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為了同馬可尼公司競爭和解決美國無線電技術專利太分散的問題,西屋公司和通用電器公司合股組成“美國無線電公司”,以歐文-揚為總裁和董事長。
美國無線電公司和通用電器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達成分享無線電技術專利的協議,並盤進合並了美國馬可尼公司。原在馬可尼公司的薩爾諾夫在新公司裏當了商務經理。他和一批年輕人於1920年開始定時的無線電廣播。
同年,美國無線電公司又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之間開展了商用無線電報業務。由於經營有方,工作出色,1921年,薩爾諾夫升任美國無線電公司總經理,時年僅30歲。
薩爾諾夫上任後便重新提出用電波傳送音樂。最初公司的董事們不願為此大量投資。1920年,馬可尼公司開始在英國定時播出無線電廣播新聞節目。美國無線電公司同年也設立了兩座廣播電台開始定時廣播。薩爾諾夫分析了國內國際的商情,精心地估算出:如果美國無線電公司大量投資生產“無線電音樂匣子”,可望在三年內以75美元一台的價格售出100萬台。
1921年7月2日,薩爾諾選擇主持實況轉播很有吸引力的拳擊比賽。初次轉播的是拳壇兩員虎將德姆晉西和卡提爾的對陣,並動用了有線廣播、擴音器。轉播十分成功並引起轟動,聽眾達30萬人。
1922年馬可尼公司在英國創辦廣播電台,同年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大量生產收音機,薩爾諾夫也兼任公司副總裁。三年內公司售出了價值850萬美元的收音機,獲得了巨額利潤。事實證明薩爾諾夫是位天才的商業戰略家,他的預測和估算完全正確。所以薩爾諾夫可以說是無線電廣播事業和收音機工業的開創者。
在他的策劃下,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先普及廣播電台和收音機的國家之一。到1924年底,美國已有幾百家廣播電台,有300萬台收音機在使用。今天,美國有好幾千家廣播電台,收音機的擁有量比人口還要多。
薩爾諾夫繼續開拓廣播事業,1926年以100萬美元買進“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廣播台、站,改組成“全國廣播公司”,實現了他早已有之的心願。公司是美國首家的聯號公司,他任公司總裁。
1926年11月,全國廣播公司開始播出每天4小時的節目。到1927年11月,全國廣播公司已經有兩大電台網--紅網和藍網,總部設在紐約。
20世紀20年代後期,薩爾諾夫進了維克多留聲機公司。工程師們按他的指示和要求很快設計開發出收音電唱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率先開發出的收唱機迅速占領了國內國際市場,贏得了高額利潤。
從20世紀20年代的早期實驗起,薩爾諾夫便有意識地推動電視的商業性應用。1928年他利用最新發展起來的電視技術,創辦了實驗性的全國廣播公司電視台,開始了實驗性的電視節目播送,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電視台和電視播出。
1930年薩爾諾夫升任美國無線電公司總裁,時年39歲。1929年,日沃利金在西屋公司幹了幾年後跳槽加入美國無線電公司。身為總裁的薩爾諾夫與他的俄國老鄉、發明家日沃利金一見如故,委以他重任,給他和他領導的研究室下達了明確的研究任務和努力目標:我們需要一種全電子的電視係統而不是機械式掃描電視係統。
日沃利金不負眾望,領導研究室研製出顯像管。1931年,薩爾諾夫在美國無線電公司的實驗電視播出中大膽地預言:“5年以後,電視機將像收音機那樣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美國無線電公司下屬的聯號公司全國廣播公司,把實驗電視台移往帝國大廈。1935年薩爾諾夫宣布,從1932年起公司將投資100萬美元發展製作電視節目。
1936年,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了野外電視轉播實驗,以每秒30副畫麵的速率和每幀畫麵343條掃描線的清晰度播出電視節目。這種電視節目的質量已與今日每秒25副畫麵每幀畫麵625條掃描線的質量比較接近。為此,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還向美國無線電公司訂購了一套電視係統。
1939年,在美國紐約舉辦了世界博覽會。薩爾諾夫力主的電視技術應用在投入了兩千多萬美元的巨額研究經費後,在博覽會上大獲成功。薩爾諾夫以電視工業領袖的姿態出現在攝像機前和屏幕上並自豪地說:
“現在我們為用電波傳送的聲音添上用電波傳送的圖像!”
