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打開地宮“芝麻之門”——法門寺(3 / 3)

供養器中突出唐代皇室特點的物品首推鎦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銀爐台,這件東西原置於地宮後室,唐懿宗供奉。其型製高大,製作精美,工藝采用了鏨刻、鈑金、鎦金、鉚接等方法,為唐代同類金銀器最宏大的一個,精湛的製造工藝和精美的裝飾圖案歎為觀止。熏爐、爐台成組配套出土,在我國尚屬首次。銀熏爐由爐身、爐蓋組成。蓋麵隆起,底沿飾一周蓮瓣紋,上有5朵蓮花,花蔓相互纏繞,每朵蓮花上有1隻口銜瑞草、回首而望、憨態可掬的烏龜。下層蓮瓣鏤空,便於香氣溢出。龜與綬帶表示長壽,蓮瓣表清淨,香由此出,即表示清淨戒香,精進上溢之意。爐腹壁飾以流雲紋,並鉚接5隻獨角天龍獸足。銀爐台台麵為雙鳳銜瑞草紋,下有五足朵帶。爐台底麵鏨文:“鹹通十季,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香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全共重三百八十兩,臣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愨,使臣能順。”

文思院是中晚唐時設立的宮廷手工業作坊,專為唐皇室製作金銀工藝品,除宮廷自用外,還用來贈送外賓,賞賜功臣等。作為皇室珍寶,這套璀璨奪目的熏香器不僅產地明確,製作年代清楚,鏨有銘文,而且器型雍容華貴,紋飾精致富麗,代表了當時金銀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凝結著唐代工藝大師們的高超智慧和心血。

此外,還有如銀芙蕖,即蓮花,佛教密宗的十大供養之一,佛典中以蓮花往生之所托,又被視為報身佛之淨土,故在佛前多供養此花,花葉用薄銀箔作成,是唐代金銀工藝品的佳作。這支芙蕖以銀筋為莖、座,以銀箔為花葉,主莖頂端有以蓮蓬為蕊的芙蕖一朵,內外3層,共16瓣。主莖中部分出三支莖,其一為蓮蕾,其餘為翻卷的荷葉。

香爐,也叫熏爐、火爐,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為佛前或壇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以爐熏香是我國古代生活中常見的美化和衛生措施。到了唐代,無論是奠天祭地,供養釋迦,禮敬老子,尊宗禮祖,都要點爐熏香。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鎦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銀爐台充分說明,古代人同樣有著強烈的審美意識,總是千方百計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佛教焚香風習。

鎦金雙蛾紋銀香囊,該物品係唐僖宗所供奉。直徑12.8cm,鏈長24.5cm,重547克。係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發現最大的一枚。香囊囊蓋、囊身各作半球狀,上下對稱,以子母口相扣合,一側以鉸鏈連接,另一側則以勾環相連。香囊外壁鏨飾十二簇分布均勻的團花,團花內分飾四隻或兩隻飛蛾,紋飾鎦金,香囊內有一個缽狀香盂及兩個平衡環,香盂用短軸鉚接,內、外平衡環間也以短軸鉚接,在圓球滾動時,內、外平衡環也隨之轉動而香盂的重心始終不變,使香盂麵始終保持平衡狀態。這種平衡裝置,與現代運用於航海、航空上的陀螺儀原理完全相同,這種陀螺儀原理,歐洲17、18世紀才掌握,而我們的祖先,早在8世紀之前,就已熟練地的運用了這種技術。

法器在法門寺地宮中最為豐盛,所謂法器,即為用於修法、祈禱等莊嚴佛事之物。寺院的法器常見的有香爐、金鼎、雲板、雲鼓、歡門、金幢、寶蓋、幡、長明燈、香案、供具、蒲團、鍾、磬、木魚、鐃、鈸、鉦、鈴等數十種。在法門寺地宮,唐王朝為佛祖設置壇場、法器,以行佛道。出土的錫杖、缽盂、如意等均屬此類。僧人們攜行之念珠、錫杖、缽盂、如意等物亦屬此類。

那麼法門寺地宮裏麵都有哪些精品法器值得我們去欣賞呢?

最為特殊的當推鎦金雙輪十二環銀錫杖,該錫杖杖頭為雙輪四股十二環,四股以銀條盤曲而成,每股套裝雕花金環3枚,股側銘刻:“文思院準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一枚,並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弘愨”。四股頂部有兩重束腰蓮座,上承一枚智慧寶珠。下部飾忍冬花、流雲紋,並自上而下精細鏨刻身披袈裟、手持鈴鐸、立於蓮台之上,有光頭的12位圓覺菩薩。這枚錫杖是佛教世界的權威,屬佛祖釋迦牟尼,是世界錫杖之王。

此外,單輪六環銅錫杖和單輪十二環純金錫杖也是法門寺的重要物品,前者銅質杖柄銘刻:“僧弘誌、僧海雲、僧智省、僧義真、僧玄依、僧誌堅、僧誌共、沙彌願思、弟子李甑、薜氏父王惟忠、毋阿李為從實”。鏨文中的海雲、義真等為唐代青龍寺密教高僧,可見義真和海雲參與了法門寺迎佛骨的盛典,也由此可見法門寺與青龍寺、大興善寺的密切關係,此杖為地藏菩薩之物。

單輪十二環純金錫杖:文思院所造,是唐懿宗敕命文思院為舍利供養法會大阿闍黎使用而造的。與銀白成手爐一樣,是唐懿宗在迎送佛指舍利做法會時,獻給智慧輪大阿闍黎或大興善寺其他主法大阿闍黎所使用的,後供養於地宮。在佛教中,此杖屬迦葉佛。

