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齊國的滅亡(2 / 2)

很快,齊閔王的報應就來了,秦、燕聯合了趙、魏、韓一起攻打齊國,這就是聞名曆史的“濟西大戰”。在這場大戰中,齊國铩羽,齊閔王被殺,他的兒子法章逃到民間,以傭人的身份混入莒太史敫家中。齊國就這樣被五國滅亡了。

複國之後

戰亂終於平息,五國將齊國瓜分殆盡。逃亡在外的齊國大臣們一直想要複國,便四處尋找法章的蹤跡,一直到莒地才找到。法章繼位,便是齊襄王,齊國複國成功,但實力已經遠不如從前。

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他的兒子建登基,是為齊王建。齊王建是個胸無大誌之人,性格懦弱,沒有主見,事事都聽從其母君王後的意見。不過當時的齊國倒也算安穩,因為此時勢力最強大的秦國正在四處攻伐鄰近的諸侯國,暫時顧不上已不成氣候的齊國。

沒過多久,齊君王後去世。齊王建這下慌了手腳,四處尋找支柱依靠,最終找到了君王後的弟弟、相國後勝。後勝素以貪財著稱,而且糊塗無能,當這樣的人掌握了國家大權後,帶來的不是福音,而是無盡的苦難。

秦國這次又高興了,齊國有個沒主見的君主,有個昏庸的掌權大臣,根本不用動武,智取即可。於是,秦國派人給後勝送了大量的金帛,後勝見利忘義,收下金帛後便跟秦國有所往來,並開始給齊王建灌輸一些不能得罪秦國、不能背叛秦國之類的消極思想。久而久之,膽小如鼠的齊王建便逐漸認定一個道理:秦國說什麼就是什麼,齊國隻要不反抗就相安無事。

沒過多久,秦國攻打魏國、趙國,這兩國先後派人向齊國求助,但齊王建隻認準一個道理:要站在秦國這邊。他冷眼看著秦國消滅一個又一個諸侯國,還要派人到秦國表示祝賀。

就這樣,韓、魏、趙、燕、楚五國相繼被滅,周王室也被秦所滅,隻要再吞並齊國,秦國就是名副其實的天下主人。齊王建卻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當年齊桓公在世時一直強調“尊王攘夷”,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周王室瓦解,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齊王建早把祖宗的教訓拋諸腦後。就剩一個齊國了,秦國一點都不愁,因為齊國上至君王下至臣子,都唯秦國馬首是瞻,連句反抗的硬話都不敢講。

秦國獨大,齊王建打算到秦國進行朝拜,以示臣心。齊國為數不多的忠賢之臣紛紛勸諫,阻止齊王建前往秦國。他們認為五國雖滅,但很多官員都不願意降秦,齊王隻需要招收這些人,並配給其百萬之兵,定能收複各國失地,到那時齊國便又可以恢複當年的風采,稱王稱霸。可惜的是,齊王建並沒有這樣的雄心壯誌,他認定了隻有侍秦才能保全齊國。

徹底的滅亡

齊王建最終還是去了秦國,但齊國的命運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公元前221年,秦國派大將王賁攻打齊國。齊王建這才回過神來,徹底看透了秦國的虎狼之心。他急忙派兵把守齊國邊境,但秦軍勢如破竹,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邊境數座城邑,然後一路南下直逼濟南。不久之後,王賁大軍便到了齊國國都的大門外,齊王建束手無策隻能投降。

秦國大軍輕鬆消滅齊國,占領了齊國的所有土地。秦王大喜當即下令:齊國已滅,齊國君王本來應該斬首示眾,但是念及其多年來對秦國十分順服,所以免其死罪,但是活罪難逃,即刻起齊王建及其家眷遷到共城居住,每天撥發一鬥粟的口糧。至於後勝等人,就地處斬。

齊國是最後一個滅亡的諸侯國,這“最後”二字意味深長,不是因為其奮力抗秦、死不休戰,而是因為其政治腐朽、君王無能,如若像燕國那樣有骨氣,即使滅亡也能在史冊上留下光輝一筆。薑尚應該做夢都不會想到,周王室送給他的開國禮物,最後竟然在懦弱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