全國廣播公司以紐約國際博覽會開幕式為開幕戲,在世界上最先開始了正常的電視節目播出。這年恰好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福總統成為第一位上電視的總統。
電視事業的發展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嚴重影響。美國無線電公司和薩爾諾夫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軍事研究、軍需品和軍事應用上,為打敗納粹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作出了貢獻。
薩爾諾夫名聲日隆,他奉命到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將的參謀部工作。在軍隊任職期間,他為發展美軍通訊、截獲日軍通訊做了很多工作。於1944年被提升為準將,成為一星將軍。
戰後,薩爾諾夫繼續領導美國無線電公司,1947年出任董事長。美國無線電公司在他的領導下,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無線電工業和廣播電視公司。薩爾諾夫果斷拍板,投入數百萬美元的巨資研製彩色電視。他的英明決策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最早普及彩色電視的國家。
美國無線電公司也因他的英明決策占領了大份額彩色電視機、彩電設備係統市場,獲得了巨額利潤。
美國無線電公司在薩爾諾夫的指揮下,領導了全世界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和許多其他的傳媒工業、電子工業的時代潮流。
1971年12月12日,薩爾諾夫在紐約逝世,享年80歲。他生前接受了20多個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得到外國政府、外國研究院所的表彰和獎勵。
薩爾諾夫作為美國無線電工業和廣播電視事業的先驅,創下了許多第一。
他是第一位出任無線電廣播電台台長的猶太人,是轉播美國政治集會、體育比賽的第一人。他率先組織向美國的聽眾實況轉播文藝演出,在全世界最早領導建立電視台和播出電視節目;最早領導建立電視工業,彩色電視係統,播出彩電節目。薩爾諾夫被稱為“廣播收音和電視之父”。
【商業信條】
隻有不斷找尋機會的人才會及時把握機會。
高峰隻對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來說才有真正意義。
成功的法則極為簡單,但簡單並不代表容易。
92.科學富豪--諾貝爾
【名人簡介】
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
他曾擁有Bofors軍工廠,主要生產軍火;還曾擁有一座鋼鐵廠。在他的遺囑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財富創立了諾貝爾獎,各種諾貝爾獎項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人物生平】
他從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那裏學習了工程學的基礎,也像父親一樣喜愛發明。諾貝爾的父親很關心小諾貝爾的興趣愛好發展,常常講科學家的故事給他聽,鼓勵他長大做一個有用的人。
諾貝爾的母親卡羅萊曼,是一位有文化教養的婦女,對孩子既嚴格又慈愛,很注意培養孩子的品性。
1841年,諾貝爾8歲,達到了上學的年齡,進了當地的約台小學,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規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學校。諾貝爾從小體質較差,體弱多病,上課出勤率最低。但是在學校裏,他學習努力,所以成績名列前茅。
當時諾貝爾的父親因謀生困難,已經到鄰國芬蘭去工作了。他和母親仍然留在斯德哥爾摩。那時諾貝爾的父親創製出的一種水雷,被俄國公使知道了。公使十分欣賞他的產品,盛情邀請他到俄國去工作,並且送他到彼得堡(列寧格勒)。
1842年,諾貝爾全家移居俄國的彼得堡。9歲的諾貝爾因不懂俄語,身體又不好,不能進學校。於是,他父親請了一位家庭教師。老師經常進行成績考核,向父親彙報學習情況,諾貝爾進步很快。學習之餘,他喜歡跟著父親,在工廠裏做些零碎活。
諾貝爾常常跟著父親來到工作室,看父親設計和研製水雷、水雷艇和炸藥。,在他幼小的心靈中,萌發了獻身科學的理想。父親也非常讚同他的想法,希望他學機械,長大後成為機械師。
