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經曆無數的痛苦與考驗,千萬名士兵中又有幾人可以成為令人敬仰的大將軍?戰國時期,諸國攻伐頻繁,相互爭鬥了幾百年,數以千萬計的士兵戰死沙場,脫穎而出的絕世名將僅僅寥寥數位,其中得以善終的更是屈指可數。戰國四大名將廉頗、李牧、白起、王翦,隻有武尉君王翦了無遺憾地終老故裏。
赫赫戰功
戰國百年,爭鬥不斷,產生了不少著名的將軍。這些將軍中有一些人不僅善於用兵,而且深知治國為臣之道。他們出可以為國征戰,入可以安邦定國,雖然被尊為將軍,實際上算不得全職軍人。所以,殺性不足,往往難成絕世名將。但是,他們熟悉如何與國君相處,善於分析形勢明哲保身,一般都一生富貴平安,得以善終。孫臏、樂毅等,都是這樣的將軍。還有一些將軍,出身行伍,是全職軍人,除了擅長打仗,不大會察言觀色。這樣的將軍,軍事能力異常出眾,往往可以成為絕世名將。戰國四大名將廉頗、李牧、白起、王翦都是如此。但是,這些絕世名將,雖然戰功赫赫,卻不擅長與君王打交道,處理朝堂權力紛爭,所以往往不得善終。廉頗客死他鄉,抑鬱而終;李牧報國無門,暗中被害;白起功高震主,終被賜死。隻有王翦,榮華一生,毫無遺憾。其實,王翦得以善終,並不是偶然。王翦是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自幼習練武藝、閱讀兵書,立誌領軍報國。戰國頻繁的戰爭為有能力、有抱負的軍人預備了展示才華的完美舞台。王翦成為將軍之時,恰逢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爆發。
王翦追隨秦王征戰,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前236年,趙國與燕國交戰,秦王派遣王翦領兵趁機進攻趙國,王翦不負眾望連拔九城,嚴重削弱了趙國的實力,為後來徹底打敗強敵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29年,秦王再次派遣王翦帶兵進攻趙國,秦趙兩軍對峙近一年,秦軍終於攻占趙都邯鄲,俘獲趙王,徹底滅亡了趙國。公元前227年,荊軻受燕國太子丹委托刺殺秦王,行動失敗,秦王大怒,派遣王翦率領大軍討伐燕國。王翦在易水西邊大敗燕軍主力,攻破燕國都城,迫使燕王遠逃遼東。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秦軍進攻楚國,擊垮楚軍主力,殺死楚軍統帥,占領都城壽春,俘獲楚王,滅亡了楚國。這些赫赫戰功是王翦一世富貴的根基,使他一舉成為戰國名將,深受秦王倚重。
老成持重
就所立軍功來說,王翦不比白起、廉頗、李牧相差分毫。但是人們經常津津樂道白起坑殺45萬趙軍的決絕,廉頗負荊請罪的真誠率直,李牧大敗匈奴的聰明智慧,而不知道王翦有什麼著名事跡。的確,與其他幾位戰國名將相比,王翦少了幾分傳奇色彩。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能力不足。一方麵,王翦沒有遇到締造傳奇事跡的機遇,另外一方麵,老成持重的性格也使他難以碰到出人意料的事情。王翦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次領軍出征,都做好充分準備,小心預防各種意外發生。所以,他沒有什麼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雖然戰功赫赫,但是總是使人感覺理所當然。
公元前225年,秦軍攻破魏國都城大梁,魏國滅亡。至此,中國北方已經基本掌握在秦國的手中。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全麵勝利。但是,接下來的戰爭並不輕鬆,秦國需要戰勝強大的楚國。楚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軍隊號稱百萬,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秦王召集群臣商議進攻楚國的事宜。他詢問手下的將軍,需要多少軍馬可以擊敗楚國?老將王翦回答說:“一定需要60萬的軍隊。”60萬是秦國軍隊的總數,秦王聽出了王翦的意思:秦國必須舉全國之力,才能消滅強大的楚國。但是,秦王如何放心把全國的軍隊都派往國外打仗?所以猶豫不決,又詢問其他的將領。這時候,年輕的將軍李信回答說:“我隻需要20萬的軍隊就可以消滅楚國。”秦王看著自信的小將,不由自主地想:王翦是不是已經老了,所以過於保守了。於是,決定派遣李信率領20萬軍隊進攻楚國。
李信何許人也?原來,前幾年與燕國交戰的時候,李信率領僅僅數千人的軍隊,一路追趕燕王直到遼東,燕王被逼無奈,殺死了自己的兒子太子丹,也就是荊軻刺殺秦王的主謀,把頭顱獻給了李信。李信帶著太子丹的人頭回到了秦國,秦王大為歡喜,對他寵信有加。眾臣也認為李信的經曆實屬傳奇,把他當做朝中新一代的將星。也許,滿朝文武隻有王翦了解事實的真相。燕王膽氣已喪,任何一個武將帶兵數千都可以創造如此奇跡。但是,王翦沒有拂逆秦王的決定,他平靜地請求歸鄉養老,以無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