總而言之,法門寺出土的這批金銀器的最大特點是造型多樣,除了唐代金銀器常見的函、盒等常規的器物造型外,還有捧真身菩薩、臂釧、波羅子等各具特色的金銀器。如此眾多的金銀器作為供養物被放入地宮,為我們研究唐代佛教的發展、舍利崇拜與皇權政治以及法門寺與唐皇室的關係、法門寺與唐代密教的傳承、法門寺佛教的發展及其特點提供了詳實的證據。

追尋開啟法門寺地宮的鑰匙

法門寺地宮的目的就是用來保藏佛骨,但地宮並非永久封閉。曆史記載,地宮曾經9次開啟,其中唐朝就有7次,那麼為何要開啟法門寺地宮呢?開啟之後,都幹了些什麼?

唐朝的百姓一直相信法門寺塔30年必須開啟一次,把佛骨請出來讓世人瞻仰,這樣才會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曾命令開啟法門寺塔地宮,讓人們禮拜佛指,祈禱佛祖保佑平安。長安內外善男信女與各地僧尼聞訊,奔赴法門寺塔所,人眾日達數萬,頂禮膜拜,燒頭燎指,刺血灑地以表虔誠。

之後,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也曾下詔,迎奉佛骨於東都洛陽。武則天施舍佛事寢衣帳絹一千匹,還為佛骨製造金棺銀槨,揮霍錢財無算。在她的帶動下,高宗和親臣也施舍資財巨萬。信徒馮玄嗣為佛骨獻絹四千匹。

到了唐玄宗時期,由於他不信佛教,致使法門寺冷落幾十年,但其子唐肅宗李亨則崇信佛教,熱心迎奉供養佛骨,他認為能夠平定安史之亂全賴佛祖保佑,於是下詔迎法門寺佛骨,並在宮禁設立內道場,派遣法燈和尚、中使宋合禮、京兆府尹崔光遠到法門寺開啟地宮,迎奉佛骨於京師禁中道場,於七月一日展供,獻贈甚奢,有金袈裟一副,沉檀香三百兩,王公大臣穿梭似地前來禮拜獻施。

安史之亂後,信奉佛教的唐德宗李適更是急不可耐,不到30年,才28年,就召令迎佛骨於京師宮內精舍,後又送京師各大佛寺供奉,臣民奔走參拜,傾都瞻禮,施財巨萬。

唐憲宗李純召派中使杜英奇率領禁兵押宮人30人,手持香花與僧徒赴臨驛迎佛骨,開光順門入唐紫禁城,留在宮內道場禮拜三日,又送奉京城諸寺院供養。王公大臣狂奔參拜施舍,百姓民眾也唯恐在後,有的廢業破產燒頂灼背截指斷臂而求供養。唐憲宗李純迎佛骨給唐皇家和他本人都沒有帶來任何好處,就在這年,有數州軍士因領不到軍餉而叛變;西方吐蕃攻鹽州;嶺南典少卿複叛,安南楊清起事攻陷今天的越南河內,前往平息的唐兵戰死與疫病死者不計其數。李純迎佛骨恰好一年,就被宦官陳弘誌為殺死,佛骨“舍利”也沒有能讓他壽終正寢。

李純子李恒繼穆宗位,力禁佛教,李恒第五子李炎即位為唐武宗,也嚴禁佛教,力倡道教,於會昌四年詔令毀寺院佛像,焚佛經,勒令僧尼還俗。法門寺塔基地宮被搗毀,“影骨”被砸毀,“真佛骨”也被拋撒於地宮之內。李炎弟李漼繼宣宗位後卻又力倡佛教,溺迷到無以複加的程度。他派人整修了法門寺地宮,在地宮的西北角尋見了佛骨,敬供於地宮神龕之內,並積極準備迎佛骨於京都長安供養。李漼還不顧朝臣的諫阻,派遣敕使與京都兩街大德僧數十人到法門寺奉迎佛骨。並以金銀作寶刹,以珠寶為寶帳,由珊瑚、瑪瑙、珍珠綴為幢幡;數萬人的儀仗隊從長安城到法門寺二百多裏之間,車馬來往,晝夜不絕。沿途還設有齋飯,任人取食。佛骨由法門寺迎至長安,由禁軍兵仗帶隊,自京城西門至皇城西門彩柵夾道,樂聲沸天,經聲盈耳。唐懿宗親自迎接。於是,煉頂斷臂、肘行膝步、齧指截發者,不可勝數。這第七次迎送法門寺佛骨是唐朝曆次迎佛骨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然李漼迎佛骨當年,天下大水,接著大旱,莊稼歉收,民不聊生,不久他也臥病在床,三個月後死去。

唐皇帝每隔30年迎一次佛骨,為的是祈求神佛護李家社稷安泰興盛,風調雨順,國富民殷。與願望相反,天災人禍接連,宮廷揮霍浪費,官僚貪贓枉法,苛捐雜稅壓榨,民不聊生,國勢日衰,一代不如一代;再加上每次奉迎供養佛骨,勞民傷財,更弄得國庫空虛,人民窮困。

事實上,在唐朝300多年的曆史中,先後有6位皇帝7次迎奉過佛骨,每一次開啟法門寺地宮,都會引起人們理性的眩暈和情感的癡狂。然而,這並沒有給唐皇室帶來好運,唐朝無可避免地走向衰亡,法門寺也就走向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