1850年,17歲的諾貝爾,便以工程師的名義到了美國,在有名的艾利遜工程師的工場裏實習。實習期滿後,他又到歐美各國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
在考察的四年裏,他不知疲倦,深入了解各國工業發展的情況。1854年的夏天,本來身體就不好的諾貝爾病情越來越嚴重。無奈之下,他隻好放下工作去醫治。可是,沒有等病完全好,他就投身工作和學習了。
諾貝爾的父親1859年搬回瑞典。當時,許多國家迫切要求發展采礦業,加快采掘速度,炸藥不能適應這種需要,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大問題。了解各國工業狀況的諾貝爾,堅定了改進炸藥生產的決心。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了:法國發明了性能優良的炸藥。其實,這個消息是不確切的。原來,法國有名的軍械專家皮各特將軍,在研究改進子彈的射程和速度時,發現用現有的炸藥,不可能有更好的結果,必須改良炸藥。於是,陸軍部組織力量,著手研究炸藥了。
聽聞了這件事,諾貝爾開始全力以赴研究炸藥。 諾貝爾一天到晚關在實驗室裏,查閱資料,一次又一次地做著各種炸藥試驗。他的父母明白搞炸藥的危險,對他改變專業很擔心,希望他把精力放在機械的研製和發明上。但是。諾貝爾已經下定了決心,他認為“改進炸藥是很重要的,一旦用在生產上,就會給人類創造極大的財富。”
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和讚同諾貝爾的做法,諾貝爾就經常向親戚朋友,宣傳解釋改進炸藥的重要意義。慢慢地,同情、讚助他的人越來越多,連反對他的父母,也被他的堅強意誌所感動。
1863年秋,諾貝爾和他的弟弟在斯德哥爾摩海倫坡建立了一所實驗室,從事硝化甘油的製造和研究。經過多次的試驗,諾貝爾終於他發明了雷管來引爆硝化甘油的方法。1864年,他取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
獲得初次成功的諾貝爾就遭受了一個巨大的挫折。1864年9月3日,海倫坡實驗室在製造硝化甘油的時候發生了爆炸,當場炸死了5人,諾貝爾的弟弟也不幸在災難中去世。
發生爆炸後,周圍的居民強烈反對諾貝爾在那裏製造硝化甘油。諾貝爾隻好把設備轉移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馬拉倫湖。幾經波折,1865年3月,諾貝爾在溫特維根找到一處新廠址,在那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硝化甘油工廠。
在諾貝爾前進的道路上,荊棘叢生。世界各國買了他製造的硝化甘油,經常發生爆炸,慘痛的事故,使世界各國對硝化甘油失去信心。有些國家,甚至下令禁止製造、貯藏和運輸硝化甘油。
一年過去了。諾貝爾在反複試驗中發現:用一些多孔的木炭粉、鋸木屑、矽藻土等吸收硝化甘油,能減少容易爆炸的危險。最後,他用一份重的矽藻土,去吸收三份重的硝化甘油,第一次製成了運輸和使用都很安全的硝化甘油工業炸藥。這就是諾貝爾安全炸藥。
不久,諾貝爾建立了安全炸藥托拉斯,向全世界推銷這種炸藥。從此,人們結束了手工作坊生產黑色火藥的時代,進入了安全炸藥的大工業生產階段。 1873年,諾貝爾的安全炸藥托拉斯,在巴黎設立了一個總辦事處,附設一個實驗室。他在這裏做了許多實驗,改進炸藥的製造方法。
諾貝爾的安全炸藥又安全可靠,所以銷售量直線上升,逐漸風行全世界。1867年賣出11噸,到1874年,就賣出了3000噸。 經過長年累月的測試,1887年,諾貝爾把少量的樟腦,加到硝化甘油和火棉炸膠中,發明了無煙火藥。
直到今天,在軍事工業中普遍使用的火藥,都屬於這一類型。製造炸藥,一要爆炸力強,二要安全可靠,三要按照人的要求隨時爆炸。諾貝爾製成了安全炸藥、無煙火藥,又製成了引爆用的雷管,很好地解決了這三大難題。
人們稱諾貝爾是炸藥大王,他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研究炸藥,始終重視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上去。他認為:隻有在生產上取得實際效果的發明,才是有用的。所以,他的發明能很快應用在生產上,並且立即得到實在的經濟收益。
1866年,諾貝爾製成了安全炸藥,第二年就投入了生產。3年後,年銷售量由11噸增加到424噸,7年後,激增至3120噸。諾貝爾開創了科學研究成果迅速地應用於生產的先例。
諾貝爾生前曾說他不喜歡經商,說他厭惡那些爾虞我詐的經濟紛擾。然而他可確實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生前在各國創建的諾貝爾分公司,可以說是現代跨國公司的先驅。
