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苟安(2)(1 / 2)

劉秀給隗囂下詔,打算讓他從天水出兵攻打公孫述。隗囂上書說:“白水關險惡,難以通過,棧道殘破斷絕,無法利用。公孫述性情嚴厲殘暴,上下相互不信任,等到他的罪惡顯露出來再攻打他,就能造成一呼而內外響應的形勢。”劉秀知道隗囂終不能被己所用,於是策劃出兵討伐他。

劉秀用四個縣的土地封竇融為安豐侯,封竇融的弟弟竇友為顯親侯。五郡太守全封為列侯,命他們回到西方的任所。竇融因長期在一個地方獨攬大權,心裏畏懼不自安,幾次上書請以別人接替。劉秀下詔回答說:“我和將軍的關係,就像左右手,你幾次謙虛退讓,怎麼不明了我的心意?你要盡力安撫士人百姓,不要擅自離開自己的部曲。”

強盜殺害陰貴人的母親鄧氏和弟弟陰。劉秀非常悲傷,封陰貴人的弟弟陰就為宣恩侯。又召見陰就的哥哥侍中陰興,也要封侯,把印信綬帶放到他麵前。陰興堅持推辭,說:“我沒有衝鋒陷陣的功勞,而一家人中,已有好幾個人承蒙封爵賜土,使天下人不滿,這確實是我不願意的!”劉秀讚美他的舉動,不強迫他改變想法。

劉秀在軍旅中時間很長,厭倦戰爭,而且知道天下百姓疲憊貧困,渴望休息。自從隴、蜀平定之後,除非有危險緊急的情況,未曾再談論軍事。皇太子曾向他請教打仗的事,劉秀說:“從前衛靈公請教戰爭的事,孔子不肯答複。這不是你應該問的。”鄧禹、賈複知道劉秀決定放下武器,用禮樂教化進行統治,不願功臣們身在洛陽而擁有重兵,於是二人交出軍權,潛心研究儒家經典。

有一次吳漢率軍出征,妻子兒女在後方購置田產。吳漢回來,責備她說:“軍隊在外,官兵供給不足,為什麼要大量購置田地房舍呢!”於是全都分給兄弟和舅父家。吳漢因此能夠終身任職,享有功名。

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五月二十二日,劉強去世。臨死前,他曾上書叩謝皇恩,書中寫道:“我自身已是短命,留下的孤兒寡婦還要讓皇太後和陛下操心憂慮,我真是又悲傷又慚愧!我的兒子劉政是個幼童,本當勉強繼承我的爵位和封土,但這必定不是保護他的萬全之計,我請求交還封國,將東海國恢複為東海郡。如今天下剛剛經曆了大變故,我盼望陛下加倍奉養皇太後,多進餐飯。我困頓衰頹,言辭不能表達全部心意,願一並向各位親王辭別,想不到我們永遠不能再相見了!”

當時的竇氏家族,有一個公、兩個侯、三個公主和四個二千石官。從祖父到孫兒,他們的官府和私邸遍布京城地區,可以彼此相望。竇氏的富貴與顯赫,皇帝國戚和功臣中無人能夠與之相比。及至竇林被誅,明帝接連下詔嚴厲責備竇融。竇融惶恐不安,請求退休,明帝便下詔命令他回家養病。

明帝性情狹隘而苛察,好用耳目窺探群臣的隱私,認為這就是英明。公卿等高級官員屢屢被辱罵,陪伴近側的尚書以下官員甚至遭到毆打。明帝曾因事對郎官藥崧發火,用手杖責打藥菘。藥崧逃跑,躲到床下。明帝十分憤怒,厲聲喊道:“郎官出來!”藥崧便說:“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哪有皇上,動手打郎!”明帝這才將他放過。

東平王劉蒼由於自己是明帝至親而輔佐大政,又聲望日高,內心感到不安,曾先後多次上書道:“自從漢朝開國以來,皇族子弟無一人身居公卿要位,我請求奉還驃騎將軍的印信綬帶,退官並前往封國。”奏書辭意十分懇切。於是明帝便允許劉蒼返回封國,但不準他奉還驃騎將軍的印信綬帶。

劉睦自幼喜愛讀書,光武帝和明帝對他都很寵愛。他曾派中大夫進京朝賀,召這位使者前來,對他說:“假如朝廷問到我,你將用什麼話回答?”使者說:“大王忠孝仁慈,尊敬賢才而樂與士子結交,我敢不據實回答!”劉睦說:“唉!你可要害我了!這隻是我年輕時的進取行為。你就說我自從襲爵以來,意誌衰退而懶惰,以淫聲女色為娛樂,以犬馬狩獵為愛好。你要這樣說才是愛護我。”

竇憲將要出征討伐匈奴。三公及九卿到朝堂上書勸阻,認為:“匈奴並未侵犯邊塞,而我們卻要無緣無故地勞師遠行,消耗國家資財,求取萬裏以外的功勳,這不是為國家著想的策略。”奏書接連呈上,卻都被擱置下來。太尉宋由感到恐懼,便不敢再在奏章上署名,九卿也逐漸自動停止勸課。

居巢侯劉般去世,他的兒子劉愷應當繼位。但劉愷聲稱遵從父親的遺願,要將爵位讓給弟弟劉憲,自己卻逃走了。劉愷逃走後很久,有關部門上書請求撤除他的封國。章帝讚美劉愷的義行,特別優待寬容,可劉愷還是不肯露麵。過了十餘年,有關部門重申原來的請求。侍中賈逵上書說:“孔子說:‘能夠以禮讓治國嗎?這有什麼困難?’有關部門不推究劉愷樂於為善的本意,而依照平常的法則處理此事,這恐怕不能鼓勵禮讓的風氣,也不能成全寬容仁厚的教化。”和帝采納了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