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純看那日本人居然朝自己堂屋正門開槍,那不明擺著是欺負家中無人嗎?是欺負家中沒有生出有血氣的男人。他再也按捺不住,想要躥上去和日本人放手一搏,卻是被敬安死命的拉住,他才作罷。
日本人走後多日,他心中猶自憤恨不已,深恨自己沒有死在日本人的槍下。留下命來,成為別人的笑柄。日本人照家中堂屋正門放槍,自己居然縮頭烏龜一般,沒有作為。
敬純不做日本人的維持會會長,他們居然找到了高新莊高地主的門上,這大概是那位狗腿子的功勞吧。高地主當然嚇得要死,哪敢不聽從任命呢?
自此以後,日本人的催糧催款事項,都有高地主去經辦。高地主征收到的錢款,日本人的一騎快馬就能順利把它取走。他負責征收好一大車、一大車的糧食,找了村子裏的一些壯年男人往縣城裏送。日本人常常是派了一個小隊前來跟車押送,防備路上出了差池。事過多年,人們猶自在心中疑問,日本人一個一二十人的小隊,就能順順當當的將成千上萬斤的糧食運往縣城。不說別的,但但那送糧的幾十上百個男人,都揮胳膊掄拳的一齊動手,也能將他們捶成肉砣。但曆史的真實,總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我們對經過的以往,不能假設,曆史也不會重來。在強權麵前,在高壓麵前,人性常常是隻在能不能存活的底限掙紮、徘徊。一旦有一絲的希望,人們就會放棄反抗。能夠直麵強權政治的人,也就是成了英雄,但也常常被人詬病為不識時宜。
好在這種向日本人交糧交款的日子不算太長,巴河西岸的新四軍就鬧得紅火起來。他們截日本人的糧車,殺日本兵,殺為日本人做事的漢奸,等等。或許日本人實在抽調不出兵力,他們始終沒有在巴河實行大清剿、大掃蕩之類的血腥政策。或許是巴河新四軍給予他們的殺傷不夠深痛,沒有觸及到他們的關鍵部位吧。隻是,新四軍興起後,巴河東岸的人,若是風聞了日本鬼子的到來,就攜家帶眷的往河西跑。一跑過巴河對岸,就算安全了。有時日本人也望河興歎的朝西岸放幾聲空槍,並不敢趟過河來。能夠逃脫向日本人交糧交款的村子也是為數不多,他們大部分都是依傍著河岸二、三裏之遙,逃到河對岸,毋須太多的路程和時間。
新五軍從撤走到它的再次在巴河顯露,中間間隔了五六年的時間。它再度和巴河的日本人朝麵時,日本人已經是鬥敗的雞了,一見到他們就舉手繳械投降了。
趕走日本人,巴河西岸照常是新四軍的地盤,巴河東岸依舊歸在新五軍的統治之下。其時,新四軍和新五軍都該已經換了番號,但巴河人依舊著以前的稱呼,來區分河兩岸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部隊。
沒了日本人,起初河東岸和河西岸的兩方還能相安無事。後來就時不時的摩擦起來,玩出火的時候,還相互開槍射擊。
此時,敬安知道敬忠是犧牲在了共產黨解放東北的戰場上。巴河地帶,也難免會有一次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戰鬥打響,弄得不好,還要幾次反複來回。
該是時候跟哥哥把話說開,讓他認清形勢,及早歸順到共產黨方麵來。說不定,他登高一呼,號召起紅槍會的力量,在國共的爭鬥戰場上能派上些用處。想到此間,他就夥同東來,去找敬純說項。
東來原先跟隨敬純在紅槍會裏盡心出力。敬純四鄉十八寨總保長一職被撤之後,在巴河剿匪就進行不下去了。他也是年輕人的血勇無了逞弄之處,幾次三番的在人前表露要作出驚天大事的心意。敬安看他比較有誌向,辦事也頗為幹練,就吸收他秘密加入了共產黨。自從跟定敬安後,東來知道自己所要從事的是一樁大事業,比紅槍會的剿匪要勝出千百萬倍,所以對紅槍會的事務也就失了熱心。紅槍會由基礎一力操持,又沒有強有力的後盾,僅僅落了個衛護一莊平安的份上,方圓左近的村莊也管顧不了。巴河的土匪齊聚尚慶榮門下,一時又猖獗起來。臨近幾個村莊的紅槍會,也隨著敬純的失勢,而漸現萎頓。到日本人來到巴河時,為了不招惹他們的注意,紅槍會中理性的操練就不再進行了。紅槍會人心動搖,也就隻落了一個虛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