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古代文獻
在大量的漢文古籍中,都可以找到關於仡佬族及其先民的相關記載。如《尚書·牧誓》《逸周書·王會篇》《管子·小匡》中都有關於仡佬族先民濮人的記載。內容包括濮人參加周武王伐紂時舉行的牧野會誓,西南地區的濮人曾建立牂牁等早期奴隸製國家等等。
在《史記·西南夷列傳》《華陽國誌·南中誌》《後漢書·西南夷列傳》《水經注·若水注》《北史》《魏書》《博物誌》《廣誌》等漢魏時期的史書中,有關於“夷濮”“夷僚”或“僚”的記載,從中說明僚人是由濮人長期發展而來的,也是仡佬族的祖先。在隋唐宋元時期的文獻中,開始出現了“仡僚”“葛僚”“佶僚”“仡佬”等名稱,說明僚人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仡佬族。如隋人黃閔的《武陵記》;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北宋陳彭年等撰修的《廣韻》《舊唐書》《新唐書》,陸遊的《老學庵筆記》,黃庭堅的《山穀全集》,朱輔的《溪蠻叢笑》;元代脫脫的《宋史》等。
明清時期關於仡佬族的文獻更為豐富,如《行邊紀聞》《嘉靖圖經》《貴州通誌》《黔南識略》《黔南職方紀略》等書,對仡佬族各支係的分布和習俗有詳細的記載。
2008年,黔北地區發現了一部用仡佬文和漢文同時書寫的雙語文獻——《九天大濮史錄》,經過專家的考證,得出一個初步看法,書中用紅色朱砂書寫的古文字符號是一套比較成熟的文字係統,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記錄了仡佬族古代史及其他內容,許多內容與漢文史籍當中的記載相吻合,此書為研究仡佬族曆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第二節近現代文獻著作
20世紀初,英國傳教士克拉克在中國傳教長達33年,其中有20年是在仡佬族居住的安順地區傳教,他曾收集安順仡佬語詞彙,還著有《在中國西南部族中》一書。到20世紀40年代,法國民族學家鮑克蘭在中國人類學家吳定良博士的幫助下,到貴州安順、鎮寧和郎岱等地實地考察,並發表文章《貴州仡佬族的曆史和現狀》,這是用近現代民族學的理論與方法來考察仡佬族。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調查的開始,仡佬族也逐漸受到社會和學界的關注,關於仡佬族地區的社會曆史調查也逐步展開,並取得了許多成果。1958年,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貴州少數民族社會調查組深入到廣大仡佬族居住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由於各種因素而造成的困難,根據調查所得的資料編寫的《仡佬族簡史簡誌合編》直到1963年才完成初稿,鉛印成冊。田曙嵐、王尚誌、鄒新民等學者曾對仡佬族文化進行過係統的調查和積累,一起編寫了《仡佬族的生產情況》《仡佬族的生活情況》《仡佬族的信仰和婚喪風俗》《仡佬族的節序風俗》等等,田曉岫教授根據調查,曾寫成《仡佬族》《仡佬族文化史》《仡佬族文化誌》等,但是由於種種限製和阻礙因素,這些作品未能正式發表或出版,但卻為後來的仡佬族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二《仡佬族簡史》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和準備,並在《仡佬族簡史簡誌合編》的基礎上完成,於1989年由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2008年修訂再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翁家烈先生的專著《仡佬族》,1992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全麵記述仡佬族的文化誌,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三《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概況》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概況》出版。張濟民先生的《仡佬語研究》,1993年由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最為完備的仡佬語語音、詞彙、語法等的記錄資料,對仡佬族語言具有搶救的作用。
為了開發利用仡佬族醫藥資源,填補仡佬族醫藥無文字記載的空白,1998年,貴州省中醫研究所民族醫藥研究室工作人員來到黔北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一帶,展開了仡佬族醫藥的調研工作,2002年又走訪了普安、織金、六枝等地,走訪各地的民族民間醫生,通過五年的努力,終於編纂成書,書名為《仡佬族醫藥》,書中分為四個部分,介紹了仡佬族醫藥史,概述仡佬族醫藥的起源和發展概況,分析了仡佬族醫藥基本理論和治療方法,就病因、疾病命名原則、診斷方法、治療方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收集了200多種仡佬族常見藥物,介紹其藥名、俗名、來源、用藥經驗及現代研究,還收集了仡佬族民間醫務人員行之有效的單驗方329個,附錄了藥用動植物拉丁學名及中文名索引。《仡佬族醫藥》較全麵地反映了仡佬族民族醫藥狀況,對激發仡佬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繼承發掘民族文化,開發利用仡佬族醫藥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