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個跨境民族,分布於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越南、緬甸、老撾、泰國諸國。國外的哈尼族又稱阿卡(Akha)。中國的哈尼族有163萬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地區(現為玉溪市)、思茅地區(現為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
哈尼族有哈尼、豪尼、和尼、雅尼、碧約、卡多、哦怒等多種自稱,其中以自稱哈尼的人數最多。見於漢文史籍中的曆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稱為哈尼族。
哈尼先民與古氐羌的某些支係存在淵源關係,與彝、納西、傈僳、拉祜等民族同源於古代的氐羌族群。據漢文史籍記載,氐羌族群原遊牧於青、甘、藏高原。公元前3世紀,秦國進行大規模征服鄰近部落的戰爭。於是,氐羌部落群的一部分逐漸往南遷徙,散布在川西南、滇東北、滇西北廣大地區。這部分氐羌族群,就是近代彝、哈尼、納西、傈僳、拉祜等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此時,史籍中出現了“和夷”的名稱,這可能是哈尼族最早見於記載的先民。在公元前3世紀時,“和夷”居住在今大渡河以南、雅礱江所源出的連三海周圍,或大渡河與金沙江相交彙的地區。後來“和夷”分兩路往南遷徙:一條自川西南遷經昆明滇池一帶,再往南遷至滇東南的六詔山地區;一條自滇西北遷經大理洱海一帶,然後又分別南下到今哀牢山、無量山區的景東、景穀、鎮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開遠,繼而至元江、墨江、紅河、元陽、綠春、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從民間傳說來看,哈尼族人普遍傳說其祖先是從遙遠的北方一個名叫“努瑪阿美”的地方來的,後逐漸向南遷徙時,曾一度居住在“穀哈”和“轟阿”(指滇池和洱海湖濱平原)的廣大地區,然後才到今天所居住生活的地方。遷徙的年代,最晚為唐朝時期即南詔大力擴張勢力時期。由於哈尼族與彝語支諸民族同源於古氐羌人,相互間關係密切,所以,哈尼語屬於彝語支,與彝、傈僳、拉祜、納西等民族語言很接近。
新中國成立前,哈尼族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分布在新平、鎮沅、元江、墨江等靠近內地的哈尼族,由於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比較大,自明清以來已陸續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分布在西雙版納、瀾滄一帶的哈尼族,在傣族封建領主的統治下,有些地方還殘存著原始農村公社土地所有製的一些特點。紅河南岸的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和江城等縣的哈尼族,則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階段。
哈尼族是山地民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畜牧業是主要副業。哈尼族善種梯田,在紅河南岸,利用當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一座座大山,開辟成層層疊疊的梯田,有不少高達數百級的水田,從河穀一直延伸到山頂,像一架連接天與地的天梯,直入雲霄,形成了哀牢山區的一大奇景,蔚為壯觀。“紅河哈尼梯田”以其分布之廣,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而享譽國內外,為世界罕見,已經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
在哀牢山地區,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1000~2000米的半山腰上,較少生活在河穀壩區或海拔高的山頂上。他們認為河壩海拔低,容易得瘴氣病,加上舊時醫療條件差,人不宜居住在壩區;而山頂上海拔高,天氣冷,耕作也不便;在半山腰上建立村寨較好。哈尼族村寨背後是鬱鬱蔥蔥的古樹叢林,村頭有寨神林,村邊有專門的秋千場和磨秋房,寨腳有寨門,離村寨不遠處都有清澈甘冽的泉水井。村寨四周喜歡種植棕櫚、竹子、芭蕉和梨、李、桃、柿等果樹以及花椒、靛青等。村前的層層梯田延伸到河穀箐底。森林、村寨、水井和梯田既是哈尼人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又構成了哈尼族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圖景。哈尼族的住房形式,一般是土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以石塊墊基,用方木(或圓木)為支柱,土坯砌牆;房屋的外形為長方形,屋頂多為雙斜麵。完整的住房應包括大房、小房、耳房和牲畜廄、肥塘及“同勾”(屋前小平台,納涼及祭祀之用)等。大房和耳房頂上蓋茅草,有的地方屋頂的茅草蓋成圓形,遠看像一個一個蘑菇,被稱為“蘑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