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聯合才能產生力量
——張良與四個賢人的結黨
張良,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秦末漢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曾經幫助劉邦打敗了強大的項羽。西漢立國後,他是最先發現劉邦有廢太子的意圖的,因此,他也是最積極地反對廢太子的大臣。
劉邦晚年寵愛年輕的戚姬,戚姬所生的兒子劉如意,年紀雖小,卻頗為懂事,反應又快。劉邦認為劉如意比較像自己,便有心廢劉盈而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劉邦的這個想法引發了漢初政局的一次大震蕩。
張良是堅決反對劉邦廢太子的,他認為這樣做不僅不合禮法,而且容易造成皇家子弟爭權奪利的惡性事件發生。可是這又是皇帝自己的家事,張良作為朝廷大臣是不便幹預的,如何才能介入這件事情呢?張良想到了以退為進的方法,因為張良知道像廢立太子這樣的大事劉邦一定會找自己出謀劃策。於是張良借口有病幾個月不去上朝,不久,劉邦便發現近來張良很少上朝,幾乎是不請不到,有時連請了也未必到。果然如張良預料的那樣,劉邦覺得廢立太子是件大事,還是得把張良請到,如果他以為可以,當然就更具有權威性,可張良推病仍然沒有來。
然而劉邦卻等不及了,於是他專門派人到城外山莊去接張良進宮。張良來後,劉邦把他一個人留在身邊斟酒閑聊,做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隻問張良的病體和近況,好像朝中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劉邦這樣做本想讓張良先把話題挑起,可是張良覺得這個事情如果自己先挑起,那麼主動權必然轉到劉邦手上去了,因此,自己絕對不能先提出來。
這樣,張良便故意與劉邦胡扯了大半天,劉邦一看不行,得自己引起這個話題,可是好幾次劉邦都將話遞到張良嘴邊了,張良卻又顧左右而言它。劉邦實在沒有辦法,隻得明說了:“子房,這廢立太子是我的一大心病,希望子房你能為我明斷。”張良心想:既然你提出來了,我就不能表現出積極的樣子,這樣弄不好會引起皇帝的猜疑。怎麼才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呢?張良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端著酒壺為劉邦倒酒,斟滿酒後,他並沒有將酒樽端回到劉邦麵前。劉邦剛想伸手去端,卻大笑起來說:“子房,你看,你看,你斟的酒……”原來這酒斟得不能再滿了,酒的表麵已冒出了一個弧形,一動就得灑出來。劉邦接著對張良說:“子房,你給我斟的酒,還是你給我端過來,我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讓它不灑出來。”張良假裝不知道地回答:“我絕對沒有這個本事。不可移,移則傾!我告辭了!”說完,張良轉身就要走。劉邦一看事情都沒有解決,張良就走了,便慌忙招呼住他說:“子房慢走,我問你廢立的事情,你還沒有答複我啊?”這時張良指了指酒樽詭秘地一笑後走了,劉邦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張良已經明白地告訴自己:廢太子的事情不能做!
此時,劉邦已經默許張良介入廢立太子一事,但是張良知道,光有劉邦同意還不行,另外一個人必須得同意,這個人便是劉邦的結發妻子呂雉,即現在的呂皇後。張良不僅要讓呂後同意,而且還必須得呂後主動找上門來。張良堅信呂後一定會想到自己的,因此,他便守株待兔,靜觀其變。
沒多久,呂後果然派她的哥哥建成侯呂釋之找到了張良,張良故作不知,總是岔開話題,於是呂釋之便直截了當地說:“留侯,皇上想另立太子,快幫忙出個主意。”這時張良見搪塞不過去了,隻得淡淡說道:“現在皇上因自己的一時喜好而想廢立太子,也是人之常情,更何況這都是他們骨肉之間的事,我哪裏敢去管,所謂清官也難斷家務事,而且皇上向來喜新厭舊,即使他現在不立如意為太子,以後他也會立別的什麼妃子之子為太子,皇上決心已下,我也實在無能為力。”張良一邊說,一邊看呂釋之的表情。他看到呂釋之一臉茫然時,覺得事情有眉目了。果然,過了一會兒,呂釋之懇求道:“留侯,不管你怎麼說沒有辦法,也要替我們的國家社稷找條出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