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1 / 3)

1999年7月15日,費奧瑞納簽署了合同,正式成為惠普新的首席執行官。費奧瑞納對惠普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大學讀書時,她曾為惠普打工1年。過去10年,她也常和惠普有生意上的往來,惠普一向是她心目中的偶像企業。“偉大的公司不僅僅是建立在他們的頭腦與科技,同時還建立在他們的靈魂。”費奧瑞納認為惠普的企業文化即是“閃亮的靈魂”。

然而,在費奧瑞納來到惠普之時,“閃亮的靈魂”已顯暗淡。1997、1998連續兩年,惠普公司的營業收入遠遠落後於市場預期,公司麵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問題恰恰歸於惠普分權的企業文化。

如何改變這種困境?什麼是最適合未來的架構?麵對這樣的公司情形,費奧瑞納該怎樣解決當前的問題?

上任不到2個月,費奧瑞納就把全球走了一遍,到惠普全球市場的最前線宣揚她的新想法:使惠普公司朝向全麵整合的方向前進。在麵對這些領先者,費奧瑞納決定貫徹惠普在互聯網絡時代的新願景:扭轉電腦硬件廠商的形象,轉型為以服務為導向的公司。她認為網絡經濟的精髓不是科技上的領先,而是提供最佳的服務。惠普為此成立了互聯網事業部,以電子商務為企業中心策略,整合全公司所有軟硬件和服務。“滑水衝浪,你要保持一個速度才站得住,過程中你也許無法精確抓住行進的路線,但不能為了路線,就把速度放慢,互聯網時代抓住速度才能踏入競爭的門檻。”

以前,惠普公司的技術人員往往堅持技術而忽略了速度,譬如在產品開發期間,不做到最好不宣布。“以前我們要做到95分才推出,現在我要求他們80分時就該推出,然後慢慢改進。”費奧瑞納在COMDEX電腦展中,宣布惠普的新企業標識。惠普要以2億美元的廣告預算,打造惠普的新風貌。她特意選擇惠普公司創始人起家的車庫為背景,拍攝她現身說法的廣告片,向電視觀眾推銷惠普的車庫文化,宣示惠普繼續創新的決心。由於訴求鮮明,加上她的媒體魅力,市場反應很好,華爾街也受到激勵,一個月內,惠普股票上漲了約20%,更重要的意義是惠普已經重新獲得了成長的動力。根據惠普公司2000年5月16日公布的財政報表,惠普公司在第二季度淨收入增長了15%達到12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從她來了之後,惠普公司的股票上漲了將近40%。公司的收入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幾乎是她前任的兩倍。

2001年7月19日,費奧瑞納開始舉行她職業生涯裏最重要的會議。從四五月份開始,她就一直向董事們提到惠普的主要對手康柏公司可能想與惠普聯合。一開始,一切事情都還很模糊和不確定。但是,雙方試探性的努力進展很快,不久就到了應該讓董事會了解一切有關這次交易的事情,並著手采取行動的時候了。

2002年5月3正式取得了兼並史上最令人震驚的勝利。他們對創建了惠普公司的兩個家族的反對不予理睬,找到了成千上萬其他的股東,這些人對他們尤其是他們提出的兼並後的惠普-康柏公司的前景充滿信心。

【商業信條】

領導力不是由頭銜、地位或者官階層次決定的,而是意味著必須有駕馭和左右變革的能力。

我首先是一個管理者,然後才是女人。

我們最大的弱點並不是看不到我們自己身上的缺陷,而是看不到我們的潛能。

97.香港首富--李嘉誠

【名人簡介】

1928年,李嘉誠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一個書香世家。

1950年,李嘉誠籌集50000港幣創辦了長江塑膠廠,以生產塑膠花打開市場,被譽為“塑膠花大王”。

20世紀60年代李嘉誠轉向投資房地產業,憑借出色的經營才華公司不斷發展壯大。1978年,他與船王包玉剛達成協議,放棄對九龍倉控製權的爭奪,以此為契機,於1980年成功地收購了彙豐手下的和記黃埔,轟動整個香港並令股市狂升……

