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總統詩人”徐世昌(2)(2 / 3)

袁世凱得到重用,徐世昌的仕途就更加平坦了。不久,徐、袁二人因平定了山東的“匪亂”,促使清廷和德國議和,立下了不小的功績,袁世凱授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徐世昌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接近慈禧的機會。憑借出色的才華和眾人的推舉,1906年,徐世昌終於得到了大展拳腳的機會——被朝廷派往東北治理三省之亂。

東北地區作為滿族的發源地和蓬勃地,曆來受到清朝統治者的重視。順治十年(1653年)以後,清政府為了抵禦沙俄的入侵,維護“龍興之地”的地位,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以軍、政一體的模式對東北地區實行封鎖統治,這樣一來,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使東北地區的資源得以保存,但卻極大地限製了東北的發展。清朝初年,大量漢人從東北逃亡,耕地荒廢,“敗瓦頹垣,沃野千裏,有土無人,全無可恃”。

19世紀末,來自沿海的列強入侵令清政府應接不暇,沙俄趁機侵略東北,與清廷先後簽訂了《天津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三個不平等條約,使東北丟失了一百四十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也趁火打劫,占領了遼東半島等地,大量城鎮成了邊疆防禦的城堡,人煙稀少,沒有商業中心,隻有“鴉片是曆年進口的大宗貨物”。

1906年9月,朝廷以查辦“目的事件”為由派徐世昌前往東三省,實際上是命其對東北三省政治、經濟、民生等各個方麵進行考察。徐世昌一行在東北曆時三個月、行程數千裏,終於在當年12月初返京,向朝廷提交了一份數十萬字的報告,針對東北現存問題提出了非常翔實的解決方案。第二年三月初八,徐即以東三省總督、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東三省。這一次,他終於從袁世凱的背後走出來,成了幕前的一把手。

基於對東三省的了解,徐世昌到任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政治體製、大規模收權。他收回三省將軍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在各省設行省公署,各設總督一人統管行政事務,而三省將軍府的事務則全部收歸三省總督之下,也就是說,政治體製改革之後,徐世昌基本上已經成為東三省之王,擁有統領東三省的最高權力。

實際上,在徐世昌前往東北之前,他和袁世凱已經感到北洋集團與清朝貴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後來袁世凱被罷免回老家療養,由於徐獲得了東北三省統治權,為北洋勢力的向北轉移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才使得北洋勢力未被消滅。

徐世昌對東三省的吏治進行了整頓。他在任期間,不拘一格聘用人才,促進了大量外地人才的湧入;整頓官場風氣,嚴厲打擊貪汙腐敗,上任幾個月間查處數十件貪案,上百貪官被革職查辦,一時間東北風氣純明,徐的雷厲風行也譽滿天下。

徐世昌接手東三省時,東三省財政均處於赤字境地,幾近破產。他上任後,整理財政,設立銀行,鼓勵實業,引進外資,不到一年就把東三省的財政爛攤子收拾妥當。在徐世昌的努力下,幾年內,東三省官辦銀行在國內開設分號七十餘家,商辦銀行開設十數家,促使中國成為最早加入世界銀行組織的國家之一。

徐世昌在東三省的功績是全方位的,他主張廣開商埠,鼓勵外貿互市,鼓勵發展農業、實業,興辦近代教育,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巡警製度,並在主權問題上對日、韓、俄保持強硬態度,暫時性地保護了我國領土的完整。在東北,徐世昌的政治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也正是有了這些基礎,才使他日後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變得順理成章。

時局撲朔,兩次引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重病而故,第二天,與光緒“敵對”了半生的慈禧太後也隨之離世,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一下子落到了溥儀的身上。溥儀繼位之後,他的父親載灃登上“攝政王”之位。載灃向來反對袁世凱,尤其維新變法一事,載灃一直懷疑是袁世凱出賣了光緒,才導致光緒遭到被太後軟禁的下場。為此,載灃一旦攬權,就立即解除了袁世凱在朝中的職位。袁世凱也深知常在朝中對自己不利,很識趣地回河南老家休養。1909年,新疆道監察禦史江春霖彈劾慶親王,徐世昌也受到牽連,朝廷將其降格為郵傳部尚書,袁世凱休官在家,徐在朝中孤立無援,無奈之下隻能靜觀其變。

很快,機會就來了。宣統三年(1911年),一場革命的暴風驟雨席卷清朝。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朝的大半領土沉浸在革命黨的激情中,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人們等待已久的變革終於到來。沒有了慈禧和袁世凱的朝廷,在革命浪潮麵前顯得惶恐不安。

旁觀者清。徐世昌就是一個善於旁觀的人,他沒有深陷在清朝元老的身份裏無法自拔,也沒有在革命的浪潮中隨波逐流。溥儀年幼,載灃無能,他清楚地意識到,清朝氣數已盡,擺在眼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加入革命黨的行列,要麼加入立憲派的陣營,不過在這之前,他必須幫助自己的好兄弟袁世凱再次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