第一步是在一艘廢棄在梅拉倫湖畔的平底駁船上邁出的。1863年10月14日,諾貝爾在瑞典獲得硝化甘油引爆物的專利後,想立即建廠投產。由於市政當局的禁令,他在市區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廠址,隻好在“船上化工廠”著手投產。此後,在瑞典諾貝爾開辦過4家工廠。
1865年,諾貝爾在德國漢堡開設了德國的諾貝爾公司;1873年至1891年遷居法國期間,法國諾貝爾公司所屬的工廠開辦到7家;英國的諾貝爾公司所屬的工廠曾發展到8家;到70年代,諾貝爾已成工業巨富。
後來各國的公司和工廠被改組為兩個國際托拉斯:英德托拉斯和拉丁托拉斯。從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間,諾貝爾跨國公司已遍及21個國家,擁有90餘座工廠,雇工多達萬餘人,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諾貝爾跨國公司實際上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
諾貝爾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間,流傳著不少有關他的軼聞趣事。有一則說,他聘用作為廚娘的一個法國姑娘告訴他,她要辭職去結婚。諾貝爾問這位法國姑娘要他送點什麼結婚禮物,這位聰明而機靈的法國姑娘提出:別的都不要,隻想要“諾貝爾先生本人一天所掙的錢”。這個請求可難倒了諾貝爾,因為諾貝爾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掙多少錢。然而,諾貝爾是一個答應了的事就一定要辦的人,於是他經過幾天計算之後,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掙4萬法郎。這樣,他就把4萬法郎作為結婚禮物贈給了那位姑娘。據說這筆錢在當時的價值,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讓這位姑娘舒心地過上一輩子。
炸藥發明家諾貝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對電學、光學、機械學、生物學、生理學都相當了解,時常把自己的研究,和其他學科聯係起來加以思索。他說:“各種科學彼此之間是有內在聯係的,為了解決某一科學領域裏的問題,應該借助於其他有關的科學知識。” 他還寫過《兄弟與姐妹》、《最快樂的非洲》等小說,筆調清新,詞句優美,獨具一格。
諾貝爾一生共得到各種各樣的專利權355項。晚年,他做過人造絲和人造橡膠的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對後來的發明,卻有不少幫助。
諾貝爾於1896年12月10日去世。
【商業信條】
1.人類從新發現中得到的好處總要比壞處多。
2、我的理想是為人類過上更幸福的生活而發揮自己的作用。
3、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
93.景泰藍王--陳玉書
【名人簡介】
1941年,陳玉書出生在印度尼西亞。 1979年中國大陸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為世界商人提供了許多發財機會。陳玉書購買了2000多萬元的景泰藍,一舉發家,成為聞名全港的“景泰藍王”。
香港地產受政治的影響,樓價屢次大跌。陳玉書分析時局,傾囊而出,趁低吸納。騷動平靜後,他已躋身於香港巨富之列。
【人物生平】
1960年,陳玉書就讀於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市一所中學任教。
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卷全國,像陳玉書這種祖輩寄居國外的僑民,立刻成為打擊的對象之一。為了擺脫身心的折磨,1972年,陳玉書奔赴香港,赤手空拳的他隻好從苦力做起。他當過地盤工、倉庫管理員……
有一次他失業了,碰巧太太又懷孕了,惡劣的環境下無法再哺育一個小生命,隻能忍痛打掉孩子。
一天,陳玉書偶然來到維多利亞公園,正好看見一位少婦在為孩子蕩秋千。少婦體弱無力蕩不起來,陳玉書上前幫了她一把。沒想到這一把竟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原來這位少婦的丈夫是印尼駐港領事館的一位高官。她得知陳玉書曾是印尼人,就熱心地把他介紹給丈夫,她丈夫為陳玉書謀到一個能為印尼商人辦理簽證手續的職位。陳玉書在很短時間裏賺到了5萬港元。在20世紀70年代,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