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世情(1)(2 / 3)

}河南人卜式屢次請求捐贈家產給朝廷,援助邊塞,漢武帝派使者問卜式:“你想當官嗎?”卜式回答說:“我從小種田牧羊,不懂作官的規矩,不願當官。”使臣又問他:“難道你家有冤情,想要申訴嗎?”卜式說:“我平生與人沒有糾紛,沒什麼想申訴的。”使者說:“若是如此,你為什麼要那樣做呢?”卜式說:“天子征討匈奴,我認為有才能的人應戰死邊塞以全臣節,有財的人應拿了錢財支援國家。這樣才能將匈奴消滅。”漢武帝因此認為卜式賢能,便將卜式召到京師,任命為中郎,賜左庶長爵位,賞給十頃土地,並宣告天下,使人人知曉。不久,又提升卜式為齊國太傅。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大帝劉徹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劉秀光複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誌等皆采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複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雲中、雁門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擴展。西漢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陰山以北。元朔六年(公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酒泉郡。後又分割為張掖、敦煌、武威三郡。連同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東甌王追於閩越王的威脅,舉國內遷到今江淮流域。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朝又滅亡了閩越國。東北地區滅亡了衛滿朝鮮,設置了東北四郡。大漢帝國的國土已基本成型。而在西域設郡也加強了對西域的控製。

博望侯張騫因出使西域而獲得尊貴的地位之後,他的部下爭相上書朝廷,陳說外國的奇異之事和利害關係,要求出使。漢武帝因西域道路極為遙遠,一般人不願前往,所以聽從所請,賜給符節,準許招募官吏百姓,不問出身,為他們治裝配備人員後派出,以擴大出使的道路。這些人返回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偷盜禮品財物或違背朝廷旨意的現象。漢武帝因他們熟習出使之事,所以治以重罪,以激怒他們,讓他們立功贖罪,再次請求出使。

漢朝的選舉製度是察舉製,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察舉,即先行考察,再舉為官之意。它源於高祖,而明文規定則始於武帝。武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每年一次。孝廉即孝子和廉吏,是察舉的兩個科目,後來混為一科。察舉的對象是通曉儒學的儒生,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察舉的科目除孝廉外,還有茂才、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明法等。

選官的另一種途徑是以博士弟子員入補官吏。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丞相公孫弘奏請,讓博士弟子員受業一年,經過“射策課試”,能通一經者就可以補文學掌故之缺,課試高第者可以任郎中。這樣的選官製度,保證了“獨尊儒術”的推行,進一步擴大了選拔官吏的範圍,為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訂禮製和曆法,其主要內容是:改用“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太初”的意義是宇宙的開l端,武帝以此命名這部曆法,象征太初年間的“改元更化”。

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l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製藥,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號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