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2 / 3)

有了這筆錢,陳玉書生活不愁了。他想,坐吃山空當然是不行的,應該趁著有點本錢,做點生意。他辦了一個“香港繁榮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大陸產品的轉口貿易。雖然規模尚小,但他發現自己還是很能做生意的。而且他又能吃苦,經過一兩年的努力,公司逐漸發展壯大。

陳玉書並不滿足,他決定大膽開辟台灣市場。他與別人合夥購進了一大批台灣產的滌綸布,準備將這批貨銷往大陸。如果成功,一定能賺一大筆錢,公司也將邁上一個新台階。他怎麼也想不到,他的合夥人勾結台灣商人,在合同上做了手腳,結果他花40萬元買來的竟是一堆賣不掉的積壓商品。這次上當幾乎使他傾家蕩產,也使他深刻地認識到商海是多麼凶險。吃一塹,長一智,此後陳玉書做生意就很小心,沒有再上過騙子的當。

經此打擊,陳玉書並沒有垂頭喪氣,他一麵反省自己,收縮營業規模,穩住公司;另一方麵積極收集信息,以圖重整旗鼓。陳玉書自被騙後蟄伏了很長一段時期。

1979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為全世界的商人提供了許多發財機會。陳玉書來到北京購買了5萬元港幣的景泰藍。雖然他深知景泰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但是這一次做生意,他還是有些提心吊膽。可喜的是,這些景泰藍十分搶手,一到香港便脫銷了。

陳玉書乘勝追擊,又與北京景泰藍經營部訂了30萬的合同。不料行情逆轉,費盡氣力也難於銷出。但他仍不氣餒。他知道在形勢不利時,越是保守,越是死路一條。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搏擊。因此他決然“虛張聲勢”逆市而上,一連開了4間景泰藍專賣店,還大做廣告。

雖然每月的銷售額隻有40來萬港幣,各項費用就耗去20萬,但是這次麵臨破產的賭博竟吸引大批顧客、行家的注意。

1982年景泰藍市場越趨蕭條,北京工藝品公司庫存的價值1000萬人民幣的景泰藍滯銷,當時曾有幾批港商想趁機低價進貨,但一見數量如此龐大,都知難而退了。陳玉書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深信景泰藍絕不會長期滯銷,不久將會解凍成為熱門貨。如果買下這批貨,等於把北京的倉庫搬到香港,他將成為全世界的景泰藍供應商,所獲利潤難以估計。

思考再三後,他決定,訂下這批貨!

按照他當時的經濟力量,根本就拿不出這筆錢,唯一的辦法隻有向銀行借貸。而銀行家們都不傻,他們知道景泰藍行業不景氣,擔心貸款放出去收不回來。陳玉書跑了許多家銀行,隻有少數幾家同意貸款,但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陳玉書咬了咬牙,接受了對方的條件,將所有的家產抵押出去,這才湊足了所需貨款。他知道,如果這筆買賣失敗,他又將身無分文。

貨運到香港,他理所當然地打出“景泰藍大王”的金字招牌,號稱“數量最多,品種最全”。但同行都在暗中竊笑:看他怎麼拋掉這個大包袱!陳玉書心裏也懸著,他外表裝得坦然,心裏卻像火燒一樣。現在他是負債經營,每拖一天,貸款的利息就增加一分。

這時,忽然一個好消息傳來:新加坡準備舉辦中國景泰藍展覽。得到這個消息後,陳玉書心花怒放,他立即帶著所有的樣品趕赴新加坡。展覽會一開幕,參觀訂貨的人就源源不斷。這次機會,掃清了陳玉書登上“景泰藍大王”寶座的一切障礙,他的公司營業額頓時擴大了10倍,在香港同行中,已經沒有人能與之匹敵了。他的公司營業額占了香港景泰藍市場的一半以上。

陳玉書從實際經營中認識到,景泰藍產品必須跟上時代的潮流,朝“實用化、日用化”方向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保持其銷售旺勢。他組織北京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成功地研製了脫胎景泰藍。它製作簡便,成本低,可以製作台燈、壁掛等日用裝飾品。他還親自設計了景泰藍手表、景泰藍鋼筆、景泰藍打火機等各種日用品,這些新產品一上市,大批訂貨單雪片般地飛來。他銷售的景泰藍產品不僅暢銷東南亞,還打入了歐美市場,隨著市場的不斷開辟,陳玉書在商界的地位也越來越穩固。

