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通向神秘的畫廊——頤和園長廊(3 / 3)

至今長廊上這些蘇式彩畫的色彩仍然鮮明飽滿。而使用如此鮮豔豐富的顏色也是有講究的。頤和園中的建築彩畫處於一個有豐富色彩的山水自然環境中,要從中突出出來,就必須用這樣對比強烈的濃墨重彩來層層描畫,這樣才能體現皇家富麗堂皇的氣派,達到鮮明醒目的裝飾效果。

這條獨一無二的長廊,代表了中國園林建築的高超水平,是頤和園內的建築經典。它的種種精妙之處,隻有去親身體驗,才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它的美,它的韻味。

長廊彩畫何以如此豐富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畫多得數不勝數,然而這裏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長廊上的彩畫14000條幅,可這些彩畫卻沒有一副是雷同的。其中被稱為“包袱”的半圖形彩畫有一千多幅,包括花卉蟲鳥、人物故事、山水風景等。畫師們還在上層橫梁上畫了五百多隻象征長壽的仙鶴,它們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有一次,有一位從新加坡來的遊覽者,看到橫梁上的仙鶴,不但數量多,而且姿勢都不—樣。他放慢腳步,仔細地觀看每一隻仙鶴,想從中找到兩隻姿態完全一樣的仙鶴,結果,他找了好久也沒找到,隻好罷休。他非常佩服畫師們善於變化畫麵的功夫。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豐富且形態各異的彩畫呢?這些畫是一個人畫的嗎?畫這些彩畫花費了多長的時間呢?

據說,長廊建成之初,其彩畫數量雖然不少,但內容和畫麵並不豐富,是後來根據乾隆“六下江南”時繪製的各種圖畫逐漸充實和豐富的。乾隆皇帝酷愛遊山玩水,他六次到江南遊覽,史書上稱此為“六下江南”。據乾隆自己講,他爺爺康熙曾“六下江南”,所以,他也效仿康熙,六次去江南。康熙六下江南,一為加強巡視,鞏固政權,二為治水。而乾隆六下江南,除了遊玩之外,沒有更多的意義。在乾隆的隨員中,有宮廷畫師跟隨,一路上,乾隆見到優美的自然風景和別致的建築,即命隨行畫師繪製成圖,回到京城之後,乾隆讓畫師用大小不同的比例繪於圖上,並裝裱好準備做為日後建造亭台樓閣的樣板。隨著乾隆的幾次出遊,乾隆收藏的這類彩畫也越來越豐富了,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乾隆按照這些風景和建築形態來修建亭台樓閣的願望始終沒有實現。1860年,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後,將頤和園燒毀。後來,慈禧在1888年,利用興辦北洋水師的經費,重新修頤和園的長廊時,除了命畫師照原貌恢複外,還讓他們建起了一座長廊。長廊上要有畫,慈禧想到了乾隆時期的那些畫。於是,慈禧一方麵讓修建頤和園的工匠將乾隆時期留存下來的那些繪畫拿出來作為樣板畫到長廊上去,另一方麵還派人去江南作畫。有人說,細看長廊彩畫,猶如重遊江南諸景,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除了上麵這個奇怪之處外,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畫還有一點讓人迷惑不解,那就是頤和園長廊上的187幅人物故事畫中有5幅是“林衝風雪山神廟”、“三碗不過崗”、“魯智深大鬧野豬林”、“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鬆打虎”。問題出來了:皇家園林的長廊上為何繪有《水滸》中的造反故事?這些畫到底是清代就有,還是後人畫上去的?

查閱相關資料,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長廊自被英法聯軍燒毀後重建至今,已經過多次維修,現存的畫麵與最初的形態有很大變化。每次修複時都留下了時代的烙印。不少“畫工”的文化素質、藝術素養與最初的宮廷畫師已不可同日而語。最初的長廊彩畫包括幾個部分:風景畫(以乾隆下江南所見為原型臨摹)、花鳥畫、吉祥圖案畫、神仙人物畫、宣揚孝道和封建禮教的畫等。新中國成立後,長廊人物畫增加了民間故事、名著故事中的古代人物,“文革”期間則剔除了所謂有“封、資、修”意味的彩畫。

“不死”的長廊

長廊自建成以來,除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過一次之外,盡管其建築形式是身長體單,又有風吹、雨打、地震等自然損壞,但長廊從未發生過傾斜和倒塌現象,這也是長廊建築的特點之一。長廊為什麼如此牢固呢?

這是因為長廊地基經過了特殊的處理,廊基底部有一層很厚的地基;二是巧妙地利用了東邊的對鷗坊和西邊的魚藻軒兩座臨水碼頭,科學地處理了各種力學關係;三是較好地借用了萬壽山,強勁的西北風,經萬壽山阻擋之後,到長廊處已成“強弩之末”。正因為如此,這麼多年來,長廊一直能保持原有的建築風貌而不衰。

解放後,為了完整地保護長廊這一建築藝術精品,曾進行了兩次整修油飾,不僅保持了彩畫的原有風格,更在四座重楯八角亭內分別繪製了大型古裝人物畫。有根據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創作的《桃源問津》;有根據吳承恩的《西遊記》繪製的《孫悟空跳出煉丹爐》;有的表現晉代文人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這些畫,使長廊更加絢麗多彩。人們在長廊內漫遊,如置身畫林。靜山動水,明花煙樹,步移景易,變化萬千,使人目不暇接,確是一種美的享受。觀看長廊上的曆史人物彩畫,又仿佛把人們引入我國曆史小說的海洋,每一幅彩畫,像是一張試卷,在試探你的文學知識,看你在那些人物畫麵前,能否說明是哪部古典小說中的一個畫麵。人們邊看邊思,反複品味,遊覽之趣,樂在其中。

長廊是一處很好的觀景點。當暴雨傾盆之時,天水相連,湖麵上會出現波瀾壯闊的景色。大雪紛飛之際,漫天皆白,似鋪天銀絮飛舞一般,又是一番畫意。可是,長廊的重要作用是使湖山之間有一個巧妙的過渡。人們由湖觀山,或是由山觀湖,不致有涇渭分明之感。同時,它又像一條彩帶,把萬壽山南麓的建築串成一體,像顆顆繁星散落在它的近旁,構成一個排列有序的建築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