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橋大學博士課程
樸敬玉
前言
本課題是以辛亥革命以後日本帝國勢力積極幹涉的水田開發問題為中心,來分析在近代中國東北地區的農業開發高潮中,由於日本勢力的擴張,而產生的漢人與朝鮮移民關係的轉換。
中國東北地區是優質大米的重要生產基地。東北地區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水稻生產經驗,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寒地水稻生產技術。追溯其曆史我們可以知道,東北地區水稻生產的興起與朝鮮移民的試驗、漢人地主的關注和日本政府的扶持政策密切相關。19世紀末在一部分地區,朝鮮移民試驗性地種起稻來。此後,20世紀初水稻生產技術正式紮根在東北地區。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米價的暴漲使得水田耕作能夠得到較高的收益,引起了很多漢人地主的關注。東北的地方政府也積極地促進了地方的水田開發。此時,在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人口急劇增長和糧食缺乏的問題成為日本政府麵臨的首要課題。為了探索日本人在關東州與滿鐵附屬地開發水田的可能性,日本政府組織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扶持了東北地區的農業投資。
近幾年,關於東北地區的移民與農業開發的研究非常活躍。並且,把朝鮮移民與水田開發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研究成果也陸續發表。
衣保中以朝鮮移民為中心,分析了從清末到民國時期水田開發問題。明確地指出了傳播新的農業技術的朝鮮移民的曆史貢獻。並且,引用很多地方擋案館的資料,詳細論述了地方政府的政策與各地朝鮮移民數的增加1.金穎分析了從清末到偽滿時期朝鮮移民的移住過程和水田開發的密切關係,並且對於地方政權管理下的稻田公司的設立狀況和偽滿時期的大米生產狀況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還指出了,1925年的“三矢協定”以後,雖然對朝鮮移民的取締逐漸強化,但是一部分漢人地主認為水田事業很有前途,依然給予朝鮮移民佃耕權的事實2.可以說通過這些研究,民國初期的地方政府積極獎勵開發水田的政策得以證明。但是,在這些研究中並未闡明,漢人參與水田事業與否影響到水田開發的規模與漢人和朝鮮移民的關係。
在中韓兩國的研究成果上包括日本政府的政策幹預,考察1910~20年代的中國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的是江夏由樹。闡述了來自朝鮮半島南部的朝鮮移民所帶來的水稻生產技術紮根在東北地區的曆史與日本政府的幹預。並且闡明了試圖水田開發事業的東亞勸業株式會社最終引致失敗的過程3.由於從中國政府來看這些經濟行為是“經濟上的侵略”,因此土地所有權始終並沒有得到解決。雖然並沒有充分探討朝鮮佃農與漢人地主的關係,但是強調20世紀初以後超越國境和地域境界的經濟上的聯係這一點,可以說是近年來研究中國東北地區史的新的研究動向。
本文引用的主要史料是1910~30年代,日本的調查研究資料《滿蒙調查書》(1917年)?《滿州の水田》(1926年),中國遼寧省檔案館和延邊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略稱)檔案館的資料等。
二曆史背景
1中國東北地區的農業開發高潮與日本的幹涉
20世紀初期,東北地區的鐵道鋪設與東北移民的主要排出地華北農村社會的變遷,影響了東北移民社會的形成4.到了民國時期,國有財產的土地出售給民眾,逐漸形成了地主支配式的新的土地關係5.隨著土地清丈政策與積極誘致移民政策的實施,東北地區的農業開墾迅速展開,移民成為其開發的主力。
從1910年到1930年間,伴隨著東北地區的開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人口大約增加了1000萬人。尤其是1920年代,向人口密度較少的北部地區的遷移成為當時東北移民的主要特征6.
在農業開發中,東北地區的漢人農民主要栽培了高粱、穀子、麥、玉米、豆類。日俄戰爭以後,隨著遷移到關東州和南滿地區以大米為主食的日本人的增加,漢人也受到其影響,開始消費大米。並且進入1920年代,隨著南滿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大米的消費量也逐漸增加。
由於大米需求的增加,民國時期東北地方政權開始獎勵水田耕作。1912年在奉天設置了“奉天水利局”,雇傭朝鮮農民開發了1,000公頃以上的大規模的水田,並且同年頒布了《水稻耕種獎勵章程》,促進了水田開發。進入民國時期之後,“振興實業,發展經濟以救亡建國”的標語已成為社會的潮流,在東北地區陸續設立了私營的農業開墾公司和稻田公司7.