陳玉書成了聞名全港的“景泰藍王”。

在香港流行著“無地不富”之說。各行各業的發跡者,事業稍有起色都會立即把資金投入到房地產中保值或套利。像塑料大王李嘉誠、船王包玉剛發跡後都轉向地產界。港人似乎對地產情有獨鍾,把它當作最好的投資對象,陳玉書自然也不例外。

但香港經濟的發展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極大,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地產業便出現大起大落的局麵,因此,投資地產也是非常冒險的。

1984年,在中英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期間,各種猜測、各種傳聞驟起。持有地產的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而準備進入地產市的人更是二話沒說轉身而去,香港樓價、地價被壓得非常低賤,甚至有些報價已跌破成本。陳玉書瞅準這個機會、傾盡所有可動資產趁低吸納。地皮、廠房、別墅、住宅、樓宇等都成了他投資的目標。他深信香港的地產永遠向上升值,回落或大跌隻是暫時性的。

不久中英談判有了結果,中國將於1997年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為使香港保持穩定和繁榮的發展局麵,中國提出一國兩製50年不變的方針。港人好像吃了定心丸,大部分人信心加強了,地產業立時複蘇,價格暴漲,一夜之間港人又回複到“無地不富”的心態。在此期間,陳玉書的財富翻了幾番。

陳玉書經營地產已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並以地產來衡量自己的財富。1989年6月,北京發生的政治風波,朝野震動,香港難免也深受影響,猜聞又瞬時四起。香港地產業有如日薄西山,數日內下跌了近30%。此時,陳玉書手頭已積聚了大批的地產物業。有人勸他不如放棄部分以防急變,他不但沒有拋售,反而逆市而上。其實他自己明白,一旦事件惡化,他有可能變得一文不剩,但他更知道如果事件平息,將會得到怎樣的收益。當北京政治風波平息之後,香港人的顧慮頓時雪融冰消,地產界驟然升溫。人們預計陳玉書在地產上這兩次“逆市而上”的投資,已獲得不下10倍的回報。

經曆了景泰藍和地產業上的幾次高風險投資,陳玉書輕輕鬆鬆地跨入了香港巨富的行列。現在,他在地產上的投資已增值幾倍,甚至幾十倍。他的地產越多,信譽也就越好,在香港的名聲也就越來越響。他擔任了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谘委、香港鍾表業第七屆主席、香港佛山工商聯合會名譽會長。

陳玉書事業上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眼光要遠,項目要大。眼光遠,就是善於分析形勢,不為眼前的困難所迷惑;項目大,是指項目應有一定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認為自己的發跡在於三個機會:一是抓住了北京工藝品公司清倉的機會;二是幾經努力申請到了貸款;三是通過新加坡景泰藍展覽會打響了牌子。他將三個階段比作“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他笑著說:“香港許多富豪,都是這樣依靠大的戰役起家的。”

陳玉書做生意賺了錢,但他忘不了他是依靠北京工藝品生產廠家,依靠祖國的傳統工藝而致富的。他對祖國的感情並未因“文革”期間的遭遇而減淡。他與北京手表廠共同投資50萬美元組建景泰藍鍾表公司,生產各種景泰藍工藝手表和掛鍾;與北京首飾公司合作生產各種景泰藍首飾。他還在深圳、珠海等地投資興建酒店、卡拉OK廳以及高級住宅。他不僅對香港充滿了信心,對大陸的改革開放也信心十足。

他說:“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應將有限的生命用來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近年來,他向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款80萬港元,向宋慶齡基金會捐款30萬港元。加上其他的捐助,他總共向大陸捐獻了1600萬港元。他的義舉,得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好評,他被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

【商業信條】

致富的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八個大字。

人生如走路,應該盯著腳下,而不是望著山頂。

生命本身就是一連串的目標。

94.油輪大亨--米基阿裏森

【名人簡介】

郵輪大亨米基-阿裏森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航運公司嘉年華,他有全球最賺錢的郵輪,在鼎盛時期,該公司年收入可高達38億美元。

在2004年《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上顯示,阿裏森淨資產59億美元,排行第69位。