在美國《財富》雜誌的“十億身家巨富榜”上,李嘉誠資產達25億美元,排名第二十六位。

李嘉誠晚年對大陸的一係列投資活動,為他一生的事業賦予了新意。

【人物生平】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戰爭摧毀了一切,也使李家的生活沒有了著落。李嘉誠小小年紀就擁有豁達與寬容,以及遇事果斷幹脆不斤斤計較的大將之風。李嘉誠注定將來必成大器。

1940年冬,李嘉誠一家逃離戰亂,前往香港。不久,父親因勞累過度病逝。14歲的李嘉誠不得不中途輟學,擔起了家庭的重任。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不久,舅父發現李嘉誠年齡雖小,卻很懂得耐心地招待客商,就將他調入高升街的一家鍾表店當店員。

這時候李嘉誠隻有初中文化程度,內心深處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求學願望。於是白天在工作回來以後,晚上他都要買一些舊書回來用功自學。因生活所迫,學完的舊書還要拿到舊書店去賣,再用賣舊書的錢買回“新”的舊教科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很多錢。

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仔”的推銷生涯。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製造公司的總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在推銷過程中,還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李嘉誠經過幾年生活磨礪之後,逐漸成熟起來。他要用自己平日點滴的積蓄從零開始,自己來親自創業。

1950年夏天,李嘉誠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50000港元,在簫箕灣租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由此開始了他叱吒風雲的創業之路。

塑膠製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逐漸風靡起來的。塑膠產品具有價格低廉、經久耐用而且容易變換款式等特點,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開辦之初,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廠長李嘉誠身兼數職。他既是埋頭苦幹的工人,又是傳授技術的師傅,還是一廠之長。到了晚上,李嘉誠還要一頭埋在書桌前搞設計,以便第二天能照圖施工。同時,他又是一個勇於創新的革新能手,一位名副其實的工程師。

幾次成功以後,他就急切地去擴大他那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於是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工廠虧損愈來愈重。重朋友、講義氣的李嘉誠咬緊牙關,集中力量保證了幾批訂貨的產品質量,終於恢複了信譽,使企業出現了轉機。然而,就在李嘉誠去找客戶提貨時,客戶卻以國際塑膠市場突然有變,違約失信,使工廠出現嚴重的虧蝕,使原來有一線生機的塑膠廠徹底掉入了破產的深淵。

1950年到1955年的這段沉浮歲月,他開始冷靜分析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分析市場走向。

某一天深夜,李嘉誠自修完當天的功課後,仍像平日一樣隨手翻閱一些雜誌。當他閱讀英文版《塑膠》雜誌時,刊登了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製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的消息。

李嘉誠馬上聯想到和平時期過著平靜生活的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後,必然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生產大量塑膠花,則可以達到既便宜又美觀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們的生活。想到這時,李嘉誠興奮地推測著:一個塑膠花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

1957年,咬緊牙關走出絕境的李嘉誠開始了他的一係列別具新意的“轉軌”行動:生產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膠花。經過李嘉誠的努力以及各方麵的促銷和廣告活動,塑膠花開始引人注目起來,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長江塑膠廠”的名字也開始為人所熟悉。

重新開出一條道路的李嘉誠,在度過危機之後,便漸漸地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為了在競爭中取勝,李嘉誠不惜降低銷售價,實行薄利多銷的經營手段。為了能打入歐美市場,李嘉誠采取“價廉、保值、創新”的方針來與老牌的生產廠家進行競爭,收效顯著。

李嘉誠常常這樣告訴身邊的人:

“我們長江要生存,就得要競爭;要競爭,就必須有好的質量。隻有保證質量,才能保證信譽,才能保證客源,才能保證長江的發展壯大。”

李嘉誠宣布:“從今以後,長江的產品,沒有次品!”

