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世情(1)(1 / 3)

漢朝初期,與東甌、閩越、南越等國關係尚友好。後伴隨著國力的增強,這三國的越人國家先後被滅。武帝時期,漢朝多次派使節經略西南夷,並在這些地方設立益州等郡。到東漢時期,漢朝與這些地方聯係更加緊密。漢朝與朝鮮和日本也有密切聯係。東漢光武大帝時期,古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國寶。

漢朝官員的俸祿是很高的,因級別不同,實際年薪從祿米4200石到192石不等。按戰國時李悝的算法:“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也就是說,五口之家的農戶一年的全部收入約為150石。可見,漢朝最高級別官員的年薪幾乎是普通農民家庭全年總收入的30倍,最低級別官員的年薪也比普通農民一家的年收入要高。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在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附近)之陽即皇帝位,成為西漢劉邦朝的開國皇帝,定國號為漢,國都原在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五月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根據婁敬建議,又遷都成陽以東的長安(今陝西西安),取長治久安之意。從此,長安成為全國政治中心。在我國六大古都中,西安是建都朝代最多,年代最久的一個。

劉邦頒布軍隊複員令,凡複員的軍吏卒,可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賦徭。動員流亡之民回鄉,“複故爵田宅”。在全國推行釋免罪人和奴婢,增加農業勞動人口。鼓勵生育。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詔令“民產子”,可以免除徭役兩年,以資鼓勵。采用這一政策,使得大漢帝國人口漸盛,中國人口的數量第一次達到曆史上的高峰。

漢初,冒頓單於新立,恃其強盛,攻滅東胡,又西擊走月氏。他利用中原兵革連年的局勢,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悉複收蒙恬所奪匈奴故地。“控弦之士三十萬”,威服諸國。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匈奴軍攻至晉陽(今山西太原南)。漢兵追擊,冒頓用計誘漢軍,致使高祖受困七日。九年冬,高祖派劉敬與匈奴和親。這是西漢和親的開始。

漢初抑製商人。規定工商業者另立戶籍,稱作“市籍”,凡在市籍的人,都要從政治和經濟上受到監督限製。商人不能穿絲綢,不能攜帶武器,不得乘車騎馬,不可做官為吏,不僅地位卑微,還要加征一倍至數倍的算賦,目的是驅商務農,迅速恢複農業生產。

漢代時還不像後來有那樣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漢代重女權,婦女在社會中有較高的地位,能夠發揮較大的社會影響。漢代女性有許多是有爵位,甚至同男人一樣也可以封侯,並且擁有封邑。例如,漢高祖劉邦封兄劉伯妻為陰安侯,呂後當政時,封蕭何夫人為酂侯,樊噲妻呂須為臨光侯,等等。秦漢時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寬容大度、男女平等的社會風氣,不以“私生子”、“私通”、離婚再嫁為極大恥辱。漢武帝時的名將衛青、霍去病就是私生子,而且是奴隸出身,同樣可以拜將封侯。

劉邦在消滅異姓王後又大建同姓王國,作為朝廷的屏藩。在高祖晚年,九個同姓王國占據地三十五郡,與異姓王長沙國在地域上連成一片,總封域占漢朝疆域一半以上。朝廷直接管轄為十五郡,比高祖初年更形縮小。呂後當政時,執行打擊同姓王國的政策,廢梁、趙,割齊、楚,分封外戚諸呂等共八個王國,高祖末年所封同姓王國尚餘五國,加上長沙國,因此在呂後末年與漢朝諸郡並存的王國共有十四國。

文帝多次下詔提倡重視農業的社會風氣。公元前168年,下詔派遣使者到各地慰問孝悌、力田、三老等鄉官和廉吏。賈誼向文帝上疏,指出天下“背本而趨末”的情況很嚴重,致使國家或民戶的糧食積貯都少得可憐。同時社會上奢靡成風,大量浪費財富。他認為,朝廷應極其重視積貯糧食,吸引農民回到本業。賈誼的上奏引起文帝的重視,當即在春耕時節到京城的“籍田”上舉行親耕儀式,向天下表示皇帝獎勵力農。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史載文帝時每石“粟至十餘錢”。

武帝劉徹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製西域的目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