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附錄一仡佬族曆史大事記(1 / 3)

石器時代

仡佬族及其先民世世代代生活的雲貴高原是南方古人類的發源地,數十萬年前,在貴州黔西觀音洞、桐梓岩灰洞、六枝桃花洞以及水城、普定、興義等地,都發現了遠古人類最早生活的遺跡。

殷商時期

雲貴高原是古濮人的發祥地。故今貴州民間有“蠻王仡佬,開荒辟草”的民諺,稱“地盤業主,古老先人”。《逸周書·王會篇》有“百濮”的記載。濮人最早就活動於西南、中南廣大地區。

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周)

商末,西南濮人參加武王伐紂,誓師於牧野。始有君長。

周成王營建成周,濮人曾以丹砂入貢。

公元前5世紀末,夜郎興起,取代牂牁。濮人建立有且蘭、僰、莫、同垃、漏臥、句町、邛都、筰等國。《史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秦統一全國,在夜郎、且蘭等國設置官吏,築通“五尺道”。

公元前135年~前130年(西漢建元六年至西漢元光五年)

武帝為經營西南修通僰道,命唐蒙出使夜郎,並置犍為郡。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

漢王朝滅且蘭。夜郎濮人首領入朝,漢武帝封為夜郎王,賜以印綬。

公元前27年(西漢河平二年)

夜郎、句町、漏臥相攻殺,成帝派使調解無效牁太守陳立斬夜郎王,夜郎亡。

公元4世紀前(兩晉之交)

成漢統治者“引僚入蜀”,分布巴蜀各地。

599年(隋開皇十九年)

《武陵記》始有“仡僚”的記載。招慰生僚,置婺川縣,隸庸州。

581~618年(唐)

在仡佬地區推行羈縻製度,封建領主確立。

南平僚入朝歸附,以其地隸渝州,即今重慶。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

思州仡佬族等開展抗暴鬥爭,與明軍對抗半年之久,義軍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

水西(今貴州省畢節地區)境內仡佬族人民因拒輸重稅,為官軍“攻討”奮起反抗,3萬餘人慘死,1萬餘人被俘。

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

平思州田氏,貴州建置為行省,成為全國13個布政司之一。仡佬族居住地區絕大多數為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管轄。

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

“土木堡之變”,監察禦使務川人申佑替英宗朱祁鎮殉職。為表彰申佑忠君孝義,婺川、正安、思南等縣均建申佑祠。

1382~1511年(明洪武十五年至明正德六年)

西堡長官司境內仡佬族人民的反抗鬥爭前後近十次,持續100餘年。

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

明王朝派24萬軍八路進剿播州土司宣慰使楊應龍。改土歸流,以其地置遵義、平越二府。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

遵義縣平家寨仡佬族人民反清兵。

1851年(清鹹豐元年)

石阡縣仡佬族人毛正年創辦燈花教,以“反清複明”為宗旨,廣招門徒。以紅巾為號,於11月6日發動反清起義,率3000餘義軍,攻克石阡府城。次年戰事失利。毛正年英勇就義,堅持鬥爭達8年。

1930年(民國19年)

婺川縣成立女子小學,校長申柏輝,校址在申佑祠,這是仡佬族地區第一所女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