集團,從而打造出全球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鋼鐵公司。
不斷並購同類企業,終於打造出全球最大鋼鐵公司 印度米塔爾鋼鐵公司(Mittal Steel)2005年3月11日宣布,該公司已經獲準並購美國國際鋼鐵集團。新組建的米塔爾鋼鐵公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年產鋼鐵7000萬噸,遠遠超過此前排名第一的歐洲阿賽洛鋼鐵集團。
米塔爾鋼鐵公司和美國國際鋼鐵集團的股東將於4月12日分別召開特別會議,就並購事宜作出最終決定。現任米塔爾鋼鐵公司董事長拉克希米-米塔爾(Lakshmi Mittal)將成為新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阿賽洛鋼鐵集團首席執行官多爾說,現時仍然分散經營的鋼鐵行業需要更多整合。米塔爾締造出的“鋼鐵王國”將對原材料供應商和客戶擁有更強大的定價能力。米塔爾預計,今後幾年,全球鋼鐵業還將發生類似的合並。他說,他的家族在美國和歐洲已經實現了發展目標,現在正將目光轉向東方。“我們在亞洲的業務不多,”他說,“這顯然是我們希望拓展的一個地區”。
這位讓印度驕傲的富翁在新德裏做了一次演講。演講結束之後,一個 在讀工商管理碩士的學生向他提問:“我多久之後就能成為你?”米塔爾對他說:“你必須努力,沒有魔術讓一個人一夜暴富,成功是不懈努力的結果。”
米塔爾就是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擁有今天的輝煌。他1950年出生在加爾各答一個不太富有的家庭。他不愛說話,性格內向,但學習非常刻苦,他的成績在班裏總是名列前茅。他從小就樹立了遠大誌向。上小學時,他在尺子上刻的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拉克希米-米塔爾博士,商學士、工商管理碩士、博士”。
上大學時,米塔爾早晨到學校上課,下午到父親的公司上班,晚上再回家複習功課。他說,刻苦努力對他來說不是什麼難事。25歲那年,他和一個朋友首次出國度假。當時,他父親的公司在印度尼西亞有一筆業務進展不順。他路經雅加達時,原本打算順便去那裏看看,沒想到一看就被當地的情況所吸引,全身心撲在了當地市場的開拓上。正是這次“寧要工作,不要休假”的經曆顯示出了他非凡的經營才能。他不僅在印尼打開了局麵,而且業務越做越大,自此踏上締造鋼鐵王國的征程。
55歲的米塔爾手上還掌握著一張王牌:米塔爾集團控製著自身所需鐵礦石供應的40%,焦炭則可以自給自足。當這些資源不能從市場上以合理價格購買時,米塔爾就會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
不過,米塔爾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及時利用了鋼鐵生產中的兩次技術革新。
其中一個是從傳統的高爐煉鋼技術轉換到使用更加有效率的微型煉鋼爐。目前,除了哈薩克斯坦的鋼鐵廠還使用高爐外,LNM控股集團其餘的鋼鐵廠都在使用微型煉致。
此外,米塔爾還意識到,隨著越來越多鋼鐵廠采用微型爐技術,原材料廢鋼的價格會上漲。他於是開始投資廢鋼的替代品,直接還原鐵(DRI),如今已成為這種鐵的最大產家。雖說米塔爾沒有申請專利,但直接還原鐵的生產技術複雜,很難被複製。所以一位美國投資銀行的分析師斷言:該公司所掌握的直接還原鐵技術“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難以被超越”。
【商業信條】
沒有魔術讓一個人一夜暴富,成功需要不懈努力。
如果我們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須種植更多的玫瑰樹。
旁觀者的姓名永遠爬不到比賽的計分板上。
87.世界船王--包玉剛
【名人簡介】
1918年,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市郊。少年時代在漢口幫助父親料理生意。2l歲時到上海謀求發展,從此進入銀行業。
1955年,包玉剛憑一條舊船進軍香港航運業,1977年他的船隊已擁有200多條船,船運載重高達1000多萬噸,是希臘船王奧納西斯船隊的3倍多,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1978年包玉剛預見到世界航運業將走向蕭條,於是向陸上發展。1980年他以214億港元收購九龍倉,1985年以25億港元收購會德豐,開香港收購史之先河。