【人物生平】

米基-阿裏森(Micky Arison)18歲時開始在船上經營賓戈賭博遊戲,並幫助公司組織客人遊覽海濱。與此同時,他還時斷時續地上了邁阿密大學的課程。

阿裏森大學沒畢業就輟學了。

1971年,公司的兩位合夥人分道揚鑣,特德一艘船也沒得到。他隨即找來了新的投資人,並且買下了一艘27萬噸級的舊遠洋客輪,特德給它取名“狂歡節日”號。由於這艘船上的娛樂設施單調乏味,特德不可能按照退休人士通常支付的高價來收費。於是,他決定把年輕乘客作為目標群體,因為他們不願意花太多的錢。

嘉年華公司在創業初期並不順利。1972年“狂歡節日”號首航時就在阿附近的一處沙堤上擱淺了。在以後的航運中,乘坐郵輪的幾乎全是放春假的年輕人,他們甚至比阿裏森想像的還要年輕、瘋狂。公司直到第三年才扭虧為盈。但父子二人並沒有因此而畏縮不前。

1979年,米基阿裏森就任嘉年華郵輪公司(Carnival Cruise Lines)總裁,當時他年僅30歲。

阿裏森說:“我一直堅信,隻要我們的定價能夠物超所值,我們不可能不成功。”在經過幾年穩定的發展並且成功吸引了更多年齡段的遊客之後,公司於1987年上市。嘉年華公司以首發上市所得的現金為動力迅速擴張。

1989年,嘉年華公司買下了荷蘭美洲公司(Holland America)下屬的一支擁有4艘遊船的船隊以及該公司旗下的豪華郵輪“風之星”號。翌年,特德從首席執行官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並委任阿裏森接替其職位。

1990年阿裏森繼承了父親特德持有的邁阿密熱隊60%的股權,隨後他又買下了兩位合夥人手中其餘的股份,並為該隊追加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他說:“我這樣做隻是為了我的孩子,而且我痛恨失敗。”

1992年,阿裏森購買了熙邦公司的股份,該公司旗下有3艘超豪華遊艇,但每艘遊艇隻能搭載幾百名乘客。通過與意大利菁英郵輪公司(Costa Crociere)合作,他在 1997年又把觸角伸向了歐洲。

在隨後的兩年內,阿裏森悉數買下了熙邦公司其餘的股份,並一舉收購了英國最大的郵輪公司冠達郵輪公司(Cunard)。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有人勸阿裏森合並各郵輪公司的業務,但他並沒有采納這些建議,而是把日常事務的決定權下放給了各公司的總裁。

雷曼公司分析師坎特說:“這次收購將使阿裏森與船廠和供應商打交道時享有更大的優勢和實力。”

不料,公主郵輪公司卻於2001年11月出人意料地與皇家加勒比海公司簽署了合並協議。如果此舉成功,將產生新的全球最大郵輪公司。阿裏森及其手下被激怒了,他們連續幾個月勸說公主郵輪公司的股東,說服他們推遲對這項兼並的投票,並最終使該公司在規定期限內沒有完成對耗資巨大的皇家加勒比海公司合並計劃的表決。

隨後,阿裏森提出了一個更優厚的報價,即創建一個在英國和美國股票市場上市的獨立公司,嘉年華公司擁有其中74%的股份,公主郵輪公司則擁有26%的股份。分析人士對這次交易基本上持樂觀態度。

然而,嘉年華公司如今反而因為規模龐大而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境地。公司經營的成功某種程度上應歸功於公司分散的結構以及阿裏森不分等級的管理風格。

自2003年來,讓阿裏森操心的遠不隻是這家大企業例行的管理事務。岌岌可危的美國經濟、對恐怖主義的擔心以及 SARS的肆虐都沉重地打擊了全球旅遊業。

2003年秋天,嘉年華公司的3艘郵輪上爆發諾沃克病毒(Norwalk)感染,再加上公司違反環境保護條例,使公司聲譽慘受損害。但到目前為止,嘉年華及其他一些郵輪公司仍設法保持盈利,這是由於這些公司都未在美國注冊(如嘉年華公司的注冊地在巴拿馬),從而可以不受美國公司稅法和勞動法的管轄。可是,遊客現在越來越不願意預定船票,因此各郵輪公司隻得大幅降低船票價格,票價普遍比“9-11”之前下跌了50%。

為了節省更多的資金,阿裏森正考慮采取有違嘉年華公司經營原則的舉措,即合並各航運公司的預定、銷售和營銷部門。嘉年華公司預計,公司合並後通過整合采購每年可以節省1億美元。

