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明殿內光線從緊閉的門窗雕花閣上投射進來,在地上投下星星點點。幾位大臣在階下端正肅立,垂首彎腰,冷汗涔涔地恭聽穆帝的批評。
“堂堂一個王爺,帶了十萬兵馬去平東吳也平不了,太不像話了!”穆帝把軍報的折子摔到地上,嚇得幾位官員一抖。
媯嫿從後殿拿著折子走出來的時候,看到的便是這樣的景象。
那幾位官員偷偷相視幾眼,才有人出列持笏拜道:“陛下,此次東吳穎王造反,看來是做了十足的準備才敢起兵的,晉王倉促發兵平東吳,無甚準備,當然略顯頹勢,但隻要再給晉王一點時間,老臣相信以晉王的能耐定能扳回局麵反敗為勝的。”
媯嫿把公文呈給大太監,讓他放在陛下的龍案上,然後悄立一旁恭聽。這位說話的兵部尚書盧大人是晉王一派的了,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媯嫿也大概區分得了朝臣的派係了。如今堂上的這幾人,晉王身邊的占了半數,然後剩下的便是三王爺,四王爺,還有六王爺的,五王爺滄漓澈的似乎隻要尚書右丞和禦史中丞,這局勢似乎不太好。
而讓媯嫿難以理解的是,七王爺滄漓汐身邊的朝臣似乎沒有一個。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她發現無論朝中議論什麼事,讚許也好,批評也好,都沒人提到楚王,仿佛他不存在般。
而她也僅從陛下口中聽到過一次楚王:“汐兒這孩子風流成性,不務正業,但一旦認真做起事來也是頗能成事的,可他就是懶,不願參與朝政,唉!”當時陛下提到他的語氣除了無奈以外,似乎還有一點點愉悅的意思,半點反感的意思都沒有。可一提到其他幾位有作為的皇子,除了讚賞外,更多的便是憤怒了,也許是那幾位王爺因為一項能力功績較好,所以陛下對他們的期望比較高,一旦他們有點小過錯陛下都會氣憤失望。
隻是,這讓媯嫿覺得很奇怪,隱約覺得,這位楚王越來越讓人捉摸不透了。
陛下怒道:“那你說還有多長時間他才能扳回局勢?如果朕沒記錯,他已經發兵一個多月了吧?”
“呃,這……”盧大人一時無言以對。
“稟陛下,眼下這叛兵連連得勝,氣焰越來越囂張,我軍氣勢越來越弱,再這樣打下去也不是辦法啊,士兵無能,多為將之過,依老臣隻見,還是趕緊派一位將領協助晉王平叛吧。”門下侍郎蘇大人趁機出來拜道。
盧大人急了,“蘇大人,古來兵家勝敗乃常理,不能以一時之敗勢埋沒一個將才。晉王十七歲開始帶兵,如今領兵也有五年了,上擒狄國之南王,下降南滇之潞王,功勞之大,才幹卓越,論這帶兵打仗,誰人能比?”
蘇大人朗聲笑道:“哈哈,盧大人,人無完人,就算是聖人孔子還有請教童子的時候,晉王雖是常勝將軍,但也未必場場仗都能勝利,既然他這一個月來戰績不甚好,那朝中就應該換一名將領出戰了。軍情急事,豈是能拖遝的,要是出了什麼大事,晉王擔當得起嗎?盧大人你又擔當得起嗎?”說著捋髭須斜眼瞥他一下。
盧大人:“你……”
穆帝處決不定地看著他們,斜眼在他們身上轉了轉,然後朝蘇大人問道:“蘇愛卿,那你說說讓誰代替出戰比較好?”
蘇大人喜上眉梢,持笏拜道:“陛下,依臣隻見,當讓三皇子吳王出戰,吳王封地近東吳,對東吳地形甚為了解,臣以為由他出戰比較合適。”
蘇大人方說完,立刻又有一位大人出來拜道:“陛下,臣以為吳王出戰不妥。”
穆帝轉眼看向他,那位大人道:“吳王雖了解地形,但為人蠻橫自大,兵家最忌者並非是不熟悉地形而是驕兵必敗啊,所以臣以為由吳王出戰極為不妥。若要真選人出戰,臣認為當選四皇子秦王,秦王……”
還沒說完,又有一人搶著出來拜道:“陛下,臣認為選秦王也不妥,要選還是選六皇子燕王吧,誰人不知朝中燕王……”穆帝又看向他。
“陛下……”又有人出來進諫。
一時幾位大臣眾說紛紜,爭吵不休,穆帝看他們拜上拜下的看得眼都暈了,聽著他們的進諫聽得也煩了。終於在他們吵得正凶的時候,他忍不住揮了手大喊道:“好了,你們的意見朕都聽到了,朕會自己好好考慮,你們……都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