李嘉誠雖然率領企業步出了深淵,但並非就此脫離了困境。這時,他的資金仍然十分不足。

正當李嘉誠預感到資金問題會給他的企業帶來新的危機的時候,有一位急需大量塑膠花的訂貨商來到他的公司。這筆生意的成功使長江工業公司從此站穩了腳跟,並在香港塑膠企業內有了相當的競爭能力。

李嘉誠密切注視市場的動態,並開始逐漸加大廣告宣傳力度。他非常希望接洽到資金雄厚的大客戶,以圖穩步發展。

李嘉誠以高薪招聘塑膠專業人才,研製出歐美用戶最感興趣的接近天然花的噴色塑膠花、特種花、熱帶新奇花卉,以及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中國特種花,從而順利地打入歐美市場。

龐大的塑膠花市場,為李嘉誠帶來了數以千萬港元計的利潤,長江工業公司的塑膠花和李嘉誠本人也愈來愈受到塑膠界的注目。“長江”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製造基地,而李嘉誠則被稱為“塑膠花大王”。

1958年,李嘉誠在香港北角購地興建大廈,開始涉足房地產。

機遇總是降臨到那些有準備的人身上,在這股房地產經營狂潮中,李嘉誠一方麵繼續建造廠房,另一方麵密切注意局勢的變化。

李嘉誠在這一時期將塑膠工廠所賺取的利潤,以及第一幢工業大廈的巨額收入,全部投資到房地產經營上。

1965年到1969年,香港出現了最嚴重的房地產大危機。在這個人心浮動、百業蕭條的大動蕩中,李嘉誠再一次顯示出他的遠見卓識。

他一方麵繼續穩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在塑膠工業中遙遙領先的地位;另一方麵胸有成竹地用現金以最低價格收購進那些急於脫手的地皮和樓宇。

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經營房地產業務的道路。他鄭重地提出,要以香港置地有限公司作為競爭對手。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地產發展商,有“地產業王”之稱。1972年7月31日,李嘉誠把握香港股市處於牛市顛峰的機會,將長江地產改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股市處於巔峰時正式掛牌的長江實業,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寵愛。

1977年,李嘉誠和他的李氏財團經過20餘年的艱苦奮鬥,終於脫穎而出。

位於香港中區地下的中環和金鍾站段,是香港中區最繁華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地皮之一。這裏每平方米的地價高達10000港元,如果能在這塊享有“地王”之稱的地皮競爭上奪標並成功地發展物業,不僅能帶來豐厚的利潤,而且中標公司還可由此增強信譽且名聲大振。

1979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中環郵政總局舊址公開接受招標競投。素有“地產皇帝”之稱的置地公司,一度盛傳是中標呼聲最高的公司。在這次“地王”公開招標競投活動中,香港地下鐵路公司先後收到30個財團以及地產公司的投標申請。

1979年4月5日各家報紙以大標題報道:“長江擊敗置地,奪得舊郵政總局地段”。李嘉誠終於力挫眾家競爭對手,一舉擊敗香港地產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成為“長江實業”擴張中的重要裏程碑。

1978年7月,彙豐銀行介入九龍倉爭奪戰,從而使競爭更加激烈。1978年7月,李嘉誠悄然約見與英資爭奪九龍倉的另一個資金雄厚的華資財團的主席--“船王”包玉剛。

李嘉誠說自己有意出讓手中所持有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兩人握手成交。李嘉誠將手中所持有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全部轉賣給包玉剛;而包玉剛也將手中持有的和記黃埔的股票轉賣給李嘉誠。

這樣一來,包玉剛得到了吞噬九龍倉的絕對優勢,而李嘉誠在這次九龍倉爭奪戰中,不僅加深了他與世界船王之間的合作關係,而且巧妙地回避了與彙豐銀行的正麵衝突,為日後爭奪和記黃埔打下穩固的基礎。

李嘉誠緊接著集中火力,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氣勢,對英資和記黃埔窮追不舍,並繼續在股市上大量吸納和記黃埔的股票。1980年11月,長江實業通過整整1年不間斷的努力,終於成功地擁有超過40%的和記黃埔股權。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正式出任老牌英資洋行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新聞界轟動到極點,各大報刊雜誌紛紛用醒目的標題,形容李嘉誠這次“蛇吞象”式的成功收購。直到今天,李嘉誠財團仍是香港最大的地產發展商和物業擁有者。

1986年,李嘉誠所統率的和記黃埔捷報頻傳:和記黃埔屬下的和記電話,成為香港分區訊號係統手提式及流動電話的最大經銷商;同時,和記傳呼有限公司成為全港最大的傳呼公司。

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李嘉誠在證券界的支持下,不失時機地擴大招股,為房地產王國的建立積聚了可觀的資金。

