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地處山東一帶,是盛極一時的超級大國。它的祖先薑尚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齊國也順理成章成為最受寵愛的諸侯國。春秋時期,齊國位列霸主;戰國時期,齊國躋身七雄。可惜的是,曆史在戰國中期轉了個彎,齊國不惜惹怒所有諸侯國滅掉了宋國,把自己置身於被討伐的危險境地。從此,齊國的衰亡便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在坎坷波折中成了秦國的棋子。
齊國滅宋
齊國是周朝采取分封製以來最早受封的諸侯之一,它的第一任君主是周朝的開國元勳薑尚,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薑太公。除此之外,齊國還是春秋時期第一個躋身霸主行列的諸侯,一度輝煌燦爛,而且這種輝煌一直持續到戰國後期。對於齊國來說,強盛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它在政策方麵少了很多對形勢的判斷,最終隻能在滅宋之後成為所有諸侯國的眾矢之的。關於宋國,也有一段跌宕起伏的諸侯曆史。第一任宋國君王是亡國的商朝貴族微子啟,他就是宋姓的祖先。微子啟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勵精圖治,勤奮上進。他的子孫後代大多繼承了他的優點,宋國因此一直處於較為安定的狀態,但到了殤公繼位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宋殤公是個好戰的君主,他在位的十年間發動了11次戰爭,搞得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大臣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冒險刺殺了宋殤公。此後每隔一段時間,宋國就會有一個好戰的君主誕生。其實好戰不是壞事,但是不考慮本國國情輕易言戰就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就在春秋時期,宋國在宋襄公的帶領下有了一次不自量力的戰爭,並在這次戰爭中受到重挫。
宋襄公同很多春秋霸主一樣野心勃勃,宋齊之間的恩怨也是在其當政時下積重難返。當時齊桓公去世,宋襄公便試圖趁齊國虛弱之時大兵壓境以完成自己稱霸的夢想。他聯絡了曹、衛、邾三國一起發兵,占領了齊國國都臨淄,並扶植起傀儡君主齊孝公。宋襄公以為攻破了齊國就可以安心稱霸,卻沒想到楚國會出麵反對。
公元前638年,怒不可遏的宋襄公出兵攻打楚國的盟國鄭國。楚國出兵援助,跟宋國大軍在泓水相遇。這一仗宋國大敗,宋襄公身受重傷,次年夏天便撒手人寰。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裏,宋國國力大減,一直到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率兵滅了曹國才有所恢複。
轉眼就是戰國時代,宋國在君王偃的改革下逐漸強大起來,接連在與齊、魏、楚的戰爭中大獲全勝,並一舉吞並了滕國。公元前317年,君王偃繼位的第十一年,他開始忘記當初的艱苦,慢慢沉溺在眼下的歌舞升平和自己的豐功偉績之中,變成了安逸思想的奴隸,逐漸失去了鬥誌。就在這個時候,夙敵齊國在一旁竊喜,苦心等待的報複機會終於來到了。
公元前286年,宋國君王偃在位47年,齊閔王發兵伐宋,成功攻破了宋國國都。宋國就此消失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但有趣的是,齊國並沒有享受到因此而擴大的權勢,反而在其他諸侯國的仇恨中煎熬。
錯誤的決策
戰國時期有個微妙的規律,各諸侯國之間勢力相對平衡則會天下太平,隻要有一國獨大就烽煙四起。一個國家的瘋狂壯大,會讓其他諸侯國感到威脅,所以他們便會聯合起來攻打這個成長得有點過度的國家。“合縱”這個策略可以用來對付秦國,自然也可以用來對付齊國。
還有一點齊閔王沒有預先想到,他攻打宋國前秦國曾派使者前來慫恿,秦國為何如此積極慫恿齊國攻宋?很簡單,當時能跟秦國實力相媲美的就是齊國,秦國早已在想方設法削弱齊國國力,於是便有了秦使慫恿齊國滅宋的戲碼。
除了秦國,燕國也希望齊國滅宋。燕國曾在齊國的重兵之下覆滅,經過兩年的沉寂才逐漸恢複元氣,所以一直在伺機報仇。如果直接攻打齊國,燕國定然不是對手,那就隻能聯合其他諸侯國一起攻齊,可又欠缺個正當的理由。這下可好,齊國滅了宋國,其他諸侯國都自感危險,沒什麼比這更好的聯合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