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導論(2 / 2)

組成哈尼族社會的基本單位為父權製的個體家庭。在每個個體家庭之上組成家族,按父係血統若幹小家庭組成一個家族,家族有自己的姓氏和族長。父母無勞動能力由長子或幼子奉養。財產由男人繼承。哈尼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婚姻製度,男女青年在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俗稱“串姑娘”,婚姻較自主。嚴禁同一姓氏之間或姨表之間通婚。哈尼族喪葬曾有過火葬,後來受漢族影響改為木棺土葬。

哈尼族普遍實行父子連名製,經世代口耳相傳,成為哈尼族社會文化的一個特征。父子連名製的形式是把父親名字後麵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起頭,世世代代延續下來。如紅河縣思陀土司李呈祥的譜係:木實孔——孔欠莫——莫十書——書卜孩——孩木仰——仰資——資威……克舉——舉者(李呈祥)。但在各地哈尼族的父子連名係譜中,其世係數量不完全相等,一般在40~50代。父子連名製的存在,表明哈尼族經曆了漫長的父權製階段,這對研究哈尼族的社會曆史、婚姻家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哈尼族大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多神和祖先崇拜。“莫咪”是最大的天神。每個村寨的頭上或邊上都有“昂瑪昂叢”(寨神林)。每年都要以全寨的形式進行祭祀天神、地神和寨神等。其中,祭寨神由“咪穀”(頭人)主持,其他的祭祀活動均由“摩批”(貝瑪)主持。在綠春縣大興區一帶,每寨都有一位“咪穀”,一般是從本寨最早的老戶中產生,父子相傳,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摩批”是哈尼族的知識分子,由於哈尼族曆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的發展曆史、社會生活、傳統文化以及豐富的民間文學,都是靠“摩批”一代一代口耳相傳才得以流傳下來,所以,“摩批”既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保存者,又是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揚者和傳播者,深受哈尼族群眾的信任和尊敬。哈尼語詞彙中有大量反映宗教活動的詞語,從這些詞語中能了解到哈尼族宗教生活的特點。

哈尼族服飾雖各地不同,但都喜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製作衣服。男子上穿有領對襟短衣或無領左大襟短衣,下穿掃褶寬口長褲。成年男人習慣包黑布包頭巾。女子服飾豐富多彩,款式有幾十甚至上百種,但各地差別較大。多數地區穿右襟圓領上衣,以銀飾做紐扣,下穿長褲,係繡花圍腰(蓋住臀部),打綁腿,戴頭巾。

哈尼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包穀和蕎子等為輔,逢年過節吃糯米粑粑。喜歡吃酸、冷、辣等,善醃酸菜,注意調味。過年過節時,白旺、肉鬆是上等佳肴。哈尼族還善於用黃豆製作具有獨特風味的豆豉,用作佐食和調料,被稱為“哈尼豆豉”。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哈尼先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其中,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詩歌、故事、諺語和遷徙史詩等。這些文學形式從各個側麵反映了哈尼族的社會麵貌、曆史變遷和哈尼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哈尼族民歌種類主要有歌或歌調如“哈巴”,山歌或情歌如“阿茨”,還有“哭嫁歌”“搖籃曲”等。其中,“哈巴”取材廣泛,演唱內容極其豐富,從人類起源到族群曆史,從生產知識到處世哲理,從習俗禮儀到宗教信仰,涉及到社會禮製、民俗生活、文化傳統的方方麵麵,因而被認為是哈尼人的“百科全書”,多在節日、婚喪、祭祀及其他莊重的場合吟唱。“阿茨”即山歌或情歌,隻能在山間田野或男女青年聚會的場合唱,歌唱愛情、歌唱幸福生活。哈尼族的故事,從內容上分,有人物故事、動物故事、植物故事、自然界故事、神話和鬼怪故事等。哈尼人能歌善舞。樂器有三弦、四弦、巴烏、笛子、牛角號、響蔑、木葉以及葫蘆笙、铓、鑼、牛皮鼓等。舞蹈有樂作舞、棕扇舞和铓鼓舞等,具有獨特的哈尼族音樂舞蹈特色。

本書全麵介紹了哈尼族的政治曆史、經濟法律、宗教哲學、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天文曆法、風俗習慣、民族文化傳承等。