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曾經說過:“隻有深切領會和熱愛祖國文化的人,才談得上獨立的人格,獨創的藝術,才不至於陷入盲目的崇洋派,也不會變成狹隘的大國主義者,而為世界文化中貢獻出一星半點的力量,豐富人類的精神財寶。”傅雷在這裏說的“祖國文化”,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其核心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學。要說我們教育的失誤,國學教育的缺位無疑也是重大失誤之一。我到過日本,日本中小學設有社會課,其中學習的主要就是日本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中國當代教育裏唯獨缺乏這一板塊,教育部門應該考慮把國學與傳統文化作為我們大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乃至設立相應的必修課程。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炎黃子孫,他們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崇洋媚外。
三、國學的豐富內涵與多元選擇
一講到國學,人們往往有一種錯覺,就是孔子與四書五經。這實際上犯了以偏概全,以局部取代整體的錯誤。國學具有豐富的內涵,這可以分幾方麵來理解。
首先,國學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思想倫理層麵(盡管是最主要的內核),還包括政治遺產層麵的內容,《尚書》、《貞觀政要》、《明夷待訪錄》都是這方麵的經典。另外還有藝術精神層麵的東西,例如,文學經典從《詩經》、《楚辭》到《紅樓夢》,美學經典則有《文心雕龍》、《詩品》、《曆代名畫記》、《法書要錄》等等。國學還包含中國傳統的科學技術,例如,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藥,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中算。有人甚至把武術稱為國術,國術不過是國學基本思想在體育領域的表現。
其次,即便就思想領域而論,也不能說國學就局限於儒學,傳統文化僅僅專指儒家文化。漢代班固就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儒法道墨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四家。漢代以後,則還應該加入佛教與道教。就是儒家思想,也不僅僅是孔孟之道,還有宋明的理學與心學,《近思錄》與《傳習錄》是這兩派思潮的經典。
由於國學內涵的豐富性,對國學的取向就不應該是一元的,而應該采取多元的態度。以傳統價值觀而言,儒家不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對現實與人生采取積極的態度,崇尚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以義利合一為基本價值追求,以德性修養為安身立命之本,以中庸和合為處世待人之道。這種執著的入世主義,不僅是個人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強大內因,更是中國社會曆經劫難而舊邦維新的永恒動力。但是,也不是說,隻能以儒家為唯一的價值取向。對儒家思想而言,道家思想(不是道教)不失為一種最好的互補。道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具有一種準宗教的價值,它以虛無為本,以無為為用,強調獨善其身的自我養生,對現實抱著相對主義的容讓態度。這種思想與態度,對儒家入世主義可能麵臨的緊張、困惑與挫折,正可以起一種準宗教性的消解作用與撫慰功能。於是,儒道交相為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塗繪出中國人人生態度的不同側麵,使他們進退有據,安定自洽。除此之外,法家的尚法理念,墨家的兼愛主張,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總之,不應該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老路;多元選擇,兼容並包,才是對待國學與傳統文化的理性態度。
四、親近國學的方式與態度
以國學為內核的傳統文化,其表現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精準高端的前沿研究成果,隻適用於專業領域的少數學者,例如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專業工作者(這裏暫且不談)。二是生動活潑的大眾普及形式,則針對最廣大的社會人群。其中,又可以區分不同社群、層次,大體分為不同階段的在學學生與走上社會的一般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