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父子創業:鐵血背後的無奈(1)(1 / 3)

中國古代的王朝,開國的曆程都是很艱難的。而明代是靠著父子之間艱難的接力棒傳遞,才完成了有些畸形的、以鐵腕和血腥知名的王朝奠基工作。

亂局中的收官者

創業,有時候是白手起家,有時候則在於對周圍資源的整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創業過程,就是成功地整合各種資源、壯大自己並消滅其他競爭者的過程。

一窮二白的創業史

在中國曆史上的開國皇帝中,似乎沒有誰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淒慘的。

元朝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東鄉(今安徽嘉山明祖陵縣治明光鎮北趙府村)一座破舊的二郎廟中。他的父母是佃農。他是家裏的第六個孩子,取名重八,後來改名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小時候曾讀過幾個月的私塾,後因沒錢交學費,隻好退學給人家放牛。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流域災害頻發,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裏也遭受了滅頂之災,他的父母、大哥、大哥的兒子在這場災難中相繼去世,大嫂帶著孩子回了娘家,家裏隻剩下他和二哥。

雖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實在沒有辦法過下去了,家裏一粒米都沒有,二哥隻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為年紀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

因為寺中也沒有餘糧,朱元璋隻做了幾十天的和尚,便被打發出門,雲遊四方。雲遊的幾年間,居無定所,風餐露宿,靠化緣度日,其實和討飯也差不多。然而經過這幾年雲遊的磨礪,朱元璋的視野大為開闊,人生閱曆大為豐富。

朱元璋的悲苦經曆在當時社會中有相當的典型性,元朝末年,政治黑暗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正所謂“官逼民反”,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剝削、壓迫和歧視,紛紛拿起武器起來鬥爭,終於在1351年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大起義。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形成了曆史上著名的元末紅巾軍起義。之所以稱為紅巾軍,是因為起義者頭裹紅巾。當時紅巾軍主要有劉福通、芝麻李、徐壽輝等數支隊伍,各自為戰。

朱元璋不久就投身到了蓬勃興起的農民起義浪潮中。至正十二年(1352年)閏三月,朱元璋雲遊回到家鄉,同鄉湯和從濠州起義軍中發來相邀信,朱元璋就投奔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隊伍。

他膽大機敏,作戰勇敢,在紅巾軍中很快就嶄露頭角,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不久,又成為郭子興的親信。郭子興將養女馬氏嫁給了他,使他在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從一名貧苦的放牛娃、遊方和尚變成起義軍的將領,這是朱元璋一生中第一次對資源的整合。當然,他依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以及他與起義軍統帥郭子興的翁婿關係。

朱元璋很快就表現出與其他將領的不同之處。他的謀劃能力十分強,他率領的軍隊不但戰鬥力強,而且紀律嚴明,搶劫婦女、錢財及燒毀民房者殺無赦。憑著這樣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朱元璋以戰功先任鎮撫,後升總管之職,成為濠州紅巾軍中統兵一方的大將。

1355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成為這支起義軍的實際領袖。朱元璋帶領郭氏舊部,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加入了群雄爭霸的戰團。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聽從謀士的意見,攻下南京(元代稱集慶),作為穩固的根據地。他躊躇滿誌地對徐達等人說:“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諸公又能同心協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當天,他就改集慶為應天府。

這時的朱元璋,局麵小,兵力弱,四麵受敵,形勢不利。當時反元起義的整體形勢也十分嚴峻。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中心,發展勢力;在以“布袋和尚”著稱的彭瑩玉戰死後,徐壽輝、陳友諒先後控製了這支隊伍;劉福通於前一年迎韓林兒在安徽亳州建立龍鳳政權,尊韓林兒為小明王;方國珍割據溫州、台州等處。元朝的勢力仍然強大,在起義軍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朱元璋此時進行了人生的第二次資源整合。他以南京為基地,確立自己的戰略目標,要做一統天下的英雄。目標確立之後,他就把當時存在的所有軍事、政治力量當成自己可以利用的資源。

從亂局中尋生機

如何在元朝未滅、群雄並起的時候保存實力、擴大戰果?

這是與朱元璋同時代的人都必須考慮的問題,然而,他們的回答顯然都沒有朱元璋那樣完美。朱元璋選擇的辦法,就是把他周圍的資源整合起來,無論是敵人還是盟友,都可以利用,換言之,一切與他並存的勢力,都可以當做他的擋箭牌,也都可以當做他的橋頭堡,隻要有利於他壯大自己,他可以想盡辦法。

他利用元朝軍隊主力和小明王作戰的機會,向南麵和東南的元軍主力進攻,取得勝利。在他率軍打下徽州時,采納了老儒朱升的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命令軍隊自己動手生產,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因而兵強糧足。於是朱元璋又把軍事進攻的矛頭指向土地肥沃,盛產糧食絲綢的浙江一帶,先後占領諸暨、處州。孤立的元軍據點也陸續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