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七雄崛起(1 / 1)

戰國七雄是個讓人為之一振的名詞,它象征著中國統一之前的動蕩,象征著中國曆史中最為迷茫的一個階段。七雄從“三家分晉”後慢慢崛起,各自都有起起落落,但最終都成為了秦國野心的犧牲品。雖然七雄爭霸局麵的消失有些悲愴,但卻為中國統一的曆史進程作出了貢獻。相比之下,秦國的野心倒是顯得尤為珍貴了。

七國爭雄

春秋末年,曆史板塊開始重新排列組合,雖然還是混亂,但天下統一的步伐卻是越走越快。這個時候,齊、燕和楚、吳、越分別控製著東方和南方,秦國盤踞在中國西部,晉國則占領著中原以北的地方。

公元前473年,吳國在越國的瘋狂報複下覆滅。越國滅亡之後,列國之中實力較強的就屬齊、楚、晉三國。這樣的局麵維持了20年便隨著晉國的分裂而改變。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戰國時代以“三晉”誕生為標誌正式拉開序幕,中國進入統一前的大混亂時期。

趙、魏、韓在分晉之後實力大增,經常聯合在一起攻打其他諸侯國。這般來勢洶洶的氣勢讓周天子也感到害怕,不得不在公元前403年正式冊封三晉為諸侯國,與秦、楚、燕、齊、越五國並駕齊驅。在這八國之中,越國的實力最弱小,幾乎沒有能力與其他七國抗衡。於是,真正在戰國叱吒風雲的就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也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國七雄。

戰國中期的七雄

戰國中期是七雄並起的真正階段,是整個戰國勢力分配相對均衡的時期,也是合縱連橫的鼎盛時期。在這個階段,隻要有一國獨大,其他諸侯國必然群起而攻之。就像魏國起初實力最強,但卻被齊國和秦國聯手挫敗,導致魏國一蹶不振,逐漸衰落下去。這種平衡方式十分自然,都不需要人為地去策劃。各國之間互相牽製,這也是周天子所樂意見到的。

齊、秦伐魏之後,各自的實力得到了提高。隨後,楚國實行變法,國威大振,雄霸南方。與此同時,使用變法強國的還有齊國和秦國,這兩國分別占據著東西兩處,各自坐大。而趙、韓兩國則通過不斷吞並周邊小國的方式壯大自己的實力。至此,除了魏國實力受損之外,就屬燕國國力最弱。

到了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麵,兩人正式稱王。19年之後,秦惠文王也稱王,正式打開了各諸侯稱王的大門。此後不久,韓、趙、燕等國也紛紛自稱為王。

秦國的強大

在戰國後期,秦國的強大已經是難以改變的事實。為了阻止秦國的擴張,六國之間重新啟用合縱連橫,實行小型聯盟。但這些聯盟最後也都無果而終:齊楚聯盟因為楚國的背叛而結束,齊、韓、魏三國聯盟因為秦國對韓魏的蠶食而失敗。公元前287年,趙、齊、楚、魏、韓五國聯合攻秦,但因為秦歸還了諸侯部分領土而作罷。

第二年,齊國滅宋。秦國反過來聯合燕、韓、趙、魏一起攻打齊國,並一舉滅齊。齊國經過五年的沉寂複國,但是實力已經遠遠不如從前,根本不能對秦國造成威脅。

公元前262年,秦國開始攻打趙國,用了兩年時間大敗趙國於長平。公元前257年,魏國、楚國出兵援助趙國,大敗秦軍,結束了趙國長達三年的殖民生活。盡管擺脫了秦國的控製,但趙國元氣大傷,根本無力再與秦國抗衡。

在此之後的十幾年中,六國不斷以各種形式的聯合攻打秦國,但最終還是被秦所破。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國逐一吞並各國,直到公元前221年,天下統一,七雄爭霸被徹底塵封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