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頤和園樂壽堂院內有一塊橫臥在漢白玉石座上的大石頭,模樣怪異,它從何而來,為何又矗立到了這裏呢?圍繞這塊石頭,我們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敗家石”緣何得名
在頤和園樂壽堂前的庭院裏,一個雕刻海浪紋的石座上,橫臥著一塊海青色的大石頭。這塊山石長八米,寬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當院的一架屏風。每天都有不少人在此石前停步細觀,興致勃勃,侃侃而談。可是,每當導遊指出這是“敗家石”的時候,很多遊客都會感到疑惑:如此普通的一塊石頭,為何被稱著如此不吉利的名字。
要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我們首先要認識一個人,他便是宋代米芾後裔、明朝太仆米萬鍾。我們為什麼要認識他呢?這塊石頭跟他到底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呢?
米萬鍾(公元1570年至公元1628年),字仲詔,陝西蒲城縣北關方城人。因愛石成癖,故號石。自幼隨父身居京都,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中進士,先後任江寧等三縣縣令、江西按察使,官至太仆少卿。米萬鍾愛石如癡如醉,對相石之道有獨到見解,遠遠超過前代著名藏石家襄陽人米元璋的“秀、縐、瘦、透”之四法,著成他傳世之作《石史》一書。他為了展示奇石怪石的風采,不惜耗資在北京西郊購得百畝田園,於明萬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611年至公元1613年)建成了北京最有名的私人園林——“勺園”,又稱“風裏煙”,京城人稱“米家園”,其地址在今北京大學圖書館和留學生樓一帶。米萬鍾的勺園集山水、奇石、佳樹、花卉之大成,令人陶醉於人工園林風光之中。
也許是米萬鍾對石頭的鍾情感動了天下的石頭,才讓他無意中與頤和園內的那塊石頭有了密切的關係。
米萬鍾為尋求園林置石,不辭辛苦踏遍郊野群山。一日他在房山群山中偶爾發現一塊長8米,寬2米,高4米,重20餘噸的巨石,此石全身千孔萬溪,漏透且瘦,“昂貴而俯,足趾而斂。濯之色而清,叩之聲而悅。”米萬鍾當即爬上石頭頂禮膜拜、讚歎不止,隨即決定將此石運回勺園(現北京大學西側),“以石取勝”,裝點勺園,並借此在覓石成風的親朋中顯耀一番。
可是,如此大的一塊石頭,怎麼樣才能運出來呢?
米萬鍾首先雇用千餘人(另一說是百餘人),用44匹馬組成一個拉石大車,人畜合力,艱難移動,結果運了十多天,才移動了幾百米,這讓米萬鍾發愁了。正在這個時候,有人給他獻策說,古代秦始皇修萬裏長城時,采取修水道的辦法搬運山石,現在為什麼不可以試一試?米萬鍾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條大道,又在道旁每隔三裏打一眼小井,五裏打一眼大井。等到數九寒冬,就提水潑路,凍成了一條水道。當時還有人給這條水道編了一段歌謠,說:“彰儀門,修得高,大井、小井、盧溝橋;盧溝橋,長又長,過了長辛店是良鄉;良鄉塔、漫山坡,過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窩。直到如今,房山、豐台還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
米萬鍾為運這塊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錢!當將此巨石運出山區到平原良鄉時,朝中不少大臣、官員和文人去良鄉觀賞這塊以大、奇、靈、秀、“玲瓏嵌空,竅穴千百”為特色的園林佳品,並認為它可以與宋代名石相媲美。此石當時轟動京都,大大超過了皇家禦苑的置石品位,為此也驚動了魏忠賢私黨。米萬鍾對奸臣當政者不屈不諛,當然難以擺脫魏忠賢的陷害,由該私黨五虎之一倪文煥編造罪狀,使米萬鍾遭受誣陷,因而獲罪丟官。
轟動京都的靈秀巨石從此擱置良鄉停止運送。人們疑惑不解,一些文人墨客向米氏探詢。米萬鍾唯恐說出真情將會惹出更大禍害,就托言因運石而力竭財盡,表示無奈。此後人們越傳越出奇,遂將此石稱為“敗家石”。此後該巨石就因米氏敗家而出名。
雖然米萬鍾獲罪丟官,但對奇石藝術追求仍很執著。他專為心愛的石頭蓋了一間草棚,怕它風吹雨淋日曬加快風化。為防止丟失和人為破壞,專門雇了人晝夜看守,想有朝一日條件成熟,仍將此石運進勺園。米氏死後,石頭被棄,一些文人閑客非常懷念這位愛石書畫名家,常至良鄉憑吊,並作詩抒發懷念之情。
“敗家石”為何又叫青芝岫
說到“敗家石”得名緣由以後,人們感到不可思議的一個問題是:當年米萬鍾隻是把石頭運到了良鄉,這裏離頤和園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難道後來這塊石頭自己長腳走到了頤和園不成?而當我們仔細欣賞這塊石頭的時候,一個更奇怪的事情出現了,因為,這塊巨石上麵我們並沒有看到“敗家石”幾個字,而是“青芝岫”幾個大字,這是怎麼回事呢?於是,有人會問:這是大家常說的“敗家石”嗎?如果是,那麼“青芝岫”這個名字跟“敗家石”有著怎樣的關係,為何“敗家石”又被稱著“青芝岫”?
要揭開這些疑團,我們又得認識另外一個人,他就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全老人”、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的乾隆皇帝。“敗家石”變成“青芝岫”則是這位皇帝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