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法門寺原塔基中心發現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古塔地宮,它曾使整個大唐帝國為之瘋狂,那麼,這座千年古寺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呢?
為何取名“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中國西北部的渭北黃土高原扶風縣城北十公裏的法門鎮。如果將現在的法門寺和別的寺院相比,它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在唐代,法門寺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但是該寺為何叫做“法門寺”?
一種說法十分神秘:相傳在夏商周時期,佛教就開始傳入東土。周朝的周武王在宰相薑子牙扶助下,伐紂興周,世風崇雅,國泰民安。成康之世,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來,由於周王貪圖美色,過著花天酒地的腐敗生活,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扶風鎮美陽村有個姓法,名阿門的窮苦書生,不忍眼見國家敗落,豪強橫行,盜賊四起,民不聊生。遂在岐邑東南角修了座佛廟叫法門寺,教化人們向善,希望能夠以感化周王。可惜周天子認為自己是主宰塵世的真龍天子,法阿門所宣揚的是“異端邪說”,將法阿門捉來問罪,法阿門自恃有神靈保佑,臨陣不懼,拱手誦道:天皇皇,地皇皇,佛法無邊喜降祥,行善去惡人心暢,國泰民安天下揚!周王聽了大怒,砍去法阿門的雙手、雙腳、割掉他的鼻子、耳朵,挖了他的眼睛,殘忍地殺了法阿門,燒了廟。如來佛知道了,憂慮而死,臨終囑咐阿育王:將他的屍骨分裝八萬四千寶匣中在世界各地修塔瘞貯。岐邑城內一夜之間在法阿門被殺的地方升起了一座金光四射的佛骨寶塔。周王看到這一神奇,又聽到阿育王的事跡,也開始信起佛來,在塔的周圍修複了法阿門建的佛廟,並稱之為阿育王寺。人們為了紀念法阿門為佛教事業捐軀,故將阿育王寺尊為皇家禮佛之地,並將阿育王寺改成法門寺了。
另外還有一則傳說:周都岐邑一夜之間冒出佛塔以後,周王與人們認為是夷狄神骨的建築,於是將它鏟去,次日塔又冒出來,再將它鏟去,第二天又冒出了新塔。這樣像割韭菜一樣鏟了一茬又一茬,人們覺得奇怪,終於被佛塔的頑強精神所折服,允許它存在了下來。
傳說是無稽的,但這說明了佛教不折不撓的傳教精神,和它植根於中國大地的艱難曆程。
法門寺因何而建
法門寺曆史如此悠久,我們能否知道它到底建於什麼時代呢?
有實物證據的是清順治十年一則重修法門寺鍾樓的碑文記載:法門寺建造時間是天竺佛法和佛骨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時候。可見佛教與佛骨是同時傳來中國,隻是佛經入了白馬寺,佛骨貯於美陽阿育王寺塔中。因佛骨須選擇地點建塔瘞貯,工程決不可能象佛家所說“阿育王使鬼役一夜建成”。需要一定的時間。佛指溝在岐山縣西五裏鳳鳴崗下,周公廟南,卷阿水邊,正當絲綢之路關中道上,離法門寺不過百裏。佛指骨在此停留,等阿育王寺舍利塔修成後移入是意想中事,這和佛經運到洛陽後停留在鴻臚寺中,等白馬寺建成後再移入的情況很相似。
依據石碑推測,法門寺舍利塔很可能建立於此時,史料記載法門寺是先建塔後建寺的。曆史學家們還發現了許多證明法門寺建於漢代的線索。法門寺塔、地宮和殿堂建築,在千年的歲月中不斷遭到破壞,但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重建。地宮是唐代重修確切無異;原十三層磚塔在明代改木塔為磚塔史實確鑿;殿舍也多為明、清時重建。但是,在磚塔塌毀的磚中發現有漢磚、漢瓦和瓦當,這可以說是法門寺塔建於漢代的有力證明。另一方麵,法門寺發現漢代時獻神實物:法門寺塔和地宮中發現有漢時的文物,這就是地宮裏撤的不少五銖錢和塔中存的兩麵漢鏡。五銖錢在地宮裏發現有可能是唐時封閉地宮時放進的;也許是東漢瘞貯佛骨時奉獻的,二者均可存疑。
法門寺在唐朝時期繁華無比,但此後宛如曇花一現,在也不複往日雄風,但法門寺由於建寺時間早,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光是這一點,就足夠讓人刮目相看,因此雖然沒有大佛,卻勝似大佛。
挖出石碑中的秘密
當前的法門寺廟雖然不怎麼樣,但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法門寺的一草一木都不容小覷,即便是不起眼的石頭上也可能記載著許多美好的傳說,並不因它被當權者冷落而失去了自己的魅力。法門寺有哪些不同尋常的石塊石碑呢?
