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漢代的劉向在他的《戰國策》裏如此描繪中國這一段充斥著戰爭、變革與奇謀、詭計的動蕩曆史。至於這段曆史起於何時,迄今尚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應該將公元前475年,即周元王姬仁即位之年,作為戰國之始。在《史記》中,為記述方便,司馬遷就是把這一年當做起點,“表六國時事”。還有人認為,應該把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位諸侯之列當成戰國曆史的開始,正是在這一年,戰國七雄的局麵正式形成。

不過,無論在戰國曆史由何時開始的問題上有多大爭議,沒有人會否認戰國是中國曆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諸侯的兼並戰爭此起彼伏,政治家、軍事家、說客、俠士紛至遝來,他們追尋榮華富貴或普世真理的個人奮鬥史,深深影響著時代的發展軌跡。在軍事上,李牧、廉頗、白起、王翦,戰國四大名將用一場場精彩戰役左右著國家命運;在外交上,蘇秦和張儀,兩大說客用合縱連橫的大謀略於各國之間翻手雲、覆手雨;在思想上,荀子、墨子、莊子和韓非從截然不同的角度尋找著在大動蕩時代中國家或個人的生存之道。還有豫讓、聶政、荊軻,這些俠氣衝天的刺客,用血肉之軀呈現著戰國時代“義”字的含義。

另一方麵,豪傑俊士的活動也生動地反映著各國爭鋒的激烈狀態,國與國揪鬥廝殺,實力時長時消。曾堪稱中原之霸的魏國卻因貪圖虛名,迅速衰落。趙國在曆經長平之戰的重創後,卻抵擋住直指自家都城的強敵。齊國曾用數十天攻克燕國的都城,若幹年後,燕國又集結“多國聯軍”打得齊國城破君逃。楚國擁地五千裏,兵士百萬,條件得天獨厚,卻被人拔都城、燒宗廟。

韓國可以“強弓勁弩皆出於己”,卻在強鄰夾逼下舉步維艱。而那個為諸國視若虎狼的秦國,起初竟隻是地處偏僻一隅的羸弱小國。在戰國的舞台上,強弱的變化都極富戲劇性,卻又絕非無根無由,因此諸國崛起、衰落的每個印記都能予後人深遠啟發,而其中的國君們,英明的、昏聵的、精幹的、愚蠢的,其生平事跡亦早已演化成為一出出生動的治世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