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追尋千古一璧的蹤跡——和氏璧(1 / 3)

春秋戰國時期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這件玉璧被戰國各諸侯國視為鎮國的寶藏,那麼它來自何方?又是誰發現的?它現在還在嗎?如果不在了,那它又去了何方呢?

和氏璧的來曆

和氏璧的來曆頗有些神奇。春秋時期,楚國有個砍柴的樵夫,名字叫卞和。卞和祖輩都是當地有名的玉工,擅長辨識玉石。他常聽老輩人講,大石腦北邊的五道峽內有隻美麗的鳳凰常在那裏棲身。鳳凰是吉祥之物,“不落無寶之地”,卞和便經常在鳳凰出沒的峽穀裏流連。有一天,卞和在山上打柴,忽然發現了那隻鳳凰。隻見它口含朱砂在一塊石頭上撫來撫去,等到太陽躍出山頂,才戀戀不舍地離去。在鳳凰待過的地方留下了一塊石頭,有銅盆那麼大,它的紋路、光澤都與其它石頭大不相同。憑著自己的多年見識和經驗,卞和斷定這塊大烏石裏一定藏著稀世珍寶,於是便小心翼翼地把石頭鑿下背回家中。他堅信這塊石頭裏邊包含著一塊碩大的質地極好的寶石,可以雕鑿成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他想,國寶自然應當歸國家所有,不能據為私有。於是第二天,他就攜帶這塊璞玉專程來到楚都郢城,準備進獻給楚厲王。楚厲王是個不學無術的家夥,他哪裏認得什麼璞玉不璞玉,隻好叫玉匠們進行鑒定。沒想到他的這幫玉匠也都是些冒牌貨。他們本不識貨,看了兩眼就一口咬定說:“分明是塊普通石頭,哪裏是什麼寶貝!”

昏庸無能的楚厲王勃然大怒,吩咐武士砍去卞和的左腿,作為欺騙國君的懲罰。

後來,楚厲王死了,他的兒子楚武王登基做了楚國國君。卞和又柱著拐杖來獻寶。楚武王又讓玉匠們鑒別。這些濫竽充數的玉匠,也都是比前任好不了多少的蠢貨。他們煞有介事地回奏:“大王,那是塊頑石,不是什麼寶貝!”

卞和遭殃了,因為武王也昏聵無比,又叫武士砍去他的右腿。

又過了一些年,楚文王繼了位。卞和仍堅持獻玉,不改初衷。可是,他已經失去了兩條腿,無法行走。隻好讓人抬到山下楚文王經過的地方。他攔道痛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又哭出血來。人們無不為之感動。楚文王派人問他:“你為何長哭不止?是不是受兩次懲罰感到冤枉?”

卞和止住哭聲回答說:“我死不足惜,失去兩腿算什麼!明明是國寶卻被說成是石頭,忠誠為國卻偏偏被說成是欺騙。我是為此而悲傷。”說罷又獻上璞玉。使者回報楚文王。楚文王不再輕信玉匠們的結論,而是交到玉房,讓匠人鑿開璞玉,親自驗看。果然,裏邊是塊通體晶瑩剔透的碩大美玉,全無一點兒瑕疵。於是雕成了以卞和命名的和氏璧,成為名聞天下的瑰寶。卞和因此也受到了善待。

“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可就在這時,和氏璧竟失竊了,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人們紛紛尋找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玉,但終無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條件、有機會偷竊和氏璧。楚國人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拒不承認,楚人無奈,隻好將張儀釋放了。張儀受辱後輾轉到了秦國,後來成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國日後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才,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完璧歸趙

和氏璧銷聲匿跡幾十年後,突然有一天在趙國出現了,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已成為曆史上的一個謎。

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玉工鑒定後,方知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知後,便將這件珍貴寶玉強奪去了。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襄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覬覦之心。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想要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

當時有人推薦藺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趙惠文王說:“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鹹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裏接見他。葡相如把和氏璧獻上去。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璧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兒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衝衝地說:“大王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裏。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