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打個比方,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人的靈魂與人的外在形貌言行之間的關係。國學是傳統文化最深邃的內核,主要討論研究學理層麵的東西;傳統文化是國學在相關社會生活領域裏的具體表現,例如禮儀習俗、人際關係、製度法律、倫理道德、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等。對一般的人而言,傳統文化主要是耳濡目染得來的,國學原是不必特別理會的事。例如我們父輩、祖輩,從社會上的士農工商,到家庭裏的父子兄弟,那些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的人,可能並不了解什麼叫國學,但隻要傳統文化的氣脈不斷,他們在日常行為中熏陶與習得的,就是傳統文化的那些規範。
國學與傳統文化,兩者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係,互為皮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國學,傳統文化也就失去了靈魂,自然而然就會凋萎。反過來說,沒有傳統文化的大環境與大氣候,國學也就失去了它的載體,魂不附體,也不可能長久存活下去。我們常說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綿延不斷,實際上在二十世紀,也就是國學概念提出以後,我們的人文傳統有過斷裂。這種斷裂,既有社會轉型的因素,也有政治幹預的因素,這也直接影響到國學的命運。
先說社會轉型的因素,主要就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風美雨挾帶著異質的精神文明,與進步的物質文明,借中國委頓無力之際,洶湧而至,外來文化作為一種異質文化,必然會對中國原有的文化傳統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力量。這種衝擊,在上一世紀初葉至五四運動前後,尤其強烈。但正常情況下,兩者之間往往通過一定曆史期的磨合,會形成一種合理的張力,達到一種協調與平衡,傳統會與時俱進地發生一定的變異,舊傳統中會注入新因素,但傳統文化不會被徹底顛覆或撕裂。在五四以後的思想文化與社會生活領域裏,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磨合的軌跡。
至於政治幹預的因素,上一世紀五十年代以前也有發生,例如國民黨政權發起的新生活運動。但五十年代以後,這種幹預顯然更為頻繁與嚴重:動用國家政權力量和宣傳輿論工具,批判《武訓傳》,批判《紅樓夢》研究中的唯心論,批判胡適,等等;在思想學術領域批封資修,在文學藝術領域批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等。發展到最後,把一切傳統文化都視為汙泥濁水,都在必須在橫掃之列,把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全國性的政治運動結合起來,破四舊(所謂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就是傳統文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以及與之俱來的文化大革命,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十年浩劫,也是中國人民的巨大災難。我們反思這段曆史,至少有一點共識,那就是問題出在對傳統文化錯誤估價上,而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諸如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八億人口不鬥行嗎,與人奮鬥其樂無窮,等等,與傳統文化中中庸、和諧的原則,也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應該充分正視傳統文化在上個世紀後半期的這種中斷,承認這種中斷帶來的嚴重影響,不僅是國學的急遽衰落與退出曆史的前台(我們近年來重新推崇的那些國學大師,包括碩果僅存的季羨林,都是上一世紀前半期成才的),而且是傳統文化的花果飄零,道德人文價值的普遍失範。記得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有個“破舊立新”說法,所謂“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結果卻是傳統文化斯文掃地,舊的破了,新的卻始終立不起來。於是,就出現孔夫子說過的情況,“禮失求諸野”,我們很多的傳統文化反而在台灣、韓國乃至日本倒保存了下來。
現在,國家提倡和諧社會,在指導思想上是符合傳統文化的,也有利於傳統文化與國學的共生與發展。也許可以說,現在是數十年來最適合國學與傳統文化共生共榮的曆史時期,我們應該珍惜與推動這一局麵。
二、國學與民族素質的關係
對於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從高層決策到一般民眾的認識,長期以來,存在著嚴重的誤區。第一個誤區,是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或者說在文理取向上,明顯地重科學技術,輕社會科學,重理輕文。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決策層麵提出過“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普通民眾層麵上就相應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而忽視社會人文科學的作用,隻把前者視為生產力與硬指標,而看不到社會人文學科雖然不能成為直接的生產力,但也可以轉化為軟生產力。打一個比方,理科的知識,或者說科學技術,猶如一輛車子的輪子與發動機,而社會科學則是掌控車子的方向盤,在某種程度上,方向盤才是最終決定這輛車子使用結果的。
第二個誤區,是在社會科學中重視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實用性較強、與現實生活關係密切的社會科學,而忽視與國學、傳統文化關係較密切的人文科學的作用。我們絕不否認,一條經濟原則,一個法律文本,一條政治建議,對國家發展、民族繁榮的重大作用。但是,我們也要指出,這種作用主要在一定時段、一定領域、一定對象上發生作用的,而國學與傳統文化對於一代又一代國人,起到塑造人格與作育精神的巨大作用。這種作用,有助於一代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深切領會和由衷熱愛祖國文化,能使我們以及後代對整個中華文化有一種直入魂魄的感悟與高屋建瓴的把握,其作用的顯現雖然不可能立竿見影,但其作用卻更深廣,更久遠。近年以來,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報道,一些重點大學的理工科碩士生、博士生,在專業領域是無可挑剔的驕子,卻因為精神世界的無法排遣而自殺,或是人格悖戾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這正說明了在現今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或不到位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