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威皇朝,宣和十三年,為了抵禦北方日漸強大的匈奴,宣和帝分三次遷內地百姓十萬餘人駐守邊境,在這十萬人中,有一支有三千人組成的隊伍,他們在大威皇朝的士兵押送下來到了他們的目的地。
此時正是晚上,當他們到達目的後,卻發現原有的村莊正在熊熊大火中焚燒,地上到處都是屍體。
見到如此情景,人群一片騷動,本來對前途就十分擔憂的眾人這下就更沒信心了。
很多人想逃,可看著官兵手中明晃晃的兵器,沒有一個帶頭的沒人敢反抗官兵。
還楞著幹什麼,大家快救人啊!做過幾年縣裏小吏的陳士真高喊一聲,第一帶頭跑了過去,身後是與陳士真同村的上百人也跑了過去,而此時年僅十三歲的蕭戀楓雖然很害怕死屍,但他最後還是拉著自己的好友張誌遠,衝到陳士真身邊,和大人一起一個一個地尋找有幸存者,而押送的官兵仿佛早已習慣了這一切,隻是站在一旁,緊盯著這些普通百姓,防止有人逃跑。
眾人從晚上忙活到早上,終於找到了一百多名幸存者,有一半是孩子,這些孩子都是躲在地窖中才逃過了一劫。
一個一千五百人的村莊就這樣在匈奴人的襲擊下隻剩下一百三十一人。
大火被撲滅後,陳士真站了起來,指了指四周的廢墟,說道:從現在起,這個村的名字就焚村!
焚村建立的第一個月起,村裏人在新任村長陳士真的領導下做的頭一件事就是將所有的鐵器收集起來,他們沒有打造半把農具,連一些原先已經打造好的農具也從新熔鑄,將所有的鐵打造成武器,並在退伍老兵李任的指揮下與原本和陳士真、李任同村的民團一起接受訓練,學習如何作戰,至於耕作所需要的農具,過段時間朝廷會統一分配,並送來耕牛和種子的,還有準備過冬天的糧食。
新的房子還沒有建好,可最簡單的柵欄卻樹立起來了,陳士真和李任告訴眾人,在邊境上,吃住並不是第一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防禦匈奴人,如果不能防禦住匈奴人的襲擊,那所有的努力還有自己的生命都將是匈奴人的戰利品。
焚村裏有很多人都認為匈奴人暫時不會來了,因為這裏匈奴人已經洗劫過一次了,因此一直反對陳士真的做法,但事實很快就證明他們錯了,在陳士真等人到達分寸的一個月後,匈奴人竟然又出現了,雖然隻有兩百騎兵,但如果沒有村長陳士真之前地安排,那後果將不堪設想,從此村裏人對村長無不信服。
三千對兩百,可麵對的是傳說中如惡鬼般吃人肉、喝人血的匈奴人,沒打過仗的人難免會害怕,就算是李任以前訓練的民團也是如此。
看到遠處的匈奴人向自己這邊發動衝鋒,有的人竟然嚇得丟掉了手中的武器,李任和他的戰友王強一邊鼓勵著眾人,一邊指揮著眾人向射箭,第一輪箭射出去,有三成的箭掉在了柵欄下麵,僅僅有十多名匈奴兵落馬;準備第二輪的時候,有一半的人緊張地不能把箭上弦,匈奴人越衝越近,如果再這樣下去,等待眾人的隻有死亡。
這個時候村長陳士真大吼一聲:拿起你們的武器,如果讓匈奴人衝進來,那我們的結局隻能像先前這個村落的人一樣,死亡!在草原上沒有人能比匈奴人的馬跑得快,要活下去就隻有戰鬥,反正是死,大家跟匈奴人拚了!
拚了!李任帶頭怒吼著,柵欄的門已經被匈奴騎兵打開了,善戰的匈奴騎兵用鐵鉤鉤住了大門,四匹馬一齊往後一拉,大門就這樣被打開了,所有的匈奴騎兵全部湧進了柵欄內,為了生存,焚村的男人都拿起了武器,也湧到了大門前,用血肉之軀來抵擋匈奴騎兵的衝鋒。
看到如此情景,李任放心了,因為匈奴人最強的就是弓箭和騎兵衝鋒,可如今所有人都堵在了大門處,匈奴人隻能與民兵近身肉搏,人數上的差距太大了,但為了減少傷亡,李任帶著最精壯的幾個人舉著長達三丈的巨矛,巨矛的頂尖是用麻繩綁住的鐮刀,靠著這種可笑的武器,一個個匈奴人被鉤了下來,十數把長矛馬上捅進了匈奴人的身體。
王強則帶著人在衝殺在最前麵,在他的示範下,民兵們的長矛專向匈奴人的戰馬刺去,隻要馬倒了,匈奴人就死定了。
在慘烈的戰鬥中,焚村的小孩們拿著所能找到的武器也就是一些棍棒,緊張地站在人群後麵,這些都是十至十三歲的小孩,村長陳士真沒有讓他們參加戰鬥,但是也不讓他們躲起來,如果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就算是為數不多的女人也要參加戰鬥,更何況是他們這些男孩子。
同時陳士真和李任也是在為村子的將來打算,隻有當孩子們經曆過這些後,才能很快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