【人物生平】
包家幾代人定居在寧波市郊,過著富足安寧的生活。包玉剛就讀於家鄉著名的“葉氏中興學校”,受到“做人誠實可信,做事規規矩矩”的訓誡,並受益終生。
1931年,年僅13歲的包玉剛乘船來到漢口,幫助父親料理生意。當時漢口是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包玉剛的父親在那裏開了一家鞋廠。由於生產的是傳統布鞋,生意非常蕭條。
1937年,日軍入侵長江流域,包玉剛與同事一起去了上海。他在當時的中國中央信托公司保險部謀到一職。
包玉剛的業務是戰爭保險,他很快便掌握了業務知識。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不久便成為銀行的業務骨幹。不久,24歲的包玉剛又被提拔為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的經理。
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後,包玉剛作為中國政府先遣隊的一員被派往上海,接管崩潰的汪精衛政權的城市金融機構。在上海市長錢大勻的要求下,包玉剛到剛剛成立的上海市立銀行工作,不久,他便榮任該行副總經理。
當時上海有一個流氓大亨,被人稱為非官方的上海市長。一天下午,包玉剛正準備下班回家,一位銀行職員驚慌地通報,那位流氓大亨的兩位心腹馬上要見包玉剛。來人聲稱,他們的老板急需一大筆錢款,讓包玉剛第二天到老板家共議此事。包玉剛心裏十分明白,如果他同意提供這筆巨額貸款,必定是有去無回;如果不同意,那麼他很可能從此神秘地失蹤。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他隻好硬著頭皮答應赴約。
當晚回到家後,包玉剛立刻把醫生請到家裏。近一年來,包玉剛經常患闌尾炎,他堅持要醫生立即動手術切除闌尾。雖然白挨了一刀,包玉剛卻非常慶幸撿了一條命。
1949年元旦,包玉剛利用假日考察了香港,春節一過,他便攜帶家人和數十萬元積蓄,南下香港,另謀出路。
在不斷地摸索中,包玉剛發現在香港重操舊業的可能性極小。幾經斟酌,包玉剛決定搞進出口貿易,因為這一行容易獲利,而且不需要長期占用大量資金。
包氏父子與包玉剛的兩個朋友在香港的中華大廈裏租了一間辦公室,組建了“新聯公司”。這間辦公室小得實在可憐,以致於隻有當四人中一人離開房間後,其他人才能打開抽屜。
起初,他們買賣動物飼料、桐油、中藥、山貨等,成效顯著。後來,新中國建立,開始了大規模的重建工作,急需大量的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和各種原材料。他們就開始往這方麵發展。
雖然新聯公司規模不大,但在開張後的幾年中仍賺了100萬美元。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擴大,包玉剛著手進行新的風險投資。他對造船業產生了興趣。包氏父子變賣了所有家產,再加上幾年來賺的錢仍然買不起一艘船。最後包玉剛提議,采用集資的方式,發動親戚、朋友幫忙。經過多番遊說,終於籌得20萬英鎊的現金。
包玉剛買下了一艘在海上漂浮了28個年頭的老船,進軍船運業,在世界航運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包玉剛對賺錢是極具耐心的。在航運中,他避免冒險的單程包租,而以低於單程1/4的價錢,承接定期包租。
放著現錢不掙,卻用幾年的租約把自己捆死,同行們對這位船運新手的經營方針嗤之以鼻。包玉剛認為,長期租約至少有兩個好處:收入穩定,降低風險;可以取得銀行的信用保證。
事實證明,包玉剛的做法是正確的,在短短的一年多裏,他已擁有7條貨船,並把公司改名為“環球航運公司”。1961年,環球航運公司向日本輪船公司訂造了一隻排水量為7200萬噸,船價100萬美元的新船。
以包玉剛當時的財產,是沒有能力購買這隻船的。包玉剛不愧是銀行家出身,關鍵時刻他想到了銀行。但是,向銀行借錢必須找一個信譽好又有錢的擔保人。包玉剛想到了借雞生蛋這一招,找日本銀行給他開一張信用狀作擔保。
包玉剛權衡了一下彙豐銀行、查打銀行和有利銀行這三家銀行,最終確定了彙豐銀行。他與彙豐信貸部主管桑達士也算得上是有些交情,比找那些完全陌生的人有把握一些。
1961年,包玉剛約見桑達士,兩人進行了一次曆史性會晤。銀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即不投資航運業、航空業和電影業。包玉剛對桑達士說:
“如果有一家日本銀行願意為我開一張銀行信用狀,彙豐是否就肯借錢給我?”