1912年,一部分日本人已開始探尋在南滿地區的水田耕作的可能性,並在滿鐵附屬地內開始了水田經營。但是,當時日本人的水田經營由於租借地以外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隻限製在租借地內。麵對這樣的狀況,外務大臣牧野伸顯給予奉天總領事落合謙太郎的公信《?洲各地不?放地內ニ於ケル本邦人ノ水田??ニ?スル件(關於滿洲各地不開放地內本邦人水田經營的事件)》(1913年5月)中,下令積極探尋水田經營的可能性8.牧野認為,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是非常有利的事業,並且從日本向中國東北勢力擴張與日本國內的米價調節的視角來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開始實施了為實現水田開發計劃的正式調查。
盡管日本政府關注水田開發,但是關東州與滿鐵沿線地以外,日本人的土地所有權並沒有得到承認。因此,“韓國合並”之後日本政府對於朝鮮移民的水田經營進行了保護和輔助政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東北地方政府也逐漸強化了對朝鮮移民的取締。
21920年代的朝鮮農村社會
1910年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隨著從1910年到1918年的“土地調查事業”的完成,朝鮮農民的佃耕化的傾向變得更加顯著。同時,隨著1920年開始的“產米增產計劃”的完成,自耕、自耕兼佃農的土地喪失更加嚴重,並且,這種現象在朝鮮南部的稻作地區比北部的旱田地區,進展得更快9.其結果,原來以朝鮮北部移民為主的移民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從南部稻作地帶移住到中國東北地區的移民也逐漸增多。
朝鮮總督府資料《朝鮮的佃耕習俗(朝?の小作??)》(1929年)指出其變化如下。“海外朝鮮人移住者當中,最近(1920年代後半-引用者)慶尚北道以及全羅北道地方的農家移住到滿州、西伯利亞方麵進行水田耕作的人逐漸增多”。這樣一來,東北地區開發熱潮中,由於“韓國合並”之後的日本殖民地政策,使朝鮮佃農變得更加貧窮。所以,移住到東北地區參與農業開墾的朝鮮移民逐漸增多。並且,日本擔憂國內的失業問題與朝鮮的民族解放運動給予日本的影響,因此,朝鮮人進入日本境內也受到了限製10,這也促進了朝鮮移民向中國東北地區特別是北滿地區的移住。
總而言之,從清末到民國期間,在中國東北地區旋起了農業開發的熱潮。日俄戰爭之後,由於日本人與朝鮮移民的增加,以大米為主食的食文化傳播到東北地區。同時,從民國初期開始,東北的地方政府也考慮到大米需求量的增加和生產大米的高收益性,開始重視並獎勵水田開發。
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朝鮮簽訂“韓日合並條約”之後,將朝鮮的殖民政策與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所得權益連接在一起。為了解決國內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糧食缺乏問題,日本政府緊密關注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並組織進行了大量的調查。1921年5月,日本的赤塚奉天總領事編寫的《在滿朝鮮人問題》報告書,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是為了強化對朝鮮人的統治和構築戰爭體製的重要事業11.
三“九一八”事變之前,圍繞水田開發的漢人與朝鮮移民的關係
1南滿地區的水田開發
鴨綠江上流地區的長白、臨江、輯安一帶鄰接於朝鮮半島,“韓國合並”之前已有很多朝鮮人居住12.但是,因為山地多氣溫低,大部分的移民從事旱田耕作。1920年代初期這個地區的水田還未開發,很多農民遷移到奉天內地的平原地帶。
鴨綠江下流地區,早在清末時期已有一部分地區進行了水稻栽培。並且,從1905年開始由於安奉鐵路的利用,朝鮮移民人口大幅度地增加。1911年在安東、鳳城、寬甸已有6,850人居住,再過10年之後又有3萬人左右的增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