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法門寺磚塔成為法門寺的標誌性建築,一直矗立在法門寺地宮之上。
迷霧重重的地宮舍利
舍利是梵文,意為骨身,或靈骨,或謂堅固子。在佛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高僧圓寂後遺留下來的身骨,頭發或遺體,火化時結成的結晶體,它作為佛教的聖物而受到尊崇。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兩種。在世界文化史上,佛舍利的起源和流傳無疑是一件充滿宗教氣氛的曆史大謎案,中國現在有沒有舍利呢?這些舍利究竟是不是釋迦牟尼的真身遺存呢?
對於這兩個問題,至今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的學者認為,現在中國有四處佛舍利:一是北京靈光寺塔的一顆佛牙舍利,這是釋迦牟尼死後僅存的四顆佛牙中傳入中國的唯一一顆;二是1981年在北京房山縣石經山雷音洞石穴下發現的二粒佛舍利,這是由隋朝高僧靜琬從隋文帝楊堅那裏請得的三粒佛舍利中留存的二粒;三是浙江鄞縣阿育王寺的佛身舍利一粒,這是相傳阿育王時代傳入中國的19座佛塔中唯一留存的佛塔舍利;四是法門寺塔地宮的佛指舍利。
對於上述舍利的真假爭論一直在進行,但在中國學術界,關於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有一種較具代表性的觀點,即認為中國曆史上曾經傳入釋迦牟尼火化後的指節共有四處,但公元845年,唐朝政府展開了全國性的毀滅佛教運動,佛教史稱“會昌法難”,命令停止供養佛指舍利,此後佛指舍利便下落不明,直到1986年,法門寺塔地宮的佛指舍利重現於世。因此,法門寺地宮是目前中國唯一出土釋迦牟尼真身的地宮,法門寺的佛指舍利也成為至今中國境內發現的獨一無二的釋迦牟尼真身指節舍利。
法門寺地宮號稱是繼秦始皇兵馬俑、馬王堆漢墓之後的又一大考古發現,那麼地宮中的舍利是怎麼被發現的呢,除舍利之外還有哪些寶藏呢?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地方呢?
1981年法門寺塔倒塌之後,為了重建寺塔,有關方麵決定對塔基全麵清理。一方麵可以全麵了解曆代修建寺塔的情況,再則想解開關於寺塔下是否有地宮,地宮裏麵是否有佛指舍利子的傳聞。1986年4月2日,考古人員在清理寶塔地基時,發現了唐代修建的塔下地宮。1987年5月5日淩晨1點,法門寺塔地宮被打開,它給了人們意外的驚喜。那個千百年來在民間流傳、在古籍中記載、在信徒心裏膜拜的佛指舍利真的在法門寺地宮出現了。然而經過仔細鑒定,大家發現這枚舍利是玉質的。就在人們有些失望地離去前,一位考古人員無意間發現,在已經清理空的地宮後室,有一個角落有片鬆動的浮土。一個密龕顯露出來,密龕中有個不大的包裹,裏麵是一個鏽跡斑斑的鐵函。打開鐵函,裏麵又是一層套一層。最裏麵是潔白的小玉棺,一枚佛指靜靜地躺在玉棺裏。這枚骨質的舍利,毫無疑問就是至高無上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接下來,人們從漢白玉靈帳和阿育王塔中又發現了兩枚玉質的佛骨。
地宮出土的4枚佛指舍利,是當今佛教界的最高聖物。那麼這4枚舍利都裝在什麼地方?裝這些舍利的地方都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第一枚舍利安置在唐懿宗所賜、用紅錦袋盛裝的八重寶函內。最外層為銀棱錄頂檀香木寶函。上雕鏤窮奇,描金加彩;雕刻有《釋迦尼佛說法圖》、《極樂世界》、《禮佛圖》等極為莊嚴肅穆壯觀的畫麵。二重內裝的七重金銀寶函,由外及裏次序為四麵,有鑾金四天王護衛圖案。第三重也為鎦金寶函,素麵錄頂,十分雅致。第四重為銀寶函,是鎦金如來說法。第五重是純金錄頂空函,頂部與寶函四周,均以金框寶鈿珠裝飾,頂端四麵有八簇寶花,中心為一大簇寶花,四周每麵有七片瓣花,圍積成一朵大花。第六重為素銀函,銀光閃閃。第七重珍珠螺鈿裝錄頂。第八重為最裏一重,是一座純黃金塔,四麵塔門暢朗,金簡瓦蓋頂,頂部有金質蓮花朵,捧托金珠頂,塔座是純金方台,每部位都有花紋綢縷,維妙維肖,華貴莊嚴。塔座上有一小銀柱,僅11毫米高,盤為細頸鼓腰狀,喇叭口徑處雕12朵如意雲頭,鼓腰上二平行線連為四組三鈷紋杆狀十字團花,襯以珍珠紋,腰底為蓮瓣形,銀柱托底也呈八瓣蓮花狀。間以三鈷紋,柱底還有一墨書小字——“南”。聖物佛指舍利就套在這根小銀柱上。
第二枚舍利置於鎦金銀棺內,銀棺狀如棺木,前端雕五彩花冠一頂,中間兩隻拖著長長尾巴的鳳鳥,正在並頭齊飛,後端飾雲頭紋。在小小的前端銀檔板中間開著兩扇精致的小門,掛一把小巧的金鎖,左右兩麵門扇上各鑲三排9顆小金釘,門扇上各雕一執幡童子,童子頭上有彩雲數朵。銀後檔上雕一對披發金毛獅,銀棺身左右兩側棺板上,各雕一位守衛銀棺的金剛力士,左執劍、右執斧。
法門寺地宮內有一個水晶槨子,槨蓋上鑲嵌黃、藍寶石各一枚,體積碩大,眩耀奪目。槨蓋雕觀世音菩薩及寶瓶插花,槨身四麵皆雕文殊菩薩坐像及蓮座、花鳥。第三枚舍利就裝在水晶槨子中的壼門座玉棺內。
第四枚佛指舍利是在阿育王塔中的一座銀棺內發現的。阿育王塔內盛放銀棺一座。棺前檔板上刻著兩位坐佛弟子,兩側壁各鎦出兩隻迦陵頻伽神鳥。棺體下有兩層台座,上層台座四周鏨出一圈仰蓮瓣,下層四周鏤空成壼門。
法門寺地宮為何出土了不多不少的4枚佛骨舍利,這是偶然為之,還是另有深意呢?如果有深意,那麼這4枚佛骨舍利都包涵了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呢?