在法門寺上殿門東側簷下,擺著一塊青石。這塊青石乍看並不起眼,沒棱沒角,並不十分方正,有段時間還被當地美陽村一個農民搬到土壕內,當做墊腳石。如今,不知底細的人還以為這不過是擺著供遊人歇腳用的。其實不然,這是一塊花紋極為別致,身世不凡的青石,俗稱“臥虎石”。提起這塊“臥虎石”,不僅石紋奇特,而且身世不同凡響。據傳:隋仁壽宮中有一塊虎石,一塊鳳石。鳳石後不知去向,這塊虎石卻輾轉來到法門寺。宋代,徽宗趙佶攜帶京師名妓李師師駕幸法門寺,曾在這塊青石上坐過。誰料一陣山雨,青石上便顯現出一隻瞪目豎耳,虎視耽耽的斑斕猛虎來,特別是那雙虎眼,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當石麵上的清水蒸發完之後,臥虎便又悄然潛入石中,任憑誰也發現不了。宋徽宗以為是該寺的僧道故意來戲耍恐嚇自己,龍顏不悅。寺官一瞧聖上龍顏不悅,怕負有欺君之罪,隨機應變地奉承巴結地說:“我主聖上屬虎,這青石上“虎”形出現,乃吉祥如意,說明我主萬歲乃是一朝真龍天子,連獸中之王也現形叩見拜迎!這也是蒼天讓我主留下聖跡!”宋徽宗一聽此話,轉驚為喜,息怒為笑,立即提起禦筆親書一匾“皇帝佛國”四字,並欽賜此青石為“臥虎石”。傳說歸傳說,其實臥虎石是由天然乳白石紋巧妙構成花紋似虎的大理石。
法門寺大雄寶殿東牆外壁間有一方碑,三十五個立碑人中第一名就是楊延昭,大家知道,楊家將中有個楊六郎也叫楊延昭。他能征善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北宋時一員戰將。於是人們說這個楊延昭就是楊六郎,還演義出不少趣聞:說他在法門寺靈異浴室得到聖水淋浴後,身輕騰空,在天宮見到九天玄女,授他以兵書,從此成為常勝將軍;傳說楊六郎率軍前往三關口,途徑法門寺,軍士在靈異浴室洗澡後,個個成了神兵天將,戰無不勝。後來,楊延昭又派他的兒子,一說為其孫子楊文廣作秦鳳路副總管,領兵駐守鳳翔,嚇得西夏兵從此不敢侵擾寶雞地區。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正是宋太宗趙光義當政之時,亦即楊家將歸順北宋王朝北戰西征之時;楊文廣於神宗朝擔任秦鳳西路副總管抗擊西夏也是史實,但碑刻第一人楊延昭是否是楊家將的楊六郎需要考證。因為碑刻立於太平興國三年,楊延昭的父親北漢大將軍楊業於太平興國四年才降順了北宋,法門寺前一年又是北宋轄區,楊六郎楊延昭又怎能和法門寺結上了關係,這確實是個難解的謎團。
建造法門寺塔的目的
“扶風有座法門塔,離天隻有丈七八。”這是關於法門寺塔的一句民謠。法門寺塔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可見其曆史悠久,修建寺塔的最初目的何在呢?
公元前486年,80歲的釋迦牟尼在北部印度一個樹林中去世,弟子們哭泣著將他的屍體焚化,當焚燒釋迦牟尼遺體的大火熄滅時,弟子們在灰燼中驚訝萬分地發現未燒化的有一節手指骨四顆牙齒和一片頭蓋骨及數根頭發,佛祖珍貴無比的殯身遺物裏竟然出現了星星點點的圓珠狀結晶,有白色的,有黑色的,還有紅色的,小如珍珠米粒,一個個光亮堅硬。放入掌心細細窺辨,白色的是骨,瓦黑色者為發,那紅色的則是肉質。弟子俯首合掌為佛祖的道行高深和不同凡響所折服,於是將這些奇異的骨燼遺物稱之為“舍利”。由他的親屬和弟子們作為聖物收藏起來。釋迦牟尼死後250多年,古印度一位偉大的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部族紛爭的印度。為了傳播佛教,他將佛祖留下的舍利收集起來重新分成若幹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據說,這些舍利的一部分傳到了中國,中國各地便有了佛教舍利塔,而法門寺塔就是其中的一個。因此,法門寺塔最初目的就是用來供奉舍利的。
法門寺塔最初是木塔,但後來卻變成了磚塔,而且層數倍增,為何會產生這一奇怪的現象呢?法門寺的木塔什麼時候變成了磚塔呢?
原來,法門寺木塔建於漢代,三百多年以後,遭到戰火焚毀,加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采納崔浩奏言,禁教、毀佛經、佛像和塔寺,使法門寺塔再遭劫難,以致塔寺成為廢墟。但信徒們還是不斷來這裏燒香敬佛,並稱其為“聖塚”。過了若幹年,至北魏孝文帝時期,複信佛教,這時,州牧拓跋育修複了阿育王寺和舍利塔。此後,千餘年間,法門寺木塔毀了建,建了毀,但始終沒有退出曆史舞台。
直到明朝隆慶年間,法門寺所在的鳳翔府在一年中連續發生了兩次地震,使得木塔崩毀。法門寺真身寶塔崩毀,引起了不少佛徒僧尼的惋惜悲歎。西蜀有一篤信佛教的居士,傷感得痛不欲生,為重建寶塔而殘膚苦行化募。他用“百尺長”的鐵鎖鏈,穿鎖在自己的肩筋骨上,為佛增光,不怕疼痛勞累,拖地行乞,到處募緣,為恢複真身寶塔募化了不少資財。木塔崩毀10年後,明朝萬曆時期,有扶風佛徒,募化錢財,倡導修複法門寺塔,經時30年,於明朝萬曆末年竣工,將四層木塔改建為13層磚塔。塔身高56米,八麵八棱,棱角為雕琢過的花磚砌拱。拱角懸鈴,在晚風晨光中口叮咚作響。最上層無洞門,地麵第一層塔門朝南,門高1.26米,寬1.4米,門額刻石“真身寶塔”,正東麵額石刻“浮屠耀日”,正西麵額石刻“舍利飛霞”,正北麵額石刻“美陽重鎮”。其它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各麵分嵌乾、坎、良、震、巽、離、坤、兌八封文以記方位。法門寺塔巍峨壯觀而宏麗,在關中西部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