作為香港市民的一分子,李嘉誠關心社會進步,關心民眾疾苦。

李嘉誠從1978年至1990年12月,捐贈給教育方麵的款項達1770萬元。

李嘉誠對香港醫院、診所及醫療基金的捐贈,十多年間超過9000萬元。

李嘉誠對香港社會福利及其他事業的捐贈達2500餘萬元。作為香港公益金讚助人,他從1977年開始每年對香港公益金都有20萬元以上的捐款。

1978年秋,李嘉誠應國務院邀請,以港澳同胞國慶旅行團成員的身份,到北京參加國慶29周年紀念活動。這是他第一次來北京,中國大陸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給李嘉誠留下深刻印象。

這時李嘉誠才體會他與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血脈相連的骨肉關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李嘉誠更堅定了窮此一生以報效祖國為己任的決心。

李嘉誠又耗資2200萬港元捐建了潮州醫院和潮安醫院。1984年元旦,汕頭大學正式舉行奠基儀式,李嘉誠也參加了。他說:

“我捐資興建汕大是為中國經濟建設培育英才,以表拳拳赤子心。”

1988年6月20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李嘉誠時讚歎道:“福建有個陳嘉庚,廣東有個李嘉誠。”

1989年11月20日,李嘉誠發表了長篇言論。他對港人說,他相信香港1997年後仍會繼續繁榮,香港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個賺錢的好地方。他的講話對香港民心的穩定產生了積極影響。

李嘉誠晚年對大陸的一係列投資活動,為他的事業賦予了新的意義。

【商業信條】

1、不管將來創業道路如何險惡,一定要做到生意場上不坑害人,在生活上樂於助人。

2、待人以誠、執事以信。

3、一有靈感就牢牢抓住,決不讓它成為遺憾。

98.金利來王--曾憲梓

【名人簡介】

1934年,曾憲梓出生在廣東梅州一個貧苦的農家。父親去世後,曾憲梓過著艱難的生活。解放後,曾憲梓重新走進校園讀書,考進了中山大學生物係。畢業後分配在廣州農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

1964年,為家產糾紛,曾憲梓前往泰國,在哥哥手下當幫手,並接來了留在大陸的家人。1968年春,曾憲梓帶家人前往香港定居。為了維持生計,他開始作領帶生意。

憑著一把剪刀和百折不撓的信心,曾憲梓生產的“金利來”領帶在20世紀70年代,迅速地占據了香港市場。80年代,“金利來”又以排山倒海之勢進軍大陸。

1994年,曾憲梓的人生和事業再創高峰,他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推選為常務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同意中山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把國際編號3388的小行星命名為“曾憲梓星”。

【人物生平】

曾憲梓的父親曾榮發,是一個勤勞樸實的客家人。他跟哥哥曾桃發下南洋闖蕩。由於他整日忙於生計,極度的勞累使他患上了糖尿病,不久便病逝。

那一年的曾憲梓和9歲的哥哥曾憲概,在母親的拉扯下,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艱苦的生活深深的磨練了他的意誌。為了分擔生活的重壓,小學畢業後,不到12歲的曾憲梓不得不輟學在家做起了地地道道的農民。直到1949年解放,曾憲梓才得以重新入學。

經過幾年的努力,曾憲梓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梅縣重點中學--東山中學。第二年高考他考入中山大學生物係。入學不久,中山大學便加入到搶修鐵路的工作中。由於沒有工具,搶修工作不能如期進行。幸好還在他中學讀書的學校附近有一家竹器店,他掌握了其中的訣竅,。於是曾憲梓馬上砍竹子,做成許多扁擔籮筐,使工作順利完成。

勞動結束後,應學校的基建工作需要,所以學校主動支付工錢要他的編織,曾憲梓就利用空暇時間賺的錢寄回家裏,為母親和妻子貼補家用。半年後,由於有人提出意見說他賺的錢太多,他就沒有再做下去。但沒過多久,曾憲梓又開始用空餘時間寫鋼板,刻講義。那時候的他賺的錢比起在當時的大學助教的還多。

1961年秋,曾憲梓從中山大學畢業。分配到了廣州農業科學院的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