這四枚舍利的外觀都符合《誌文碑》和其他一些典籍的記載,但不同的是,第三枚(即置於地宮後室秘龕中的一枚)顏色略黃,表麵有一些粒狀的骨質分泌物,而其他三枚則很像白玉。又根據盛置第三枚舍利的鐵函內一重鎦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上的鏨文:“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函”,確定這一枚是真身靈骨,而另外三枚則屬於影骨。“影骨”之稱,已見於《誌文碑》,是佛家為了保護真身和供人供養而特製的影射之骨。既為影射之物,誠如趙樸初居士所謂:“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同靈骨的作用是同樣的。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佛骨真身是世界上現存唯一的佛教聖物,法門寺將因此成為世界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令人歎為觀止的地下寶庫
了解了法門寺地宮的外圍結構後,人們都把眼光轉向了那幽深靜謐的地宮內部。起初,人們沒有想到法門寺地宮裏麵居然會藏著如此豐富的佛骨舍利,可是,隨著考古活動進一步開展,一個讓人們更加驚訝的地下寶庫逐漸浮出地麵。那麼這個寶庫裏麵都藏著些什麼東西呢?這些東西都有著怎樣讓人咂舌的魅力呢?
當地宮的一道道石門被打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金碧輝煌的世界。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是,這裏簡直就是一座地下皇宮倉庫。因為,地宮共出土唐鹹通年間金銀器具121件(組)。其中,僅唐懿、僖二宗父子供養的金銀器就達100餘件。
這批皇家金銀器數量大,品類多,等極高,新器型多,且成組配套,產地明確,製作年代詳實,主要由生活用具、供養器和法器三大類組成。
生活用具中包括盒類、碟類和盆類。
盒類的代表是鎦金雙鳳銜綬帶禦前賜銀方盒和鎦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
前者盒體呈扁方形,蓋身上下對稱,以子母口扣合。蓋麵中心為口銜綬帶相對翱翔的雙鳳團花,角隅鏨十字綬帶花結紋樣,盒底內外有同心圓旋削的痕跡。圈足與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豎鏨“諸道鹽鐵轉運等使臣李福進”,蓋麵墨書“隨真身禦前賜”6個字。
後者盒體呈菱弧狀,上下對稱,以子母口扣合。蓋麵內以聯珠組成一個菱形,與周邊呈相鬥的布局,內菱形中部鏨兩隻騰躍的獅子,四周襯以蓮與纏枝蔓草,內外菱形的角隅飾背分式西番蓮紋樣,腹壁上下均鏨二方連續的蓮葉蔓草,圈足飾一周簡蓮瓣。盒底外壁豎鏨4行33字:“進奉延慶節金花陸寸方合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使臣李進”。
碟類中的精品如鎦金十字折枝花小銀碟和盤圓座葵口小銀碟,鎦金十字折枝花小銀碟:鈑金成型,紋飾塗金。共出土20件,有帶圈足或無圈足之區別。盤圓座葵口小銀碟:五曲葵口,平底,淺腹。碟座以銀筋盤屈成螺旋形圓座。
盆類中最為奇特的是鎦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該盆係唐僖宗供佛用品。澆鑄成型,盆壁分為四瓣,每瓣內鏨兩個石榴團花。團花中有一雙鼓翼鴛鴦立於蓮花之上,兩兩相對,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鴛鴦團花之間襯以流雲紋。盆底模衝、錘打出一對互相嬉戲的鴛鴦和闊葉石榴組成的大團花,四周施魚子紋地,形成淺浮雕效果。盆壁內外的裝飾花紋完全相同,猶如透雕而成。盆外兩側各鉚接兩個額刻“王”字的天龍鋪首,口銜飾有海棠花的圓環,環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飾蓮花。盆底外壁,鏨刻“浙西”二字,“浙西”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蘇鎮江)。是唐代後期南方金銀器的製作中心。大銀盆集澆鑄、模衝、鍛打、鏨刻、鎦金、鉚接等先進工藝於一體,製作精美,造型宏大,紋飾工整細膩,線條舒適流暢,構圖豐滿。特別是盆壁內外的鏨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藝水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銀器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