為了吸引寶貴的客源,阿裏森使盡了渾身解數來平息他們的恐懼心理。阿裏森列舉了他預期公司能夠獲得成功的幾個理由,美國大陸52%的人口居住在距離嘉年華公司停靠港口不超過250英裏的地方,從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來看,情況非常樂觀,公司的資產為125億美元,而長期債務僅為30億美元,這足以使公司有能力繼續降低票價。

這也正是阿裏森在“9-11”事件後所采取的措施,他說:公司削減票價直至“航行的價值超出了人們的恐懼心理。”“嘉年華勝利”號(Carnival Victory)在加勒比海航行七天,訂一間看得見海景的房間每人隻需1500美元,而一年前票價還是2100美元。阿裏森究竟願意把票價降到多低呢?很簡單:隻要能讓他的郵輪滿員即可。

阿裏森“見縫插針”的策略同樣發揮作用。盡管郵輪業近來麻煩不斷,但嘉年華公司去年的艙室占用率竟然超過了105%。它是如何做到的?在郵輪業,艙室占用率100%是指每間客房住兩位遊客,但嘉年華公司卻在客房裏安置了折疊鋪位,父母可以把孩子放在上麵,這樣一來一間客房中能擠入四位客人。在超員房間,每位遊客的房價低了,但嘉年華公司的載客率卻大大提高,而遊客一旦上了船就會有開銷……

公司首席運營官弗蘭克解釋說:“如果郵輪空駛,我們無法從建造郵輪和經營郵輪的固定成本中賺到任何錢。但如果能滿員,遊客又得到滿足感,船員也會高興,因為他們能得到更多的小費,而我們也就能讓更多的客人喜歡上航行。”但是,這項戰略卻無法使嘉年華公司扭虧為盈

2003年,公司的營業額為44億美元,而淨利潤率則創下了行業之最,達到了23%。

2004年4月,公司完成了對英國公主郵輪公司(P&O Princess)價值55億美元的並購,該公司是世界第三大郵輪公司,合並後的公司擁有13條航線、65艘遊船以及全球市場43%的份額。

經過這番發展,這位53歲的首席執行官擁有的個人財富超過了50億美元,在合並後的公司中持有35%的股份。

【商業信條】

阿裏森一直堅信,隻要定價能夠物超所值,不可能不成功。

隻要你今天還活著,還能想到明天,就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每一分鍾!

能挑重擔的人,就是成功的人。

95.石油巨人--塞繆爾

【名人簡介】

19世紀50年代,馬庫斯-塞繆爾出生在倫敦東區一個猶太家庭。

馬庫斯-塞繆爾英國猶太人,倫敦市長,石油巨頭,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的創始人之一。

在倫敦南部,一幢有石砌門麵和堅固塔樓的巨大建築物俯瞰著泰晤士河,這就是殼牌中心石油城。它使得對岸議會大廈相形之下變得矮小。

走進石油城,仿佛置身於貝殼的世界:玻璃門上是貝殼,建築物的正麵是貝殼,走廊上陳列著各種各樣的貝殼,而院子裏的一座高大雕刻物也是由貝殼做成的。眼前這家公司就是除美國美孚之外的全球最大的石油企業!

【人物生平】

他早年跟隨父親在遠東經商,專營用貝殼製成的各式箱子,運到英國銷售。

這個家庭以獨特的猶太行為方式從事經營,特別講究誠實的經商品德。他們認為一個人必須懂得如何珍惜自己,進而才能去珍惜別人;不愛惜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做到“愛你的鄰居”之類的事情。

作為商人,塞繆爾一家自然把“珍惜自己”的理論融入到商業觀念之中,形成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的商業觀念,他們不願意自己成為別人利益的附庸。

當時新興的工業革命勢頭正猛,運輸業得到空前發展。塞繆爾意識到能源業潛力巨大,利益可觀,在美國的洛克菲勒財團就是明證。

猶太人特有的商業敏感,使得塞繆爾調整了自己的經營方向,並像洛克菲勒一樣,很早就認識到運輸成本的頭等重要性。他要尋找最近的貨源來滿足當地的需要,遠東的貿易應該有遠東的貨源。塞繆爾選擇了日本,他在日本建立起強大的基地,在遠東銷售遠東的煤,財源滾滾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