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座大佛的開鑿不應該晚於公元661年了。
武則天與盧舍那大佛的不解之緣
在盧舍那大佛的須彌座兩側,有兩處題記,北側的題記這樣寫道: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佛龕……大唐高宗天皇大地之所建也。
由此題記可知,大盧舍那佛像龕是唐高宗皇帝下旨所建。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22歲的李治即位,成為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而他的妻子正是中國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是個無能的皇帝,每臨朝,臣下來奏事,他不會作做判斷,要宰相提出意見,才算自己有主意。在公元655年以前,朝中的大權實際上掌握在長孫無忌和一幫開國老臣手中。但公元655年武則天當上皇後以後,就開始參政,為了掃除障礙,很快就黜逐了老臣褚遂良。在公元659年,武則天又逼迫扶持高宗坐上皇位的貞觀老臣母舅長孫無忌自殺。隨後又黜斥其一派官員20餘名。在公元660年高宗因患病,又委托武則天全權處理朝政,參決百官奏本。到了公元664年,高宗感到自己無權,行動不自在,密謀廢掉武後,但被武則天發覺及時製止。從此,政權更進一步落入武則天手中,群臣並稱高宗和武後為“二聖”。
按照開始對開鑿時間的分析,洛陽龍門盧舍那大佛的開鑿理應不會晚於公元661年,這時,武則天權勢的顯赫是舉朝上下都很清楚的。對於這項劈山鑿窟造佛的國家級重點工程,作為一個有遠見有謀略的政治家,武則天是異常重視的,但她並不滿足於僅僅利用自己的權勢對這項工程產生直接的影響,她還要想盡辦法突出自己,顯示自己,抬高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一句話,就是要在這項工程上深深地打上自己的烙印!於是,就以皇後身份捐助脂粉錢兩萬貫。這“二萬貫”表麵上是對高宗事業的支持,表明她是一個很賢慧的皇後,但骨子裏卻是向佛教徒們暗示,她武皇後對佛教還有一份另外的特殊的感情!當時雖然是儒、釋、道並重,因唐王朝的李姓皇帝和道教的教祖李耳是同姓,所以,每遇國家重要慶典、節日,召三教講論於殿庭之時,排座次總是道教在佛教之前。這樣,佛教僧侶們常常心存不痛快。
這次武皇後對佛教工程特別施加個人恩惠,無疑是對佛教暗送秋波,主持修建這項工程的和尚是西京法海寺的惠簡法師和實際寺的善道法師。這些經常奔走在皇家和宗教之間的絕頂聰明的社會名流,同時又是悟性很高的大德高僧,他們不難悟出武則天那番良苦用心,他們是要想辦法回報的。至於後來,很多佛教徒聯名上書要求武則天當皇帝,又有人偽造《大雲經》說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要作人間主,那是後來之事。
在當時修建這項工程中,雕造大盧舍那佛的具體形象之時,既要尊從佛教教義關於佛像80種好像的原則和當時社會審美標準的規範,同時,還要更具體地攝取世俗間特定可感的人物的精神風貌。
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後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中。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觀其美容,誇讚道:“梓童(皇帝對後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也。”
武則天聽後暗自高興,嫣然一笑,對高宗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依妾之貌開窟造像,永遺後世?”
高宗聽後,龍顏大悅,高興地說:“這有何難?”於是一麵命畫工替武則天畫像,一麵命人在龍門西山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奉先寺。為了把這座雕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錢。
大佛雕好後,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義也一樣。當地老百姓至今還把盧舍那佛叫“武則天像”。
傳說雖然不能全信,但也有其合理的地方。因此,在建造盧舍那大佛時,不能完全排除工程的指揮者和藝術家們私下揣摸武則天的心理,或討其歡心,或為其圖個吉利,讓盧舍那大佛的容貌同武則天的神情風貌,把握在“似於不似之間”的可能性。
細細推敲當時的情勢,不可能把當時的形象雕塑得太似武則天。“太似”他們沒那麼大的膽量;不似,又無以回報武皇後的特別關照。最好的辦法隻能是取“似與不似之間”。同時,就藝術欣賞的效果而言,“似又不似”是最高的藝術境界。你看,說“似”,又“不似”;說“不似”,又“似”。真是耐人尋味,耐人琢磨,誘人遐想,令人難忘。況且,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在藝術上又避免了“一覽無餘”的直露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