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微笑的大佛——盧舍那大佛(1 / 3)

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的佛像。那麼,這尊大佛究竟是誰建造的,它又有著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呢?

精美大佛建造背後的謎雲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區以南13公裏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在西南部山腰,有一座巨大的摩崖像龕,它南北寬約36米,東西進深40.70米。佛龕的正壁上,便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通高17.4米,頭高4米,光是一隻耳朵就將近2米,這尊佛像便是盧舍那大佛。

巨大的盧舍那佛像麵相豐滿圓潤,眉若新月,雙目寧靜含蓄,嘴角內陷,略作微笑,神態莊嚴又不失慈祥。

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像,意為“佛光淨滿”、“光明普照”,這與大佛龕題銘中所謂“圖茲麗質、相好希有、鴻顏無匹、大慈大悲、如日如月”正好相得益彰,對這一宗教藝術形象進行了完美的闡解。

盧舍那大佛不僅是唐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更是盛唐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征。

唐代工匠靠什麼把盧舍那雕刻得如此完美?我們有偉大的雕塑作品,為什麼沒有偉大的雕塑家?

回首人類雕塑史,總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躍上心頭,米開朗琪羅、羅丹等,但我們卻很難從中找到一個中國人的名字。難道我們隻有偉大的雕塑作品,沒有偉大的雕塑家嗎?

我們的藝術家們依山開窟,就石造像,用非凡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藝馴服了自然,表達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讓我國的雕塑和西方的雕塑在哲學的範疇上區分開來。眾所周知,營造石窟艱巨而危險,它勢必要凝結一大批古代匠師的心血和智慧。在《大盧舍那像龕記》中,我們看到了幾個陌生的名字:李君瓚、成仁威、姚師積……他們是唐代匠師的傑出代表,他們曾經劈山鑿石,在險峻的崖壁上,用溫熱的雙手琢磨冰冷的石頭。他們默默無聞,經年累月,用畢生的精力解放石頭的靈魂,石頭活了,他們卻在九泉之下漸漸被人淡忘。

這都因為我們的匠師所處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他們雖親手創造了輝煌的藝術,但曆史上卻難覓其名。

根據史料記載,建造大佛的人基本上是農奴(官奴)身份。唐代的中央政府下設石窟丞,他們都歸石窟丞管理。作為特殊工種,他們子承父業,世代為奴,其身份是不容變更的。因為皇家世代開鑿石窟,他們就必須世代為皇家服務。他們的心是虔誠的,技藝是世代積累的,他們創造的巔峰,是我們後人永遠不可企及的。敦煌、雲岡等處屬於礫岩、沙礫岩,質地鬆散,易於開鑿,而龍門屬石灰岩,質地堅硬,不易雕像。但不易雕像恰恰是宜於雕像。不易雕像是就開鑿難度而言的,宜於雕像是從石質細膩上說的,因為細膩的石質能讓雕像更為秀美而傳神。在石灰岩上大規模造像的,除卻龍門,可謂“別無分店”。盧舍那不可企及,這也是一個原因。

造像是有“粉本”(蠟樣)的,粉本好做,“放大樣”很難!何況,架子搭在那裏,人懸在半空,怎樣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係?這是現在的雕塑家也很難解決的問題。不信?看看當代雕塑家的作品,你就知道了。奉先寺盧舍那大佛以外十幾米就是懸崖,當時工匠們顯然不能後退以觀察佛像麵部各處細節的安排,而隔伊河相望又嫌太遠,且那時還沒有望遠鏡之類的輔助工具。唐代的工匠們靠什麼把佛像的表情雕刻得如此完美?這個問題也許永遠也不會有答案。

大佛何時開鑿

作為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像,不僅代表了龍門佛教造像藝術的傑出成就,也是今日龍門石窟的象征。可是長期以來關於此大佛開鑿的年代一直存在爭論,這無形之中為大佛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那麼這座大佛到底開鑿於何年何月呢?

要準確地找到開鑿大佛的時間,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便是這項工程主要負責人之一,副使東麵監上柱國樊玄則,這個人是華嚴宗門徒。

那麼華嚴宗是一個什麼東西?它為何會與大佛有關聯?

原來這座大佛是佛教華嚴宗一派的典型佛像雕刻,隋唐時期佛教宗派大興,華嚴宗作為一個教派在唐初已經確立。華嚴二祖智儼大法師是武則天的同鄉(山西太原人)。智儼的繼承人華嚴三祖法藏是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他與武則天的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華嚴宗的興盛是靠武則天做後台的,法藏本人稱得上武氏的禦用神學家。

樊玄則十六歲於長安投師杜順禪師以誦讀華嚴經為業。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入化,年七十餘。樊氏是開鑿大像龕的主要人物,他的老師杜順和華嚴二祖智儼是師兄弟,法藏與他曾處同一時代,很可能他們是相識的。以皇帝名義在東都建造規模巨大的華嚴宗佛像,並有華嚴宗弟子主持,京都華嚴宗一派當然是知道的。非常巧合的是從高宗中期起,法藏大師就在龍門石窟活動,這裏有其留下的幾處題記為證,如: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法藏為父母兄弟造像記,賓陽洞摩崖上部新發現的法藏題記二品,老龍窩韓曳雲、康法藏造像題記等等。考慮到盧舍那佛與華嚴宗、武則天的關係,我們有理由相信盧舍那大佛開鑿於唐高宗中期。

關於這點,我們還可以從大佛的造型特點上找到一點兒蛛絲馬跡。盧舍那大佛像采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的一鋪九尊式組合。造像均為圓雕,采用唐代流行的圓刀刻法,麵相圓潤飽滿,神情生動。主佛及菩薩、弟子的台座均為仰覆蓮八角束腰須彌座。盧舍那大佛著領口左旋的規範化通肩大衣,結跏趺坐。束腰八角蓮座,上下為階梯式,中部束腰作出昚門,力士托扛,底部為覆蓮座,飾以雙圓翹角蓮瓣。這些都是唐高宗中晚期開始流行的造像風格。尤其是兩尊護法天王,頭戴發飾,身披鎧甲,足登戰靴,雙腳踏一夜叉,孔武強壯,英姿勃勃,時代特點明顯。據分析,龍門石窟唐初天王造像可分三種類型,即單身、雙腳踏兩夜叉、雙腳踏一夜叉。大約從龍朔年(公元661年)以後,踏一夜叉成為慣例,且浮雕式天王消失,全變為圓雕式、半圓雕。腳穿草履的天王形象也不見了,一般都著靴。從大像龕天王形象看,其設計與雕造最早也到不了龍朔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