“包先生,隻要你拿來信用狀,我馬上給你兌現。”
當包玉剛拿著那張日本銀行開的信用狀,走進彙豐銀行桑達士的辦公室時,這位金發碧眼的英國紳士驚奇地睜大眼睛,仿佛不相信這是事實。
包玉剛通過借錢買船,開始建立自己的“海上王國”。1971年,包玉剛接受彙豐銀行的邀請,加入其董事會,從而成為彙豐銀行董事會的第一個中國成員。
從1961年到1968年短短的7年間,包玉剛擁有輪船達到50艘,排水量達350萬噸,總價值3億美元。到了1977年,包玉剛的海上王國到達了頂峰。
根據吉普遜船隻經紀公司的記錄,當年的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剛穩坐第一把交椅。
1978年,是包玉剛從事船運業的第二十三個年頭。他已擁有200多條船、2000多萬噸的龐大船隊,榮登世界船王的寶座。正在這時,他突然做了出乎意料的決定,減船登陸。原來,他預感到世界航運業低潮即將來臨。
包玉剛擁有2000多萬噸的船隊,其中有50艘是超級油輪。他作出賣掉大部分油輪的決定。當航運業大蕭條到來時,包玉剛順利地逃過此劫,並積聚了相當的力量,向陸地上的不動產市場進軍。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一直由香港大財團怡和洋行控製。九龍倉有限公司是怡和係的一隻旗艦。可以說誰擁有了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業務。
擁有九龍倉的怡和洋行,是一個曆史悠久、實力雄厚的英資集團。它盤踞香港已有一個半世紀。隨著華資財團的迅速崛起,英資和華資的鬥爭日趨激烈,大家不約而同都把目光轉向九龍倉這一香港最大的碼頭。英資集團當然不會把自己到手的好處讓出,華資財團則虎視耽耽,伺機而動。
新崛起的華資集團當中,最有實力的恐怕要數地產大王李嘉誠家族和船王包玉剛家族了。
李嘉誠當時位列香港十大財團的榜首,開始他是靠房地產和炒股票發家的,若論經濟實力和名望,都比包玉剛稍勝一籌。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正集中精力要將和記黃埔從英國人手中收購過來,九龍倉這一令人垂涎的肥肉,李嘉誠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於九龍倉,包、李兩家都有興趣,李嘉誠通過手下的一批智囊得到消息:英國在香港最大的英資集團怡和洋行,是九龍倉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東家,但其在九龍倉的實際占有股份還不到總股份的20%。
隻要買到九龍倉20%的股票,就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在擁有九龍倉股份有限公司的2000萬股票後,李嘉誠審時度勢,深知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與擁有和記黃埔的和記洋行、擁有九龍倉的怡和洋行抗衡,是大大不夠的。經過一番權衡利弊後,他作出決定,把手中所擁有的九龍倉股票,以比買入高得多的價錢拋出,以便積聚資本。
而此時的包玉剛雖然早已萌發了“登陸”的念頭,卻苦於沒機會,一直未有大舉行動。1978年夏季的一個下午,李嘉誠約包玉剛,他開門見山,表達了想把手中擁有的九龍倉2000萬股股票轉讓給包玉剛的意思。
對包玉剛來說一下子從李嘉誠手中接受了九龍倉的2000萬股票,再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他就可以穩穩地控製資產雄厚的九龍倉。
對李嘉誠來說,這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為重要的是,他可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彙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董事會主席則非李嘉誠莫屬。
這真是互惠互利的好計策。包玉剛不禁暗暗佩服這位精明過人的香港地產界新貴。兩人秘密地訂下了一個同樣精明的協議。
不久,李嘉誠大舉收購和記黃埔獲得成功,奠定了他在香港地產界的霸主地位;而包玉剛從李嘉誠手中接過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之後,不動聲色,繼續加緊收購九龍倉股票。他僅用了80多天的時間,就買入了1000萬股股票,加上原來持有的股票數目,他已控製了30%九龍倉股票,大大超過了怡和洋行。在這場九龍倉收購大戰中戰略戰術的運用及海派作風,堪稱商業收購戰的典範。
1980年6月初的一天,九龍倉召開年會。年會結束沒幾天,包玉剛如期遠赴巴黎。這天清晨,房間裏電話鈴聲驟然響起。電話那邊傳來二女婿吳光正焦急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