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立國之初(2)(2 / 3)

果然,太宗找到了誓書,立即再召見趙普,當麵致歉道:“人誰無過,朕不到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他還就今後皇位繼承試探趙普,趙普就回答了一句:“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太宗連連頷首。於是,趙普次日就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這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銜。至此,太宗與趙普這對昔日的冤家摒棄前嫌,為了各自不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

太平三宰相

呂蒙正

呂蒙正(944—1011年)少年時家貧,不得已靠行乞為生,他曾寄宿於一間寺廟中讀書,寺裏的和尚經常揶揄他。寺中的規矩,吃飯前先敲鍾集合,他以鍾聲為號,同其他和尚一起吃飯。久而久之,和尚們對這個白吃飯的人頗有怨言,他們商量出一個整人的方法。

一天,和尚們故意在吃完飯以後才敲響鍾,等呂蒙正趕到時,看到的是和尚們吃完後的殘羹剩飯。這就是俗語“飯後鍾”的來曆。這樣的屈辱任誰都會難以忍受,呂蒙正因這一刺激而更加勤奮好學,於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考中進士,成為北宋第一位狀元。他成名後也曾來到舊時的寺廟,寺裏的和尚以為他會打擊報複,但呂蒙正胸襟寬闊,並沒有以怨報怨,而是厚贈和尚們許多禮物,以報答借住之恩,和尚們見此情景頗多愧歎。

呂蒙正中狀元後, 平步青雲,沒過幾年就任參知政事,進入二府執政。少年得誌自然有人看不慣,一次上朝之時,有人在政事堂的簾後說:“這個人也配做參知政事?”呂蒙正假裝沒有聽到,若無其事地走了過去。但和他一起走的人都很生氣,想去查清楚到底是誰說的,理論一番。呂蒙正卻阻止了友人,他說:“如果知道是誰說的,我肯定會生氣,他也會惴惴不安,雙方都會心存芥蒂,所以還不如不知道他的姓名為好。”這件事在朝廷上傳開後,呂蒙正的威望不降反增。呂蒙正很重視一個人的名聲,隻要有很多人稱讚某人,他便會把那個人當人才來看。當朝廷需要人時,呂蒙正便常能在他的“人才庫”中找到適當的人選。“公為相,文武百官各稱其職”,應該是呂蒙正對宋皇朝早期政治上的最大貢獻了。

呂蒙正對人才的判斷也相當客觀及公正,絕不徇私。當他年老退隱養病時,宋真宗特別去探望他,並問道:“你的兒子中有誰可以重用的?”真宗很肯定呂蒙正對朝廷的貢獻,想提拔他的兒子以作報答,可是呂蒙正卻回答說:“臣諸子皆豚犬,不足用,但有個叫夷簡的侄兒,現在任潁州推官,是真正宰相人才。”真宗後來真的重用呂夷簡,也使這位才德兼優的青年人發揮了特長。另外,北宋前期最出色的外交天才富弼,也是當年呂蒙正特別拔擢的人才。

呂端

呂端(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屬河北)人。後晉時以父蔭補官;入宋後,曆任知成都府、蔡州,升為樞密直學士。太宗至道元年(995年),繼呂蒙正為相。呂端為相前,太宗曾詢問眾臣,有人對太宗說:“呂端為人糊塗,不宜為相。”太宗笑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因此仍然任命他為宰相。

晚年的太宗,因為高梁河之戰的箭傷困擾,不得不認真考慮起繼承人的問題。太宗長子元佐自幼聰明機警,深得太宗喜愛。本來太宗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德芳,迫害弟弟廷美都可以說是為了給元佐即位創造條件,但元佐並不領情,屢次維護叔叔趙廷美,最後竟因為趙廷美的死而悲憤成疾,以至發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