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到小站後不久,袁世凱因為濫殺無辜及克扣軍餉被告發,榮祿和陳奎龍奉旨前來查辦。如果袁世凱這時被朝廷撤職,那麼他今後的宏圖偉略就再也無法施展了。幸虧徐世昌及時出現,在陳奎龍和榮祿之間巧妙周旋,才使袁世凱化解了這場危機。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徐、袁二人結盟並不是徐世昌投靠袁世凱,而是兩人互相依靠、互相扶持,徐世昌通過袁世凱得到了提拔,政治地位不斷提高,而袁世凱也因為有了徐世昌,才避免了很多麻煩,袁對徐一直心存感激,以至於袁在企圖稱帝複辟時,還一度想得到徐世昌的支持。
助袁叛光緒,巧治東三省
1895年春夏交替之際,康有為的一封《上皇帝萬言書》在京城上層官僚之間傳得沸沸揚揚。當時,甲午中日戰爭剛剛結束不久,中國的戰敗以及割地賠款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上下沉醉在大國美夢中的人們驚醒。伴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一些有誌之士得以接觸到更多的西方思想和技術,這使他們產生了求變圖強的願望。在這些有識之士當中,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希望通過對內的改革,如實行君主立憲、發展實業、改革軍事教育、改變社會風氣等,實現救亡圖存的目標。在維新派看來,中華大國已經到了岌岌可危、非變不可的時候,必須采取行動效法西方,才能救亡圖存。
這段時間,袁世凱從朝鮮戰場歸國不久,在北京閑居,之後被任命為督辦軍務處行走,而徐世昌已經在朝中擔任翰林編修這個閑職多年,對康有為的上書行為自然十分關切。
康有為的萬言書很快在同僚之間傳開了,他對時局分析透徹,言辭懇切,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這封備受關注的奏折卻三次被督察等部門拒絕上呈,怎麼也遞不到皇帝麵前。徐、袁二人對康有為的魄力和膽識十分欽佩,幫助康有為通過督辦政務處第四次上呈奏書,結果仍舊失敗了,不過,通過這次交流,徐、袁二人對康有為的認同感更深了一步。
盡管史料沒有記載,但我們仍然可以猜測,徐、袁二人在看了康有為的《上光緒皇帝萬言書》之後倍受鼓舞,他們仿佛看到了挽救清朝的希望,以至當康有為成立強學會時,徐、袁二人不僅加入以示支持,還為其四處籌款募捐。
然而,募捐歸募捐,徐世昌始終認為變法這件事不靠譜。他在朝中九年,深知帝、後矛盾之深,朝廷利益紛爭之複雜。光緒勢單力薄,以一個光杆皇帝和幾個意氣書生之力,怎能對抗羽翼豐滿、黨朋眾多的慈禧太後?他認為康有為等人的努力不過是“畫人以回天,無可望矣”,他努力克製著內心的激情,也勸說袁世凱不要輕易表明立場。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決定采納維新派的建議變法圖強,而這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僅僅持續了一百零三天,最終在慈禧勢力的鎮壓下以失敗告終。有人認為,在這其中,袁世凱的叛變是光緒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其實,在袁世凱背後,徐世昌這個軍師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光緒頒布《定國是詔》前後,慈禧已經布下天羅地網,準備在是年10月與光緒同去天津閱兵時將其廢除。當時袁世凱正在天津小站主持練兵,光緒希望得到袁世凱的幫助,曾多次派親信前去遊說。袁世凱正值盛年,意氣風發,也曾希望通過一種新的嚐試,改變中國被列強瓜分欺淩的命運。他表麵答應光緒,在變法當天出兵支持,也曾書信給徐世昌,稱“必亡必分之道,必須大變法”——清朝已經到了即將滅亡的時候,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了。
9月14日,光緒召見袁世凱,徐世昌陪同一起回京。18日夜裏,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再次勸說袁世凱勤王護駕,袁世凱滿口答應。第二天,徐世昌為了探聽虛實,親自到康有為寓所,“相與痛哭以感動之”。9月20日,光緒再次召見袁世凱,這一次,袁世凱似乎已經站在了光緒一邊,他言辭懇切地分析了維新派存在的諸多問題,向皇帝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
袁世凱本身性格豪爽,不拘小節,自己本身有意報國,如果沒有徐世昌的點撥,袁恐怕也會和康有為、譚嗣同一樣丟掉官位甚至性命。徐世昌隻比袁世凱大四歲,但比起袁世凱來,他的城府似乎深很多。
盡管徐世昌也深受維新派鼓舞,但他仍能冷靜、理性地為袁世凱分析當前的局勢:慈禧太後黨羽眾多,深諳政治鬥爭之術,未等光緒下詔,京城外肯定早有重兵臨城;光緒和康有為即使再有救國熱情,也不過是幾個不懂政治鬥爭的書生,和慈禧對抗,簡直就是雞蛋碰石頭。你我在朝中多年,最終的使命是什麼?就是救清朝於將亡,救百姓於水火。一旦投靠了光緒陣營,很可能理想沒有實現,就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徐世昌的勸說下,袁世凱動搖了。當晚,袁世凱奉光緒密旨出宮時恰好撞見榮祿,向榮祿全盤托出事情,9月21日,光緒被軟禁,持續了一百零三天的維新變法就此結束了,而袁世凱則得到了受慈禧重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