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藏身於詭異大洞中的經書——敦煌藏經洞(1 / 3)

敦煌數千個洞窟中,有一個因藏有大堆稀世國寶而變得神秘,是誰發現了它?為什麼能夠發現這個藏經洞?洞裏又深藏何物以至震驚世界?

誰開鑿莫高第一窟

“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見於隋代營造的第423窟內的墨書題記《莫高窟記》。由於年代久遠,該題記已泯滅不清,但標題,“莫高窟記”四字卻十分清晰。這是最早見的莫高窟之名。據研究,莫高窟一詞的含義大抵有二:一說建造佛洞,在俗家弟子的修行中是最高的修為了,“莫”是“不可能”、“沒有”的意思,莫高窟就是說沒有人的修為比建造者更高了;二說即盛讚莫高窟水平極高,沒有水平更高的石窟了。

人們都知道莫高窟如此多的洞窟肯定不是一個人開鑿的,它必定是曆經多年並集中了多人的智慧開鑿而成的,這是常識。然而當我們徜徉在莫高窟的萬千洞窟之間時,腦海裏仍然會不時地閃現出這麼一個疑問:誰會有幸成為莫高窟的第一個開鑿者而名垂青史呢?

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位開鑿者是樂樽和尚。他為何要在這裏開鑿洞窟呢?相傳前秦苻堅建元2年(公元366年),樂尊和尚拄杖西遊,想要尋找西天佛地,腳下沙漠茫茫一片,黃昏將近,落日剩下半個臉,那半個臉掩埋在沙丘下,沙漠裏太陽的餘輝分外明亮。他在茫然之中,忽然見到前麵有一座山,山上晶瑩閃光,金光萬道,猶如他憧憬中的佛光。原來前麵是鳴沙山東麓的斷崖,這裏綠樹成蔭,真是荒漠中的明珠了。他把眼睛盯著這塊綠地上,失望變成希望,陽光變成佛光,由是一尊佛、二尊佛、三尊佛…千尊佛的形象映現眼簾。他一轉念,決定在這裏鑿崖開窟供佛。

自從樂樽和尚開鑿了第一個石窟以後,莫高窟的命運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此後,北涼、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的曆代統治者派人在1600米長的石崖上,上下5層鑿下了千座佛龕,其中裝有壁畫與塑像。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簷木構建築五座。此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繡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裏長的世界大畫廊。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當年樂樽和尚為什麼要選擇在這裏開鑿洞窟呢?更為奇妙的是它居然能夠曆千年而不灰飛煙滅,難道這裏確實是佛光庇佑的地方嗎?當今天的人們揭開洞窟深入的秘密時,我們不得不佩服樂樽和尚那獨到的睿智。經過專家長期研究,莫高窟的開鑿、修建絕非偶然,選址在戈壁荒漠的綠洲之中,體現了佛教與世俗生活隔離、與大自然融合的思想。洞窟依山麵水,窟洞前宕泉河水滋潤著莫高窟周圍的綠樹,形成了獨特的清幽風光。莫高窟呈蜂窩狀排列的洞窟最高處不超過40米。冬季,風沙主要是從洞窟背麵的西方刮來,經過窟頂而過,吹不到洞窟;夏季,東風盛行,但莫高窟對麵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風沙無法直接威脅到洞窟。這樣,莫高窟便成了幹燥區域裏一個最安全的地帶。

正因如此,莫高窟雖經千餘年的風雨滄桑,仍完好保存了11個朝代的492個洞窟及大量的壁畫和雕塑,為世界留下了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

乍見天日的藏經洞

1524年,明帝國關閉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裏,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莫高窟“佛教屢遭毀壞,龕亦為沙所埋”。

如果曆史不給它開那麼一個玩笑,敦煌莫高窟也許將默默無聞地永遠守候在荒涼的西北一隅。那麼這個製造曆史玩笑的人是誰呢?他是一個姓王的道士,湖北麻城人。本名圓籙,又作圓祿。大約出生於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死於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八十多歲,王道士來到敦煌莫高窟,時間大約在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這個王道士走進莫高窟時已愈不惑之年,此時的莫高窟有3所寺廟,即上、中、下三寺,而莫高窟已呈現荒蕪淒涼的景象。窟前的木質甬道大都毀壞,堆積如山的流沙因長期無人清理,把最下層的許多洞窟都掩埋了。原本香火旺盛的莫高窟上、中、下三寺,也顯示得沉寂和蕭條。上寺、中寺住著幾位信仰藏傳佛教的喇嘛,誦讀藏文佛經,偶爾也為當地群眾做一些法事。王道士來到莫高窟後,憑借其能說會道、辦事幹練,很快就成為莫高窟的當家道士。當時,敦煌民間對佛道二教區分並不十分嚴格,常常一同信奉,有時甚至混為一體。因此,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後,並未引起當地群眾的反感,加之他講漢語、通漢文道經,很快就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請他做道場、祈福的人逐漸增多。王道士文化水平不高,對道教的理解也很淺薄,但對道教的信仰卻十分虔誠,當他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他利用善男信女們的施舍及化緣得來的錢財,按照自己對道教的理解,對莫高窟進行改造。由於許多洞窟被流沙掩埋,因而,清理洞窟積沙就成為一項重要工作。一天,清沙的人將離下寺最近的三層樓(現編號第16窟)清掃完畢後,甬壁裂開了一條縫隙,但並未引起人們注意。後來,王道士又雇楊某在16窟甬道裏放一案桌,經常在此伏案寫經。

1900年6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楊某像往常一樣在抄經休息之餘,點燃旱煙吸了起來,當他把燃剩的芨芨草插進甬道北壁的裂縫時,芨芨草竟插不到底,楊某異常驚詫,用手敲了敲牆壁,感覺裏麵是空的,楊某立即將此事報告給王道士。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王、楊二人打開牆壁,去掉封泥,找到洞口,發現了堆滿寫本及絹畫、法器、石碑、塑像等物的藏經密室。震驚世界的敦煌藏經洞,就這樣被王道士等人在無意間發現了。

藏經洞寶貝為何被稱作“遺書”

藏經洞中發現了大量的寶貝,可是,後來卻出現了一個怪事情,人們稱藏經洞中的這批寶貝為“敦煌遺書”,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